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也是我们学校学生电视台的副台长。作为一个谦虚谨慎的美男子,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注意到我华丽的副台长职位(傲娇脸.jpg),其实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是“学生电视台“,因为我们台里的人员全部是如假包换的纯种高中生,从设备的采购、系统的设计安装,到节目的采编播都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完成的。好奇而友善的宝宝该问了,“你们老师呢?没老师教,你会弄这些,看把你能的,你咋不上天?”实际情况真的是没有老师会,我们几个牵头的技术人员就靠自己到处学。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述我台创立前前后后的故事。
一切的开始,要追溯到一年半前,我怀着激动与期望,踏进了广州外国语学校——一所闻名珠三角,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重点高中的大门。我对摄影方面很感兴趣,入校前与新同学们在网上交流时,结识了如今的电视台台长锐哥。
(刚入学不到一个月,从左至右:我,栗睿同学,锐哥;我台早期“铁三角“)
当时正值初三毕业的我,玩人像摄影已经有3年了,十五万的快门数也让我积累了一些技巧和经验。正巧,锐哥也是一名摄影发烧友。于是志同道合的我们在学校QQ群里私聊了一整个晚上。我们从摄影聊到摄像,又想到当时广州的老牌名校里,华附、广雅、执信都有学生电视台,我们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为我们学校成立一个学生电视台。
当时学校的设备寥寥无几,除了两台HDV,也就是我自己带去的两台单反。然而,设备上的欠缺并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很快,我们便和高二的学长一起创办了“融光合声“微电影社。这,也就是我们一切梦想的开端。
微电影社成立之初,我们接了几单区级的比赛拍摄任务。当时我们主要的拍摄设备是一台单反和两台HDV,三台机在画质,色彩上的天差地别让没有什么调色经验的我们一脸懵叉。结果可想而知,经验并不丰富的我们“搞砸“了几次拍摄,微电影社也一度陷入低谷。
直到去年10月,我们迎来了广州外国语学校最大的两个节日之一:体育节。经过微电影社团队的讨论和协作,我们拍摄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成品”——一部MV。这部作品使用了一台单反配合手持稳定器拍摄,得到了校领导的赞赏和全校同学、家长的支持,而且在我们的视频发布平台bilibili.com上线一个月后斩获一万多的点击量。这次拍摄的成功,让我们社团重拾信心,也让我们对“动感音乐”与“节奏感强烈画面”拍摄模式充满信心。
用着相同的“套路”,我们连续进行了几次拍摄,丰富了我们的制作经验,团队的规模也从最初的三人扩展到十人左右。
很快,随着12月的到来,我们迎来了学校的另一重大节日:外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晚会。那时,我们第一次有了多机位拍摄的构思。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对多机位制作的理解真的是天真无邪:我们用两台HDV分别拍中央机位和侧写机位,一台单反配合三轴稳定器作为游机的三机位布局,各机位自行录制,然后统一汇总到非编进行多机位剪辑和调色。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一套操作方法是行不通的。首先,导播没办法看到各机位的画面,完全不知道各机位拍的怎么样,只能靠在各机位之间跑来跑去猜测画面效果。其次我们的通讯工具还只是单工的对讲机,晚会期间极其吵闹,导播和摄影之间几乎完全听不清对方说的话。还有,各机位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同步源。比如我们用的单反这样的设备,单次最长录制20分钟就必须切换到另一段继续录制,这样就会导致时间线出现空缺。另外几台使用电池而非直流供电的设备也遭遇了拍摄过程中断电,导致后期汇总到非编视频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时间线同步才能开始嵌套剪辑…
(左起:我、好基友栗睿、高二的学长Grant Liu、以及隔壁班的同学Nicole He)
当时看着非编里的时间线……我是有些小崩溃的……我们也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个专业可靠的多讯道解决方案是多么重要。
很快,我升入了高二,也迎来了让我激动不已的一条喜讯:广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电视台成立了。成立伊始,我们马上把购买新设备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
抱着这个愿望,我们先后在百度上了解到了许多广电设备品牌,也接触到了“切换台”这个概念以及其背后的一大套广电制作流程。
直到有一天….
