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百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的12集精华版,于2005年10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精美的画面,恢弘的场面,大手笔的制作,特别是大量动画特技等异类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该片一改以往纪录片给人的慢节奏、纯纪实、再现力较差的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反响。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全程采用Sony HDW-750P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历时两年时间,并使用了大量的特殊设备,如高清广角镜头、大倍率长焦镜头、电影镜头、升降臂等。后期剪辑更是使用了包括 Avid MC和DS,Autodesk Smoke以及Apple G5(运行Final Cut Pro HD)在内的多种编辑系统;编辑手法则既有传统的对编和电编,也有最新的非线性编辑。
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笔者有幸于近日在京专访了《故宫》的摄制班底,有机会与国内第一部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的编创及摄制人员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他们中包括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制片人周兵,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录制二部高级工程师王珮,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摄像李建明,以及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录制二部工程师刘新。现将此次专访的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高清设备拓宽《故宫》的表现空间
在《故宫》之前,我们也曾看过一些用高清拍摄的影视剧,如《大宅门》等,但将高清技术运用到纪录片摄制领域,特别是像《故宫》这样的大型巨制纪录片,在国内还是首次。谈到这一问题时,《故宫》总导演周兵认为,所有电视节目的技术品质的提高都取决于新技术的使用,高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做,“我们这两年就是要摸索出一些高清实战经验,”他说。
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录制二部高级工程师王珮介绍说,像《故宫》这样题材的纪录片非常特别,它不仅要表现出沉重的历史沧伤感,更要烘托出故宫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往要做到这些,通常会考虑胶片拍摄,但那样不仅会使成本非常高,同时也会延长后期的制作周期,加大制作难度。而高清设备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高清设备的使用上,无论是摄像、技术、还是编导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投入了许多精力进行探索。在拍摄手法上,《故宫》的确是发挥了高清设备的特色,用到了高清摄像机的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可能在电视剧拍摄中很少用到,” 王珮说。据她介绍,高清设备的运用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具体到《故宫》一片,HDW-750P高清数字摄像机强大丰富的数字处理功能为拍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拍摄过程中,HDW-750P的许多功能如逐格延时拍摄等都得到了运用。
王珮认为,高清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和细腻,画面品质非常高,这是其固有特点。也正是由于其具有的这一特点,为摄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表现和创作空间,如电影镜头的应用、定点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法的运用为自然再现真实的影像提供了保障,尽管标清拍摄也可以使用这些手法,但怎么说也不会有高清这样充分。
谈到高清制作的特点,周兵指出,由于目前高清拍摄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在设备和人员配套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为高清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如高清拍摄对灯光的配置和要求就非常高。“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系统运作都是一个电影的生产创作模式,包括人员和设备的配置,虽还达不到电影的标准,但绝对要比普通电视节目高。”他说。
对使用Sony高清设备拍摄的切身体会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自2003年10月开机,至2005年9月拍摄工作基本结束。在历时两年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摄像李建明全程参与了拍摄工作。而据李建明本人介绍,在拍摄《故宫》之前,他很少使用高清设备,其中一次记忆较深的是拍摄世界文化遗产平摇古城时用过,但那只是风光片。因此,对用高清摄像机拍纪录片,特别是像《故宫》这样的大型纪录片而言,基本没什么经验可资套用。
当然,像李建明这样的资深摄影师拥有多年的标清设备使用经验和体会,这对于他在此次《故宫》的高清拍摄过程中肯定是极有帮助的。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HDW-750P高清数字摄像机不仅功能丰富且强大,且具有出色的易用性设计。
“我个人是这样的,(Sony)HDW-F900的设备没用过,用的较多的是HDW-750CE和HDW-750P,因此对HDW-750系列的菜单比较熟悉,其菜单调整画面的功能非常强大,”李建明说。他介绍, 750系列菜单中的拐点(高光下压)功能非常好。如在《故宫》一片中有许多开门的镜头,在没有灯光(《故宫》拍摄中由于要保护文物,绝对不允许高光拍摄,即便是对柔光拍摄也有着严格的限制)的情况下,门肯定是暗处,建筑与阳光肯定是亮处,这样在拍推开门的镜头时反差会很大,而且肯定会以高光部分为曝光值,从而导致暗处细节的丧失。这时,HDW-750P菜单中的拐点功能非常管用,它可通过调节菜单将高光往下压,这样就可使暗处的细节表现的多些。
750系列的另一个重要菜单调节功能是轮廓清晰度调节。“很多时候我们在拍人的局部时都把轮廓清晰功能关掉。而在阴天时,画面比较柔,轮廓不是很清晰。打开轮廓清晰调节功能则可解决这一问题,”他说。
当然,750系列最主要的菜单功能体现在色彩调节方面。据李建明介绍,在《故宫》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制组总共有七个摄影师,为了统一起见,不要求进行色彩调节,而是改在后期统一调色。尽管如此,750系列的调色功能非常有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广告片的拍摄,运用这种功能甚至可实现胶片的外观。另外,在后期统一调色虽然有方便的地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特别是这样做会增大画面噪波。如果要是在前期拍摄时适当调色,则可杜绝出现噪波抬升的情况。
当然,由于高清拍摄目前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行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清拍摄标准,不像胶片,有个定数标准,还有皮尺;厂家在设备开发时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改进的过程。如在《故宫》的拍摄中,李建明就曾遇到黑伽玛值调到多少为佳,在-10阶段是降-3dB还是-4dB合适的问题,这些都为Sony公司今后的产品开发提出了要求。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录制二部工程师刘新更是建议Sony今后应在机器上定个标准,如有阳光时或在阴天时调到多少合适,并参照照相机的“风景”等模式功能设一些人性化的“快捷键”等。
高清拍摄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拍高清和拍标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些,如何控制?相信这是众多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笔者此次专访中向《故宫》摄制人员重点请教的一个问题。
李建明介绍说,高清拍摄的最大注意事项依次为对焦、光线把握,并需有良好稳定的摄像机承托。“(高清拍摄中)对焦问题是个大问题,不容易对准,实的地方实不了,虚的地方虚不了,后焦老跑,搞不准,”他说。另外,对光线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正如前文所说,高清拍摄一旦在前期过曝光,就会导致画面的亮处细节的丢失,严重的甚至导致整个画面的不可用。因此,高清拍摄时应尽量不用直射光,而是用较柔和的反射光。还有,由于高清拍摄是16:9的幅型比构图,画面对振动/颤动非常敏感,拍摄时必须使用优质的三脚架。另外,现场监视也很重要,拍摄时最好在旁边摆一个大点的监视器。目前外出拍摄时一般使用的是9英寸的监视器,但效果不是很好。监看高清画面最好是用14英寸的监视器。
王珮则特别强调了光圈在拍摄高清时的重要性,认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