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电视节最热门的话题,非“一剧两星”和“互联网转型”莫属了。昨天,电视节和SMG联合主办的白玉兰电视论坛《颠覆与重生——“互联网+”媒体融合广电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从总局到各地电视台、电视机构,来了20位专家畅谈广电行业的互联网转型,而结论就是,广电人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但如果找对路子,更焦虑的反而应该是那些正在抢夺传统广电蛋糕的互联网企业。
传统电视真的到了不颠覆,便无以为继的时代了吗?未必如此,但未雨绸缪的远见,以及转型融合的决心,既是上海电视节的职责,也是义务。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也在论坛中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我们今天还不会马上去死,我们更不希望我们自己把自己唱衰,无所作为。”决不能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热潮中置之身外,采取鸵鸟政策,仿佛这个离自己还很远。
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几乎都提及了现在互联网对于传统广电行业的冲击。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透露了一组数据,“今天我们看到了电视的收视情况,和关注规模都在下降,人均收视时间减少,中青年在慢慢离开电视。今年电视广告同比下跌2.9%,所有互联网都赶上了电视,这是不争的事实。”
原来看电视的人哪里去了?另一家强势广电媒体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聂玫说,他们去年做过一个统计,用户在互联网的月浏览量是34亿小时,整个互联网覆盖人群是6亿,但是视频的覆盖应用人群是5亿!不过,由于传统的优势太过巨大,在所有行业都在谈和互联网融合的话题时,广电仍然具备着竞争优势,王建军说,传统的电视仍然是到达率最大的传播方式,保持着64%的到达率和人均164分钟的收视时间,另外,目前电视仍是最好的注意力入口,“整个业内都公认的一些好的节目《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等,这些优秀的内容首先吸引观众的仍然是电视。”
但无论是分庭抗礼的竞争,还是形式和元素的跨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如何有效、顺利地做到“互联网+”媒体融合,恰恰是此次电视节高峰论坛的主题。网络剧和网络综艺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同样也存在许多诸如不规范、不严谨的瑕疵和不足。而传统电视作为强势媒体,主动寻找与互联网的融合,既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大势,也能让两大媒体模式有机的互补,共同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司司长罗建辉就在论坛中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理念,同“互联网+”一同升温,广电行业才能在这个时代发展浪潮中大步前进。
重生之前,必须要颠覆,颠覆意味着决心与狠劲,更意味着勇气。敢于颠覆,是开拓广电未来新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