在淘宝里寻觅心仪切换台解决方案的我,发现了Blackmagic Design。
随着对Blackmagic Design产品了解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套多讯道解决方案!
我们相中Blackmagic Design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摄影机、录机、切换台、矩阵、转换器、到后期剪辑、调色和特效,各个环节都覆盖到了 。而且他们的ATEM切换台不仅有硬件面板,还提供了基于软件的工作流程,这也正是我们这种需要兼顾活动现场的临时演播间和新闻播出演播间的演播团队所需要的“便携性”。ATEM切换台提供的丰富的键功能和基于以太网链接的媒体池帮我们节省了购买一套字幕系统的费用,因为我们可以通过Photoshop制作含有键讯号的图层文件,然后可以直接讲这些文件发送到ATEM媒体池,然后通过内置的图形发生器快速制作高大上的字幕特效。
我们的演播室
很快,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Blackmagic设备:ATEM Production Studio 4K切换台主机和 ATEM 1M/E Broadcast Panel控制面板。
安装在机架上的ATEM Production Studio 4K切换台
ATEM 1 M/E Broadcast Panel面板
终于,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数次的设备升级,我们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准广播级的电视台:两台广播级SDI摄像机,两台索尼HDV摄像机,一台DSLR,一台DVCAM以及一台航拍机的六机位布局。
在随后到来的第五届体育节上,我们成功的运用这套设备将体育节的开、闭幕式以及各项赛程通过Bilibili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网直播。
导播席
ATEM切换台输出的多画面分割
播出画面
摄像组
经过这次实践,我们也更加确信了选择ATEM切换台是正确的。在演播过程中,ATEM切换台出色的可靠性轻松地承担了演播时连续两天不关机的工作(实际上是我们忘了关设备…)。硬件控制面板直观可靠的操作方式让一个导播甚至多个导播协同工作,双手甚至是多手同时操作机位切换和键控。ATEM控制面板的基于网络系统让导播间内分工成字幕制作、直播推流、摄像指挥、现场切换,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也通过这次实践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团队缺乏协调性,调度不到位,准备不充分导致很多环节的播出太过仓促等等…但是总而言之,作为我们的“处女播”,这次直播还是非常成功的。
下一步,我们想通过添加Teranex格式转换器、HyperDeck Studio双盘位录像机,URSA Mini摄影机,来完善我们的讯道设备,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SDI或者光纤遥控机位,还可以用达芬奇进行现场调色。
总结语:
回顾我们走过来这一年半,从最初的三人一机,到现在的三十人六机位,这一路,实属不易。
如今的我们和我们的家当;左起:Allegro Young, Andy Zhu, MiuMiu, Coffee Li, BlanC, 锐哥, Annie Li, YDtiSsueJz, Via, Rong Mai, 阿秉, Tyrion Li;前排坐地上的:我, Eric Liao
在这一年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凭着一腔热情把广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电视台从无到有建立了起来,也算实现了我和锐哥当初的梦想。
这个电视台的成型让我们学校成为为数不多拥有自己电视台的中学。这个电视台不仅记录我校的重大事件,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更是我校对外展示办学特色的宣传窗口。
这是一个真正的学生电视台。为了做出像样的节目,我们积极主动地研究影视制作硬件和软件,探索节目制作的流程和方法,一年下来,我们学习了技术,开阔了视野,拉起了队伍。这些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坐在教室里能获得的。我们也非常感谢学校老师们,以及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这些初生牛犊“各种折腾”的支持,没有他们开明的态度,我们也许无法走到今天。
所以我认为,建立校园电视台对学校的发展建设,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都非常有意义。不过目前有自己电视台的学校毕竟还是少数,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是有些是因为对组建电视台的成本和难度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实际上,依我看来,我们使用的Blackmagic Design产品已经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难度。Blackmagic Design有完整的产品链:从录制采集设备一路到后期调色合成,这为使用Blackmagic Design设备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扩充模块以实现更多功能的良好框架。Blackmagic Design还有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可以轻松应对学生电视台可能涉及到的所有工作环境。我希望我们的电视台能给其他学校一个参考,让更多的学校能建立自己的电视台,让更多的学生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