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行业是造梦的行业,电视制作者为观众生产梦境,电视节目造就的梦境更符合大众的期待,收视率报表和广告收入就会说明一切。一个美梦除了妙不可言的故事,更要有符合观梦者审美的视觉效果,衍生到电视行业,一个好的电视节目需要具备以下三点:第一,内容的逻辑性;第二,优秀的视听效果;第三,相当的价值观的表达。一个专业的电视节目生产者,就是要在节目内容和观点之外,制造“容易产生有效视觉刺激的”电视图像。
习惯了在APPSTORE上挑选应用的朋友应该很了解这种感受:同一款应用,有HD标识的更受欢迎;同一种应用,使用界面看起来色彩搭配合理的更受欢迎。而一年之内能真正流行起来的几款应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它们都有着色调统一,色彩搭配合理的美工设计。最近几年笔者总是听见“用户体验”这个词,但凡做的好的赚到钱的IT公司,全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什么是用户体验?我第一眼看见你觉得心里舒坦,这就是最基础的用户体验。“有效的视觉刺激”成为引导我们在不明真相的短时间内做出选择的重要诱因。
电视行业兴起已经有很多年,非常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真相是,观众的“品牌忠诚度”其实毫无忠诚可言。因为手握遥控器的观众拥有最高权力,而王是不需要对任何人忠诚的。横空出世的新节目随时可以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每一帧画面都有公平的机会去为自己重新争得一席之地。在这个硝烟滚滚的战场上,却从来不会有人被彻底地打倒,也不会永远有人占上风。胜利这种事,具有历史规律,也充满机遇性。
如何制造有效的视觉冲击?这是视觉工作者一生研究的课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与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可以被理解为一张照片的。根据德国艺术家波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论,笔者想要探讨一下在现代社会中参与面积最大的视觉艺术——摄影。
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曾经有一个段落明确提到过这些文字: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的也称为主体)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个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是任何一个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出来。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者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然而,把这已经非常简练的三大原则,还可以在精缩成两句话:每张图片有且只有一个重点,并且利用一切技术与艺术的手段牵引观众的目光到这个重点上。有了这句话,难以约束的美感或者说是视觉冲击可以被批量加工制造,体现在电视画面的构图、台标和节目包装等一切可见的元素上。

央视春晚王菲与陈奕迅的《因为爱情》——光束灯亮起承担维持空间感的作用
事实上,美感并不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才具有的专利。生活中许多充满魅力的女性在搭配衣饰时展现出了控制色彩和线条的超强天赋,她们并非全是艺术行业的工作者,但是她们非常清楚男人们的目光应该流连在她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同理,通过不断坚持摄影中的三大原则,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会逐渐培养出一种意识,懂得应当在画面中追求什么,这种选择元素,控制画面的能力即为“品味”。
在电视台,完成一帧画面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从导播、摄像、灯光舞美、视频技术到后期制作、播出,大家是作为一个团队存在的。作为一个团队,大家应该先确认好,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要展现什么?”、“我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共同去为这个共识努力。
