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VR开,2016年VR虚拟现实在世界范围内突然蹿红,大家争先恐后奔VR而来,国外巨头微软、谷歌、Facebook、三星、索尼等已经把VR当成未来重要的战略之一;国内大鳄BAT、华为、HTC及各大视频网站以及众多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加码VR;各种投资机构也视VR为金蛋,将大笔资金投向于此,由此带动了众多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VR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在于它不仅能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并且借助相关配套设施可实现人机交换,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真实体验,而且VR虚拟现实强大的功能,还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
毫无疑问,VR确实是个好东西,它的真实体验感目前还没有其他技术可以与之匹敌,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A面,就必然有B面。在看到A面的同时,也应考虑到B面,只有这样才能冷静的看待VR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一窝蜂而上,本文就是要扒一扒VR那些不太被人关注的B面。
不适感
现在市场上VR设备已有很多,据不少VR使用者或体验者反映,在戴上VR设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身体头晕、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产生这种不适症状的人数之多就连VR设备厂商也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知名VR设备制造商Oculus在推出其VR头盔Oculus Rift产品后,其网站上的VR健康安全指南指出了VR游戏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癫痫、恶心、眩晕与长时间游戏可能造就的手眼不协调。HTC公司发布的 HTC Vive 里随机带着警告手册。手册中除了告知用户在使用 HTC Vive 这款虚拟现实头盔玩游戏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同时还提示在使用时,对于看到的密集的、紧张的、与真实生活内容非常相似的内容,可能让大脑和身体产生真实的反映,会有引发心律加快、血压升高、精神恐惧、神情慌张、创伤后应激障碍、眩晕或其他不良副作用。如果曾有不良精神病史或对某些真实生活场景有不良心理反应,请避免佩戴 HTC Vive 查看此类内容。
VR设备产生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症状被称为“虚拟环境眩晕”(Simulatorsickness), 是由视觉引起的不适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适感呢?其实非常简单,因为眼睛看到的VR画面与从耳朵接收到的真实信息不匹配,从而产生晕眩感。人的内耳的前庭系统负责感知平衡,但当我们沉浸在 VR 体验中时,一旦眼睛看到的变化场景和身体实际的运动不一致,就会导致内耳中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的变化系统——前庭发生“错乱”,导致脑负担加大,眩晕产生。VR 沉浸感越强,不适感也就越强烈,原因是画面太逼真了,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身体认为你正在做剧烈的运动,或者处于画面中的状态,但是实际上你是坐在座位上并没有运动。同时VR硬件的延迟造成时间上的不同步,当人转动视角或是移动的时候,画面呈现的速度跟不上,这样的延迟也是造成不适感的重要原因。
眩晕要吐的感觉实在是不好,有没有解决方法呢?应该说完全解决很难,不过通过提高流畅度、分辨率可以大大缓解症状。只有屏幕像素足够高才能看不到像素点,同时芯片可以提供至少每秒60帧以上的4K甚至更高的分辨率,也才能实现反馈到戴着头显的用户眼中的是足够细腻、流畅的画面。但目前仅就屏幕刷新率而言,大多数手机的屏幕分辨率依然在2K及以下、4K或更高的屏幕分辨率对手机功耗巨大,手机插在VR盒子里,画质难以实现真正的VR沉浸感。头盔式VR设备的刷新率和分辨率会比手机好一些,不过也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优酷土豆团队前不久曾对全球40多个主流VR设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眩晕、可视角度、屏幕分辨率、头盔的易用性以及屏幕刷新率和交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挑战。
健康性
