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第一次亲密接触-高清晰度电视摄制体验

2002-02-02 冉 策 郭松涛 青岛电视台 依马狮网


   
第一次亲密接触-高清晰度电视摄制体验
时至今日,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无疑是电视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未来数字电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但HDTV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培育,需要广播电视机构与接收机的生产厂家以及相当重要的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
    青岛电视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HDTV节目制作的尝试,并于2001年9月1日,在青岛有线电视网内,开始了HDTV的试验播出,而且很好地利用了青岛家电产业的优势,与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传统电视机生产厂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为未来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摸索经验,尽快掌握高清晰度电视的拍摄技术,青岛电视台组织了一个技术制作与摄像水平很高的精干队伍,拍摄制作了我台第一部HDTV音乐风光片《青岛·开启新生活的一天》。这也是我与高清晰度电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从前一段时间的摄制情况来看,HDTV节目的拍摄制作与传统的电视摄制有很大的不同。不仅设备性能更高,而且对拍摄与制作中的各个环节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高清晰度电视的图像特性说,HDTV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图像宽高比为16∶9。与4∶3相比,这一画面比例更适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且使得同样一屏画面的信息量大为增加。不仅适合拍摄宽广的远景,而且特别适合水平摇动来展示宏大的场面。眼睛对准寻像器,摄像师的第一感觉是:在被摄主体眼前或运动方向上,有着更大的空间,对下一个电影蒙太奇镜头,隐含着更多的发展情节。因此,我们在拍摄中,对青岛海面的摇摄镜头,就以无比饱满的画面内容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但事物总是有正有反,由4:3变为16:9,也要求摄像人员不仅仅要适应更宽的取景范围,而且在构图、镜头运用等艺术层面上要有提高。 当拍摄单个主体时,就要善于运用其它的元素填补,以使画面更加充实,更有平衡感。例如,为了不使高耸入云的青岛广播电视塔,孤零零地矗在画面中央,我们在拍摄时,利用超广角镜头,随着音乐的韵律,将被摄主体轻轻地做了水平方向的摇动,弥补了此时16:9画面横向上的空白。再如我们拍摄的蜘蛛等镜头即采用绿色的松树作后景托衬,使画面不再单调,充满美感。
    二是图像由1920×1080个有效像素组成。这就意味着图像的水平和垂直清晰度分别是现行电视清晰度的两倍以上。拍摄的画面格外清晰透彻,富有层次感,彩色还原也更加准确、细致,能使景物更加真实地呈现在每个观众面前。所以,当利用高清设备记录重放我们拍摄的青岛风光时,一些司空见惯了的场景,却往往会使你眼前一亮,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居高临下拍摄的青岛市景,楼宇错落,街道蜿蜒,绿树掩映,使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岛城美景一览无余。拍摄的树木枝叶,纹理分明,脉络清晰。树干上匆匆的蚂蚁,捕蝉的螳螂,个个栩栩如生。银沙滩上小海蟹闪动的眼珠与闪光的沙粒相映成趣。喷泉冲向空中映衬出朝霞的彩虹,随风飘摇的水雾浓淡有致。
    另外,考虑到小型化与通用性等市场及发展的因素,目前HDTV摄像机仍像传统摄像机那样,采用三片2/3〃CCD及相应的高清镜头,由于像素的增加,必然降低了CCD的开孔率,使灵敏度下降。所以,高清的拍摄,随之而来的是对灯光技术的要求,灯光布好了,亮度提高了,画面一下子就通透了,HDTV的优势也就发挥出来了。
    再来谈一谈景深。
    在成像和显示(印刷、印相)技术发展于某一水平时,画面所能看清的范围取决于镜头的状态值:焦距、物距、光圈。而今,前者无论是成像还是显示的技术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因此,在聚焦面清晰的同时,摄像轴向的不清晰范围也增大,使得景深变浅了,聚焦难度相应提高。所有的拍摄都要使用稳定的三脚架,不能大意,应该极力避免手持拍摄。事先应仔细调整寻像器的屈光度、对比度及图像轮廓才能更准确地聚焦。运动镜头的跟焦就更难把握,设计镜头尚可通过多次重复逐渐完善,纪实镜头则要经长期摸索或反复演练,以期成功,不留遗憾。
