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和数字化是2006年广电发展的主旋律
2006-04-07
三言 依马狮网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200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两个文件将对广电发展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11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头两项重要任务。
二是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广电分为两种体制:电台、电视台实行事业体制,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传输网络等部分可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要求事业单位要转换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经济核算,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求企业单位要创新体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明晰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有效扩张。
应当说,2006年广电发展的压力很大,改革的压力很大,创新的压力很大。如何将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和满足用户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加快广电发展,是摆在全国广电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2006年,服务“三农”和数字化将是广电发展的主旋律。
广电服务“三农”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加大村村通工程力度,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二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三是开办农村农业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城镇郊区,要通过有线电视、MMDS等方式将多套节目送入农户家中。二是在远离城镇的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发射台转播台的作用,通过无线发射方式,进行大面积覆盖,使大多数农户能够免费接收到几套广播电视节目;或者通过卫星接收、小片联网等方式,使农户能看好电视、听好广播。三是在边远山区,要通过卫星接收、无线转发、有线联网等多种方式解决人口集中的村寨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维护人员机构,建立正常的维护经费来源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逐步实现户户通。
广电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系统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需求。广电数字化的重点在两端,即前端和终端。前端的数字化就是电台、电视台的数字化,既要注重节目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更要注重整体考虑,建立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为节目采编、制作、播出部门搭建互联互通、操作方便的资源共享平台,为频道频率播出、视频点播、网上播出等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使电台、电视台真正成为数字内容信息服务的综合运营商,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大发展的弄潮儿和引领者,不仅要留住传统电视机、收音机等终端用户,还要开辟手机、计算机等终端用户,为他们订制不同的节目内容形态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广电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2006年下半年,我国计划发射直播卫星,这将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大事。直播卫星的发射将扩大我国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面,解决边远地区接收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同时将带动我国广播影视内容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争议融合,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方案已报经国家发改委,已进入国家标准制定程序,有中国特色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正在催生过程中。尽管2005年IPTV试点有所进展,上海文广集团借力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上海、哈尔滨试点IPTV,为数字内容进入千家万户探索新的渠道,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困惑和障碍,需要在2006年进一步破解明晰,特别是要探索建立用户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在直播卫星未发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未颁布、IPTV盈利模式未确定的情况下,2006年依旧是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关键年份。尽管2005年青岛、杭州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深圳即将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但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的数字化进展不如预期,模拟的用户终端瓶颈依然没有打破,一些地方对数字化还在犹豫彷徨。应当说,如果有线电视不抓紧推进数字化,有线电视发展的机会越来越严峻。有线电视确实是我国目前大容量的数字内容信息服务进入千家万户的有效途径,但如果固守模拟、垄断自居,有线电视的美好前景将被我们这一代网络运营者葬送。因此,广电总局今年工作要点要求进一步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力度,力争四分之一以上试点单位完成整体转换,同时要积极发展数字付费电视、视频点播、高清晰度电视等新业务,拓宽服务领域,推动有线数字电视全功能网建设应用,在“三网融合”进程中抢占发展的主动权。
总之,2006年在我国广电史上将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直播卫星要上天,安全播出要上新台阶,数字化要取得新突破,为“三农”服务要取得新进展。朋友,献出的智慧和力量,为2006年广电改革发展而努力拼搏吧!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