举个正面的例子,2012年和201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震撼的视觉冲击还没有褪尽,一种全新的灯光舞美的制作方式留给我们比往年更大的学习和创作空间。一反往日一贯的灯海战术,改用密密麻麻的光束填充整个空间,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反而更显示出灯光师做选择的品味和团队协作中的妥协:比如,当面积巨大的彩幕正在播放亮度高且内容丰富的视频时,光束造型便不再出现,而彩幕暗去,光束灯则逐渐亮起承担维持空间感的作用,比如王菲与陈奕迅合作的《因为爱情》。而央视《直通春晚》节目中大量光束灯被使用但是选择性的造型则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灯可以有很多,但是,亮哪几个灯?怎么亮?都是为了表现主体——演员的表演而存在的。在日常舞台中经常使用的,所有的光束齐聚一点的造型已经用习惯了,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地面上曝光过度的光斑。第一是画面中的高光点抢夺眼球,第二是影响了观看的舒适度,第三是直接影响了录影带送审参奖的资格。而央视灯光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光束在视觉上始终是聚拢的,但是地面上的光斑却不再聚于一点,避免了曝光过度的麻烦。同时可以发光的舞美装置,也不是永远都发光的,在明暗上会和灯光造型进行配合,这是内心强大与实力雄厚的选择,也是艺术与技术相互妥协的结果,也正是我们这个正在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节目制作团队需要多多考虑的地方。

央视《新闻联播》——深蓝色背景在光比上突出了主体,很好地映衬了主持人偏黄的亚洲肤色
再举一个更加被大众认可的例子,堪称行业典范的央视《新闻联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觉信息管理的参考。
《新闻联播》节目于1978年1月1日首播,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它在节目包装的审美上不断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如果问,《新闻联播》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蓝色或者是深蓝色。带来这种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该节目的背景就是深蓝色的、虚化的导控室影像。这里有两点,其一为什么是深蓝色而不是浅蓝色?其二,为什么是虚化的背景以及这种视觉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在摄影中,照片可以在某个方面被分为三种:高调、低调和中性调。其中,高调和低调两种影调因为对比强烈主题鲜明而被传播行业广泛运用。比如说高级的珠宝和化妆品都会使用黑色的背景来彰显低调的奢华,而代表年轻和时尚的苹果电子产品则偏爱以及坚持使用风格明快的高调视觉模式。
高调照片是指色调以白为主,白色面积要占75%至95%,风格淡雅的照片。画面大部分是浅色调,给人以清纯、明朗的感觉,恰到好处的少量深色调就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拍摄时选择浅色背景,常用散射光,注意消除背景上的阴影,以保证画面的洁净。适合表现以白色为基调的题材。低调照片是指色调浓重暗沉的照片。画面的大部分面积是深暗色调,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少量的亮色调用来突出被摄主体,适合表现以黑色为基调的题材。这两种影调都具备简洁的特质,因而在视觉行业被广泛应用。但是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高调的影像并不是曝光过度,低调的影像也不是曝光不足,一张完整的影像不会缺乏任何一个明暗层次,被摄主体一定是被正常曝光的,不失层次和质感。
通晓了调性的概念,再来看《新闻联播》,被刻意压暗的深蓝色背景一方面在光比上突出了主体,也就是被面光打亮,同时被轮廓光勾勒的主持人(值得强调的是,在演播室环境下,被摄主体必须被安排轮廓光是灯光师也是导演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这种类似于海洋的色彩很好地映衬了中国主持人偏黄的亚洲肤色,令其显得白皙、通透。颜色本身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这是被广泛认可的,我们在观看《新闻联播》时,容易对代表冷静、客观、公正的深蓝色留下印象,并对《新闻联播》的节目内容产生联系。所以这种深蓝色出现在电视上是选择的结果,不是无端地被创造出来的。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新闻联播》的背景中,所有的影像都是蓝色的,无论是监视器、墙壁、灯光还是工作人员的衣物和肤色全都是蓝色的,这在普通环境下怎么可能呢?如果央视的导控室使用蓝色灯光照明的话,那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太恶劣了吧……其实这种蓝色的效果来源于色温的差异,演播室内使用低色温调白,机房内使用高色温进行照明,就可以拍摄出被摄主体还原正常而背景种的一切景物又都是蓝色的视觉效果。
至于背景选择使用虚化效果,原因有二。第一,提供一些明暗的变化,使背景元素避免单调;第二,这种变化不能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不看主持人而去看背景。在舞美设计时,应该站在导播的角度思考机位可能会放在哪些地方,然后再考虑这些机位所对应的画面,是不是都准备好了恰当的背景和前景,这部分的工作不是由摄像师现场发挥去寻找的,而是具有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的舞美设计师提前设计好的。变化就是对比,就是节奏,对于背景的设置,我们可以善用这种温柔的变化。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选手的取景都会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用轮廓光勾勒的观众的虚影,首先这种影像亮度不高,不至于抢了画面的风头,其次,若影若现的信息,在中近景取景时顺便交代了整个场子的环境和氛围。
