微博

QQ

奥运会电视转播的声音制作

2007-06-14 BOB音频总顾问 丹尼斯 依马狮网


奥运会电视转播的声音制作
    【编者按】 4月5日,由CCTV体育频道和音频部联合举办了《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电视转播声音制作人才培训与演练》项目——第一单元培训。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委员会音频总顾问丹尼斯先生出任本项目的培训与演练的总指导,丹尼斯从亚特兰大开始步入奥运,见证了奥运电视转播声音公共信号制作从单声道走向立体声,他现在是BOB音频总顾问。此文是根据他的演讲题目“The Sound of the Olympics”整理的内容。

    在我演讲之前,首先请在座的各位看一段历届奥运会比赛中剪辑的片子,这里面包括跳水、拳击、马术、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以及冬奥会滑雪、冰球等项目的电视画面转播,请仔细听不同运动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不明显的声音。
    作为一名音频工程师,他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应该是一个创作人员。如果说画家用不同的色彩创作,那么音频工程师就是用不同的音色创作。声音制作应该注重话筒的选择和话筒的安置,当然,还要有很好的听力,要有一副好耳朵。除此之外,音响心理学也很重要,它强调的是最终产生的音响的听觉感受,并不是指音响效果本身。电视和电影不一样,电视是现场转播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制作,不像在录音棚事先有准备。而我们的目的就是应该让电视里的声音同电影的声音一样具有震撼力。听力的训练很重要,总之,作为音频工程师,应该做到:“听!倾听!再倾听!”
    在体育节目转播中,最大的难度是,一方面要做自己的工作,一方面还要听导演的安排。作为导演,往往对视频很了解,但他对音频并不太了解,而音频工程师应该为导演提供最好的音效。一般声音有很强的指向性,不像视频有标准可循,而音乐却是主观的东西更多一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品味和爱好,我们有时还要扮演教育家的身份,告诉导演和制作人员,什么才是最好的声音。我的目标就是:当观众看电视转播时,会兴奋地说:“哇!实在是太棒了!”
    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音频转播,是1988年在韩国首尔,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已经担任声音转播音响主设计师。每次赛前我都要有所准备,要听前一届奥运现场的实况录音,一遍又一遍的听,并仔细分析音质和音效,我保证2008年北京奥运是最好的一次声音效果。
    麦克风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话筒,在比赛现场尽管声音传的很广,但设备会受限制。即使有了好的话筒,还有一点要注意,客观环境下话筒的安置尤为重要。奥运会上,大约要安置3000到4000只话筒,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像机可以采用长焦镜头从远距离拍摄到清晰的画面,但话筒不一样,为了拾到效果好的声音,必须放到离运动员很近的地方,才能拾到一些细微的、有趣的声音。声音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运动的。
   

奥运会电视转播的声音制作
话筒的种类很多,有纽扣式、接触式、枪式、超值线式等。混音时要注意,比赛现场的声音是分五个层次的,有赛事、环境、观众、音乐效果和解说员的声音,保持所有音响效果的一致性是一大难题,也是奥运会面临的一个挑战。这里,团队精神非常重要,有30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团队,这些转播团队都非常专业,但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喜好。以前赛事转播曾经出现过由于转播团队有差异,配合不好,彼此抱怨对方的情况。
    足球、曲棍球等球类运动,要求有话筒操作员不断指向球的运动方向。2006年德国世界杯声音转播没有话筒操作员,只使用了枪式话筒,造成混音非常困难。如果当时有操作员,就简单多了,甚至能听见每一次踢球的声音。在1992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与操作员通过对讲系统通话,我指挥他们操作,效果非常好,即使观众不看画面,闭上眼睛也知道是足球比赛。
    和我配合的摄像师很不错,他帮助我将话筒指向目标,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气温非常冷,摄像师在外面拍摄并录音,而我却呆在转播车里,很暖和。2006年都灵冬奥会,4个小时的滑雪比赛共使用了42台摄像机,102只话筒,2个混音师,20个手指来录制比赛的全部视频和音频过程。都灵冬奥会采用了立体声制作,下一届渥太华冬奥会一定会采用环绕声制作,让观众体验到非常有震撼力的声音,即使你在深夜熟睡,当听到欢呼雀跃的比赛现场声音时,一定会醒过来。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保证运动员的安全。确保话筒不会干扰运动员,在有些比赛中,比如田径比赛,如果用枪式话筒,运动员有可能撞上话筒,这样,我们就有很大麻烦。比较好的方法是将话筒放在地上,就算运动员踩过去也没有问题。还有像冰球、赛车这些速度非常快的比赛,如何收集来自现场发出的声音,混音也有一定的困难,关键要设计和选择话筒。我从来不使用自动混音功能,一定要通过看现场比赛来亲自完成混音,我们不只是声音的设计师,更要创造声音思维。
    在撑竿跳比赛中拾音,我们用到了虚拟中心的概念,即想象中心就是运动员触地的位置,安置2个话筒,将声音传到中心,虽然声音是从前面发出的,但听众会感觉好像是从中间发出的声音。话筒有弹性,就算运动员碰到也没有关系,整个过程的声音,包括脚步声、起跳声、落地声,我都希望捕获到。
    这是铁三角的接触式话筒,这个接触式话筒不是直接从声源采集声音,而是从声板采集声音。比如在跳远时,运动员跳近或跳远,有的时候采集不到声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声板对沙的敏感产生声源,这样,能够均衡地采集到声音。在自行车和体操平衡木比赛中都使用了接触式话筒,靠运动员频繁接触地面将声音传到声板上,这样又不易干扰运动员,这也是混音师的创作能力的体现。
    在排球、网球、乒乓球,凡是涉及到有网的比赛中,将话筒挂在网中间,因为最精彩的声音往往来自网上。在自行车比赛中,可以考虑使用无线话筒,放在运动员的身上。2008年奥运会,如果有40个运动员参加自行车比赛,那就需要40个无线话筒。而帆船比赛中,在帆船上设话筒会不断摆动,还有可能掉到水里,因此必须要使用具有防水功能的话筒,电池还要坚持8个小时,纽扣话筒比较合适。冰壶球比赛是一项很乏味的比赛,当时所有运动员都使用了无线话筒,在都灵冬奥会上,由于录制的声音具有娱乐趣味性,成为当时收视率最高的转播节目。
    有的时候,不可能将话筒放在理想的位置,我们从电影声音制作得到启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声音的补充,在这点上有很大的争议,我们想,为什么不可以用别的声音替代呢?比如在滑雪时启动的声音,由于拾音有一定的困难,除了2个混音师外,还增加2个音频工程师,即造音师提供样本声音,他们通过键盘发出逼真的声音。我的北美同行说我是骗子,而当时声音确实存在,只是场地太大根本无法安置话筒。我觉得我没有欺骗观众,唯一欺骗了其他混音师,他们会困惑,我的工作为什么比他们做的好。
    话筒的安置我们要满足实际需求、根据现场比赛情况、安全性最重要等几个要素。大家还要关注环绕声,因为未来的声音应该是5.1甚至是8.1。尽管制作压力越来越大,但只要大家有创造力,我认为这并不艰难。这次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感受到环绕声的效果,这也是第一次实现奥运转播采用环绕声。作为中国人,你们应该感到骄傲,我也期待着与各位一起工作,圆满完成2008奥运声音转播。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