    虽然HDTV的宽容度(注:指所有胶片或CCD能够重现的光强范围)尚不及35mm电影胶片,低照度尚不及普通摄像机,由于其清晰度的大幅提高,黑暗的夜景下,在显现建筑轮廓细节的同时,无论是灯火辉煌的灯会造型、流转闪耀的酒店霓虹,还是点点路灯都能真切表现。
    HDTV在源端总光电转换特性中加入了扩展色域,利用按比例压缩的RGB信号负区对色域进行扩展,不仅保持了和现行电视系统的兼容,还使HDTV比现行电视系统更好地、更真实地再现自然界缤纷繁杂的颜色,使得HDTV表现出的色彩更加逼真,拍摄的鲜花色彩细腻饱满,草坪就像颜色渐变的绿毯,层层叠叠的新芽与旧叶的色彩差异都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正是HDTV亮、色分辨率的提高,对我们的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享受自然风光的视觉快感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在化妆、制景上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心血。没有真材实料,没有真才实干,在HDTV面前必然露馅。
    在编辑制作方面,HDTV与标清电视的差别主要在信号的同步以及码率提高所带来的存储和传输方面的问题。
    数字音频信号是通过多通道组合方式嵌入数字视频信号中,其同步比普通电视更复杂。如果编辑的是有现场声或同期声的镜头,为达到音画对位,采用能被视频同步的数字调音台是必不可少的。
    数字视频信号的行、场同步依靠定时基准码(SAV和EAV)。而各设备间的系统同步依靠基准信号即HD REF。同步的关键是时钟。基准信号锁定时钟发生器,使输入信号中被检测出SAV、EAV中的时钟与其产生的各种基准时钟保持同步。因此,被同步的设备获得稳定的、无误码的HD REF信号是首要条件。先给同步源设备加电,再开其它设备的顺序能够确保这个条件的满足,避免一些不同步的麻烦(麻烦可能由设备稳定性造成)。
    经过这几个月两部专题片、一个MTV和刚刚开始的电视剧的高清拍摄、制作以及播出试验,我们发现,全线的HDTV设备已经开始系列化,作为主流的摄、录像机,体积小,重量轻,无疑代表了当今世界技术的发展水平,由于机械结构是由传统设备改进而来,可靠性经受住了考验,在7、8月份青岛最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未出现异常。但目前,高清设备的电路部分却常有类似“死机”现象发生。作为重要的制作辅助设备,字幕机与非线性编辑设备,在软件界面、操作灵活性上,完全可以借鉴以前标清产品的开发经验,但由于底层硬件仍不全,性能还不尽人意,只有个别厂家刚刚推出50i的产品,即使60i的产品,在稳定性上也还存在问题。非线性编辑还只能实现硬件两层,靠软件来实现的多层制作效果,图像质量就有了较明显的下降,且生成较慢。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为了深入地了解、掌握并推广应用高清晰度电视技术。青岛电视台成立的第一个高清摄制组,无论是编导、摄像、灯光、化妆、录音、录像,还是后期制作,基本上由技术人员组成。第一次接触使我们深深地体验了高清晰度电视的特点及其与传统电视的不同。这些都要求摄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相应地提高。青岛电视台通过前一段的拍摄制作,摸索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锻炼了技术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高清晰度电视已经逐渐成为数字电视在广播界的具体应用形式。但要更广泛地吸引观众,打开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必须形成一定的播出规模。这就要求节目源的规模要扩大。当前,HDTV设备的价格仍较高,全面引进的资金压力较大。设备短缺,只能率先应用于电视剧、精品栏目等图像质量要求较高,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片制作领域,进行高清节目素材的逐步积累。考虑到目前的高清电视接收机远未达到极限清晰度,重现高质量的广播级标清节目与重现高清节目的图像质量差别并不大,电视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节目生产工艺流程或直播流程,把部分现有的优秀栏目以标清16∶9的形式制作,再上变换至高清播出,以充实节目源。毕竟,观众在关注图像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