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后期制作人员谈《故宫》的制作

2006-02-15 本刊编辑部 依马狮网


             

后期制作人员谈《故宫》的制作
史家澍:
    我于2005年5月开始参与制作大型专题片《故宫》,至2005年10月中旬制作完成,历时半年。
    大型专题片《故宫》是我国的第一部使用高清晰度摄像设备拍摄的专题节目,而故宫本身也是博大精深,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这次制作高清专题,就SMOKE来说,我们遇到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原来做标清节目的时候基本上不牵扯节目空间的问题,但是同等长度的高清节目容量是标清节目的6倍,而且生成时间也会是标清节目的6倍,节目短还没什么,但是平常看来不起眼的小段生成时间将会以6倍的数量增加,所以我们采用了先用标清精编,之后用高清套片,也就是说,先把高清素材在HD D5 3700的录象机上下变换采集到SMOKE工作站里,通过精编后在把同一盘带子放进去再采集之后自动生成合成文件。这个工作看来简单,其实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在我们制作片子的工程中,所有的高级特技(比如DVE或者SPARK)都不能进行直接的生成,而要把所有的特技参数储存起来,在转换成高清的节目的时候再调入已经存入的参数,之后再生成,但是有很多特技在标清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清里面是完全不成的。因此往往在标清里很简单完成的工作在高清里面就变的很复杂,必须完全正确的完成美一个操作步骤。
    在和不同的导演一起工作的时候要有一个相互磨合的时间,要习惯一个导演的一些口头用语,和一些经常用的手法以及习惯导演的习惯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我在这次参加制作《故宫》曾经和好几位导演一起合作过,这锻炼了我和导演的沟通能力,缩短了和导演们磨合的时间。
    在镜头的运用上,我了解了很多在表现无法拍摄的镜头和概念镜头的表现。由于《故宫》是使用高清素材编辑的专题,所以无法用以前前人留下的素材资料,而且《故宫》中有很多讲的是在以前发生的事情,所以有很多是概念性镜头。所以在在编《故宫》的时候了解了一些概念性镜头的应用。比如,延时镜头一般运用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人物内心急剧变化、或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而定点拍摄则是运用在表现时间飞逝,比如讲到“50年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或者“东去春来,有是一年过去了”这样的解说词就要配合定点拍摄使用了。
    在参与编辑大型专题片《故宫》的期间,我对中国古代、近代历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故宫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

             

后期制作人员谈《故宫》的制作
范宁:
    2005年10月26日纪录片《故宫》播出了,很荣幸我是这部大型纪录片的制作成员之一,有机会参加这部片子的制作也非常幸运。回想这几年辛勤的工作,我由衷地欣慰。
    首先从技术方面总结,在这次故宫的拍摄中,我们使用了延时拍摄的技术(即:逐帧拍摄);还有运用轨道推、拉、摇、移等手段的综合使用,我们拍摄出了只有使用motion control才能拍摄出的技巧性很高的影像。所谓延时拍摄,就是在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画面效果,例如,一个小的花骨朵盛开成一朵美丽的鲜花的过程,天上变幻莫测的云彩,树枝映在墙壁上的光影变化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奇妙的自然现象变换过程,要想用影像记录下来并非那么容易,在我们所使用的高清摄像机中有HDW-750CE、HDW-750P型号可以拍摄出这种影像效果。延时拍摄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和软件上的配合,另外,还需要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种延时拍摄的方法中,最关键的就是技术手段与时间控制的巧妙结合。而Motion control是一种非常高端的设备,他的画面效果是一种魔幻般的仙境 ,在一个镜头中有从古到今的时空转换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在拍摄《故宫》时并没有使用这样的设备,完全是依靠摄像师和助手们依靠传统方法,精密计算出运动时间和速度的配合,多遍的拍摄同一条轨迹,以保证达到Motion control设备所达到的效果。在前期拍摄中我们还使用了定点拍摄 微距摄影等很多拍摄手法,高端设备的使用与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想象力为大型纪录片《故宫》在艺术层面上也是锦上添花。
    再从艺术角度说,故宫拍摄的技术高超,画面表现的非常唯美。在历时三年的前期拍摄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合力,调动所有人的灵感,发挥大家集体的智慧,拍尽了故宫的每个角落,每一件文物,每一所建筑。前期的拍摄为后期的艺术再创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后期的剪辑工作持续半年多时间,而我的工作主要就在这一阶段展开。我所用的设备是线性的电编系统,主要参与了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的后期剪辑工作,以及全部十二集的最后修改工作。电编系统的优势在最后修改时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在保证不改变原有画面完美的效果的同时,我们做到了高效率 高质量的完成修复画面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个人认为我所使用的线性编辑系统与非线性编辑系统各有所长。为达到极至的艺术效果,有时需要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配合工作,才能完成一组镜头的剪辑。线性编辑系统同样可以完成艺术感觉很高的影片,在工作中,这种艺术的体现是一种连贯的逻辑思维,是对画面有效的组织,是对每一层画面效果的叠加……记得在与总导演周兵老师剪辑第一集的开篇第一组镜头时,是一组红色暖色调的短镜头,画面内容是在农历年春节,各家门前投放贺年卡的特写,接着是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爆竹轰的一声炸开,爆竹削从空中絮絮落入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们带入了遥远的明朝最后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回忆这段内容是通过当时的影像记忆唤起的,在我的思想中这是一组连贯的画面,是排列有序的影像,是一层整齐干净的街道、是一层星光满天的夜空、是一层漫天飞舞的爆竹削、是一层川流不息的人群、是人们对那个大年夜无限的暇想。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一层一层的画面组织起来,使一个一个的画面往后延续着,这种艺术感觉就通过我们辛劳的工作与导演的创作思维相融合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
    最后从后期整体工作的配合上讲,我们后期编辑的工作包括上变换素材、下变换素材、制式转换、线性编辑工作、非线性编辑工作、特殊效果的制作、三维动画的合成、整体色调的把握以及声音的合成、制作标清播出版、上字幕等工作,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工作都是有序进行的,最终大家形成了团队合作的默契,环环相扣,紧密连接。
    《故宫》组人员不怕辛苦的工作,我们后期工作人员也做到了充分配合他们的工作。前期阶段,按照摄影的要求,通常天还不亮就需要到达故宫进行拍摄的准备。因为拍摄的难度很大,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有时拍摄的过程对机器来说会很危险,所以拍摄过程中还要保证设备的安全。并且科里对摄制组的要求本着尽量满足的原则,不管是设备还是人员都以纪录片《故宫》的工作安排为中心进行-++调配。进入后期之后,机房工作人员有时还需按照导演的时间来工作,为了赶进度还需熬夜加班,同样非常辛苦。
    今天,《故宫》十二集已经全部成功播出了,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我终身难忘。
     
             
后期制作人员谈《故宫》的制作
丁旭:
    可能是前几个月一直在做《故宫》后期的缘故吧,我对它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我负责的是第二集《盛世的屋脊》和第七集《故宫的书画》,总的来说制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却很快乐。大家加班加点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故宫》这个记录片做到极至,希望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爱上这个神秘、宏伟、命运交错的城堡,爱上这高高的红墙、五彩的琉璃瓦,激发他们想去了解大墙背后的故事。
    在看了我没参与过制作的其它集后,我发现其实十二集里有很多制作技巧是相似的,比如往往会利用叠化定点拍摄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