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一:主客观预估影片热度
对于一部即将上映的新片来说,营销对其热度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一般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预估影片的热度。
主观方面除了需要考虑影片的IP、故事剧情、影片类型以及受众和主创阵容明星粉丝等因素外,还一定要看电影的预告片,因为预告片是相对最能感受影片特质的一个先入预告。点映或者看片会也十分重要,通过这些活动,你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影片信息,还可以观察观众的反应,从而能够结合本影城观众的特点来指导排片。
客观方面,第三方评分网站以及专业的影评网站都是很好的参考,尤其是已经在海外收获了一轮评分的国外电影。除此之外,第三方的补贴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会通过第三方的数据网站,来进行全国的城市区域以及本影城预售数据的一个统计,而这些数据本身也是最为可靠的客观参考。
原则二:预售尽早,但要有保留
首先零点首映要基本以巨幕厅等特效厅为主,因为这些效果好的影厅可以吸引到更多影片自身的影迷。这时单厅上座率超过百分之六十,那么就要及时加场。重点影片排映大厅,增加大厅场次的周转率、提高大厅的使用效率,这也是一大重点。
同时有多部重点影片上映,并且形势不太明朗时,就建议先不要过早地把大厅进行预售,可以拿中小影厅试水,然后把预售最好的影片放在大厅上映。同样上座率、同样热度的影片,原则上优先选择价格更高、时长更短的影片,这样可以增加影厅的周转率,从而实现票房的最大化。预售的时候建议不要多语言版本上映,因为以现在的观影潮流,观众都更青睐原版,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
原则三:错时排映,场次尽量均匀
理论化的间隔,顾客无论什么时候来到影城都能以相对较短的等待时间等到一部即将开场的电影。这个计算公式是“影片理论平均时长110分钟,(110分钟+10至20分钟散场时间)/影城影厅数量=合理开场间隔(直接适用于黄金时间段优先排映)”。实际排片中因为影片时长差异达不到错时均匀理想状态,但尽量达成大致均匀原则,实现合理排片。
而对于单影片多厅排映,也可以套用这个公式,即“(片长+10至20分钟散场时间)/排映影厅数量=多影厅开场间隔”。例如《美国队长3》片长148分钟,排映4个影厅,影城散场时间约为20分钟,那么4个影厅的开场间隔=(148分钟+20分钟)/4 =42分钟,实际排映间隔可以按照40分钟或者45分钟。
原则四:低峰期丰富化
在当下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有相当多上座率并不高的票房的淡季,例如工作日的白天、饭点以及周末的一早一晚,都是影城经营中的低峰期。影城可以利用这个低峰期丰富排片吸引更多的受众,比如说放一些小众的文艺片或者纪录片, 因为在这个时段即便你放其他影片,上座率也不会高,但是放这些有固定受众的影片,反而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满足更广泛的观影的需求,是增加票房的好方式。
原则五:动态排片是硬道理
最核心的一个原则!所谓动态排片,就是指根据观众的反应做出最快的调整。观众的反应永远是调整排片的根本依据,可体现为实时票房数据的变化。等到上映以后,特别是首日出现了票房表现后,就要开始看口碑看品相了。
动态排片这个概念,目标是投入与产出的均衡。这个投入产出均衡,是指排座占比和票房占比达到一致。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排座比例,而非排片比例,因为影院影厅的大小差异很大,排片占比不等于排座占比。如果给的场次多,但是都是小场,那其实好影片的票房可能并不能释放出来。排片的动态增减要更加注重座位总数的数据,而不是影厅场次。
动态排片,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留有机动场次。如果没有机动场次的保留,那影院提前把票卖出去之后就没法做调整、没有调整空间了,那会叫人追悔莫及的。影片一般会在首日上映之后才会露出它的真面目,口碑会迅速传播,上涨或者下降的趋势会显现出来,所以说首日是调整排片最为重要的一个点。一般影片的票房趋势会体现为向下的一个抛物线,如果是出现坚挺的,甚至是逆袭的上扬抛物线的时候,那说明出现了黑马,这时候我们要抓住机会,一招制胜。
排片越低,影片突围、逆袭的难度越大,难度增加的速度甚至不只是指数式增加;首日排片在1%~5%的影片中有21.6%的影片票房过千万,而在不足1%影片中这个数字只有2.5%;
排片份额与票房份额非线性相关,
影城当甄别是否真的需要增减排片
在首日排片不超过30%时,排片的提升对票房份额的提升回报更大---排片增加1%,票房份额增加的不只是1%。当首日排片超过30%左右的阈值之后,增加排片率带来的票房份额回报就开始逐渐降低,“性价比”逐渐降低
(图片来源于电影菩提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