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做音响工作的,要提高自己的水平,都离不开音乐欣赏。
但是对于古典音乐(中国或外国),大家都觉得很重要,但是却又很难去欣赏。为什么呢?
常有人会觉得古典音乐“难”和“深”,感到“听不懂”。其实,古典音乐是很亲切、很温情、很迷人的。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百灵鸟的叫声好听吗?
回答:好听!
接着问:那你听得懂吗?
上面的当然是一个说笑,但是大家未免泛了欣赏古典音乐的“执念”
音乐,就是给人欣赏的!音乐给了我们寻求一种纯粹的愉悦的机会。
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欣赏音乐。
反而看之,国内介绍欣赏古典音乐的书籍,一开始就讲要去了解音乐发展的编年史,要懂得“乐理”,要去了解“曲式”,要去了解“创作背景、作曲家、指挥家”看到这儿,一大批的哥们晕菜了。剩下一批哥们咬着牙坚持下来,继续学习。结果变成了“苦差事”,什么时候放弃就说不准了。

我以前为了听歌剧《茶花女》,还特意去抱着小仲马的原著读了一遍。再来听《茶花女》的歌剧,反复听了几次,悲哀的发现——好像提高并不大……
因为国内教育的问题,多数人在学校里的音乐学习是不够的(这节音乐课,音乐老师有事情,我们改上语文课,把几个必考点再复习一下……)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欣赏古典音乐呢?我们听古典音乐是不是就是附庸风雅呢?
当然不是,因为你只是把古典音乐神化了。所谓——你越缺什么,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

所以,我们要欣赏音乐,要放松的去欣赏音乐!
其实你无需了解音乐、舞蹈为何这么编排,也不必了解他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你只需要用心去感受,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有所触动,就够了。某些时候,你可能看到的并不是舞台上的演出,而是你内心的映照。
实际上按常理:应该了解一场交响乐曲目的创作背景、作曲家、指挥家等等信息,但其实说句心里话,对于大众而言,就算你了解的非常的透彻、非常的全面,你也未必会在演出过后有任何感触,你的心并不是静下来的、并不是敞开的状态,再美妙的音乐、再详细的资料统统都是狗屁,完全被你拒之门外。
形式永远是形式,敞开心扉用心感受和接纳,你真的会觉得有所不同,其实交响乐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
随着你的喜爱程度、体验感的提升,逐渐能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不同之处,自然你便会去深度挖掘音乐本身和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顺其自然,仅仅是因为某一次,你敞开心扉,音符进入你内心深处的刹那的改变。

简单说,欣赏古典音乐与欣赏流行乐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从泛听到精听。
所谓泛听,很好理解,在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等等的同时随便放上一盘莫扎特或是巴赫的选集就可以。泛听的目的是,当你听到旋律悦耳的,使你觉得特别“舒服”的音乐时,记下它们,记下作曲家与曲目名称,这是培养乐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精听,你可以考虑从不同作曲家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不同时期来听。精听与泛听的唯一区别就是音乐不再充当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时的背景。你可以花一整块时间从头到尾听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琢磨一下莫扎特如何靠谱写《费加罗的婚礼》来讲述博马舍的这出喜剧。

巴赫和莫扎特当然是正统古典音乐的无上之选, 但浪漫时期以后的小品也经常旋律优美耳熟能详.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欢快悦耳, 也是入门推荐。

总之,不要把欣赏变为学习,更不要把学习变为苦修。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了解一下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系列中的“聆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