为了沉浸式的真实感,VR设备会将眼睛置入一个全封闭的空间,视野里全部是显示屏,眼睛与屏幕的仅在2~6厘米左右,如此近的画面,长时间佩戴一定会对眼睛有不小的影响。这就像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你以3厘米的左右距离看手机,时间不用太长,只要20分钟,你会是什么感受?眼部肌肉一定会极度疲劳,特别的不舒服。疲劳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屏幕亮度过高。人眼接收光的光照度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正常我们看手机的距离是30厘米左右,如果距离变成了3厘米公分,距离缩短了10倍,眼睛接收到的光照度将会变强100倍;二是立体视觉感知距离的不一致。VR的光学设计使你看屏幕播放的VR画面犹如在看自然景象,晶状体是完全松弛的。但是因为双眼看到的景物不同,人脑就生出一个立体画面出来。如果这个画面里有距离很近的物体就会就导致人眼试图聚焦在这个近处物体上,但是事实上聚焦在远处时的画面才是最清晰的,眼睛由于不知道该对到哪个焦点上,反复的调节,必会造成疲劳。国外一研究机构称,如果人眼长期盯着VR屏幕,不仅眼睛会疲劳,还容易导致眼压升高以至视网膜脱落等严重后果,黄班病变和白内障等等之类的眼疾比例也会大幅升高。前不久台湾媒体报道一台湾男子因为每天使用VR观看影片两小时而导致其原已800度近视的双眼出现了轻微白内障迹象,同时眼球水晶体后方的玻璃体变得浑浊,医院将其诊断为飞蚊症。
对于目前的VR设备来讲,论轻巧方便,那非手机形式的智能VR眼镜莫属,若说显示效果好还是VR头盔形式,这也是众多VR厂商重点投入的方向。头盔虽好,但当前市场上的产品都较为笨重,使用它的时候重量会集中在颈部范围,时间过长的话,对颈椎也是会有影响的。
因此Oculus建议成年人不要长时间的佩戴VR设备,谷歌官方也曾提示佩戴VR Cardboard 时间不要超过 15 分钟,还有公司建议使用VR设备半小时就要休息十分钟。
安全性
VR的真实感越强,存在的安全隐患就越大,YouTube曾有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某外媒记者在进行 VR 体验时摔了个狗吃屎,据说这名记者当时正在使用 HTC Vive Pre 玩一款游戏,由于游戏中的引擎做得太逼真,让他误以为虚拟世界中的桌面是真实的,因此不经意间把手支撑在并不存在的桌面上,结果就摔倒了。这一摔不但疼得要命,而且还把他的定位运动控制器给摔坏了。所以在玩VR游戏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所有的物体都是虚拟的,它们虽然出现在你的眼前,但是却不在你的世界中。如果玩家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做出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就可能会受到伤害。这还只是认知发生的错误,佩戴VR设备最大的一个隐患是视线被完全遮挡了,看不到现实周围的情况。有人在玩那些需要追踪的游戏时忘记了自己是在VR中,狂奔以致于撞到家具而受伤,即使没有家具,撞到墙壁或者被设备上连接的数据线绊倒也是挺危险的。VR游戏需要在相对宽阔的没有东西没有宠物的安全范围内进行,否则很容易挥手打碎花瓶、碰到桌角、伤到猫猫狗狗或被猫猫狗狗所伤。此外在使用VR时,如出现陌生人闯入、失火、水管爆裂等情况时,也无法及时发觉。
英国一家VR游戏开发公司有项规定:不允许游戏开发者在完成VR体验的半小时内开车。为什么会有这项奇怪的规定呢?这是因为人在VR游戏之后一段时间里人会缺失方向感,部分情绪仍留在游戏中,大脑需要从虚拟现实回到真实情境调整的过程。如果VR游戏后马上驾车,就可能产生距离方向的判断混乱而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情。
VR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逼真个人体验,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时间一长还可能带来另外一些不良后果。斯坦福大学从社会学角度对VR的研究至少进行了十几年。科学家们发现,虚拟现实里面的行为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的行为。比如在虚拟世界里做超级英雄的体验让测试者在真实世界的利他性有所提升,被试者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更好的社会人。但技术总是有两面性,在虚拟现实中,你不仅仅可以当英雄,还可以当坏人。传统的暴力游戏让玩家与虚拟世界相隔一个屏幕,即使玩家多么沉迷也很容易区分现实与虚拟。而当VR技术发展到完全沉浸式的体验,游戏者就可能将在游戏里打人时的感受付诸到现实中,对暴力行为产生冷漠情感,引发犯罪等社会安定问题。另外由于VR的真实感还可能还会让一些人逃避现实、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总结
谈了VR这么多的不是,并不是要否定它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VR产品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此文的目的在于之前大家说了太多VR的好处,谈一谈它的不足,有利于更全面的思考,避免不足带来的问题,由此找到解决的方法,让VR走的更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