这种虚化的效果,在专业上我们叫做景深。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取景器的光学轴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物体的距离范围。在画面上,可以理解成清晰圈的大小,清晰圈的面积越大,则景深越大。我们在工作中产说的画面干净,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较小的景深。
影响景深的要素有三,分别是光圈、镜头焦距、及镜头与被摄物的距离。其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越小,物距越大,景深越大。
在电视行业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三条规律,在不同的环节进行控制,比如摄像师的取景,灯光师控制亮度以及视频技术人员控制光圈的大小。而在现在流行的蓝屏抠像技术中,3D的虚拟背景也应当根据画面的实际情况作一定的模糊处理,以符合人类肉眼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规律。现在,由于制作3D背景或者其他的影像来源制造者并不是同一个团队,设备不同参数不同,以单个作品的好坏为主,有时甚至会出现背景素材的分辨率和清晰程度超过了演播室中摄像机传回来的图像,这是一种直观的尴尬,却常常不为人所重视,当觉得画面有问题时,也不容易往这个方面去想。
在外出拍摄新闻时,拍摄环境总是不如演播室的环境可控,画面易杂乱无序,此时,景深的控制是一个达到“每张图片有且只有一个重点,并且利用一切技术与艺术的手段牵引观众的目光到这个重点上”的好手段。摄像师可以通过对[内容创作Creation]46DECEMBER2016.12B&PWWW.IMASCHINA.COM机头灯、灰片和增益的结合控制,去除不可控因素,从而维护画面质量。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口语化地说一个画面“干净”或者是“不干净”,无疑是非常不专业的。而对于景深的控制,则是在前期由摄像、灯光、舞美和视频技术等工位必须完成的工作,无论是新闻、综艺还是访谈类节目都应当小心处理,因为作为视频而不是单张的图片,在后期要改变景深是很困难的。
仔细地观察《新闻联播》的可见画面,包括双人全景、单人中近景、动态VCR和静态的PPT,在这些画面中我们很容易可以找到统一完整的审美理念——在保持深蓝色的色调的同时,即使加入别的元素,也都是为深蓝色的主色调服务的。
比如在《新闻联播》中,开篇的双人全景镜头,字幕的提示为白色与蓝色:“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6.11.8”以及蓝色框的白色黑体字在主持人下方注明当天的主持人名字,与整体色调融为一体,但是又有足够的信息量,右上角为蓝底白字的“直播”或者是“重播”周围加黄色的大括号(用少许的黄色勾勒)使这个信息能被看见;当说到一则新闻时,在画面的下方会出现正在播报的新闻的标题,在左下角深蓝色方形LOGO“新闻联播”右侧,延伸出白底蓝字,逐渐减淡的标题;而在播放采访画面的VCR时,谈话内容是白色的文字放在半透明的框内,并在白框的上方注明被访问者的身份,在整个画面中,信息被传达,但是信息的存在始终不影响整体的观看效果;当播放PPT时,一般为蓝底白字,黄色黑体字大标题在画面的最上方,如遇重大节日则使用喜庆的正红色。
总体来说,《新闻联播》的色彩构成是,以深蓝色为主色调,白色的文字,重点表达的文字使用醒目显眼具有对比性的黄色,少量的相对高光点划清功能区域。由此可见,《新闻联播》在视觉上追求的是一种统一的审美。
“央视制造”不一定完美,但是毕竟是做得比较好的典范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举一反三,充分和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看电视其实就是一种沟通,一种互动,当然不是指那种“我把你发的短信放到拉滚上去”这种事,沟通的基础是要有共同的语言,是相互理解,我得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常说一张照片一个故事,就是要人家在见到你的一瞬间就能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身上背负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在电视行业,虽然有蒙太奇手法拉长了说故事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要致力于维护每一帧画面的美感,让观众在换台的前一个瞬间了解这个节目的品味和内容。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选手的取景都会有一个影影绰绰的轮廓光勾勒观众的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