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泰囧》到最近火热上映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一部部中小成本电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让业界的眼光转移到了中小成本电影投资上了。最近还将有《小时代》、《时光飞翔》等此类型代表影片上映。预计之后,还会陆续推出各种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以前为大家所诟病的中小成本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主力军。
中小电影获得高票房
过去几个月里,内地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泰囧》和《西游:降魔篇》均以超过12亿票房的成绩完美收官。紧接着,《北京遇上西雅图》5.2亿、《101次求婚》2亿票房,而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是收获超过7亿元票房。目前还未下线的《中国合伙人》势如破竹3天票房过亿,将中小成本电影的高收益进一步凸现出来。
一时间,所有的媒体都在预测是否中国电影新时代已经来临。内地电影行业,在2012年的《失恋33天》成功之前,一直都是“大片引领票房”的潮流。自张艺谋转型之作《英雄》开始,紧接着《十面埋伏》、《投名状》、《功夫》、《让子弹飞》都也曾风光无限。《泰囧》大卖之后,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大为感慨:中国电影一年的利润,都让《泰囧》一部片子赚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国产影片从此再无冷场,一部接一部中小成本电影跻身亿元俱乐部,电影由高风险产业看似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
2012年,内地影片出产量达到800部。今年肯定将不止这个数量。而今年截至目前为止,只有有《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极少数中小成本影片收获了高票房。绝大多数的影片没能够登上大屏幕,大量的影片出现上映“一日游”现象。或许这才是“一本万利”背后“惨不忍睹”的真实情况。
而这几部影片的成功,也有其客观原因。《泰囧》是继徐铮与王宝强在《人在囧途》亲密合作后的又一部续集,而《人在囧途》就已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且影片更是邀请实力派全面型影帝黄渤加盟,给影片质量添砖盖瓦。虽然影片主创都还不是超级明星,但是这样一对化学反应良好的组合还是非常具有市场号召力。而《北京遇上西雅图》则是聚集当下人们正热议小三、未婚先孕等话题。台词欢乐且情节温馨,拿下几亿票房毫不为过。《致青春》打上赵薇导演处女作这块招牌,就足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作为一代人青春回忆的赵薇去讲叙青春这件事情,且原版小说本身就具有大量的读者群,这让该片成功变得毫无悬念。影片《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北上之后首次从回自己所擅长的电影表达手法拍摄出的一部佳作。影片以青春奋斗过程,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上映3天票房过亿则是该片质量优异的佐证。影评人余荽这样分析这几部影片的共同点:投资规模不大,聚焦当代题材,关注当下中国人在爱情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上的焦虑和选择。
中小电影如何取得高票房
首先,投资目光要精准,选对了目标影片已经成功了一半。且投资目光包括对于主创人员的信赖和对影片定位的把握。例如,《致青春》有了赵薇第一执导作品的噱头,影片就已经在影迷心中留下了印象,而接下来的宣传等工作便要轻松很多了。同理适用于影片《泰囧》,而且该片也是中国的首部公路喜剧片,这和之前的无厘头喜剧、黑色喜剧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带给观众新鲜的笑点。影片的成功和这方面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影片定位的把握,《中国合伙人》就表现地十分优异。该片中集纳了励志、喜剧、爱情、怀旧等多个元素,,虽然元素繁多,但每个元素都准确击中了当下观众之所需且导演能够把这些元素无缝隙糅合在一起,这才导致了票房的高开。而《北京遇上西雅图》影片则是对当下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做了一次轻松的批评,但影片内容并不沦为观众所讨厌的说教方式,又有汤唯与吴秀波2为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5.2亿票房并不会让人惊讶。
其次,中小成本电影对于资金要求更为严格,但是会有一个黄金点。投资太多,就不再是中小电影。投资太少,演员、拍摄、制作、发行等各方面都受制约。“3000万元左右是黄金投资线。”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军表示,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投资额度,你可以请一到两个腕儿,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吴秀波和汤唯,你可以请得起,同时又能满足比较高的制作要求。因为他们不会只靠电影挣钱,拍电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泰囧》的徐峥、《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致青春》的赵薇,这是一批摆脱了所谓第五代、第六代的“标签”,真正在商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导演。尽管他们的影片,各有各的不足,但胜在摸准了观众的需求,因此经得起商业片标准的考量,成为适销对路的商品。
中小电影成为主流军
大量中小电影收获高票房,让不少人对其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寄予厚望,投资拍摄者也趋之若鹜。而备受打击的国产大片则是江河日下。。《富春山居图》导演孙健君谈及票房直言“压力很大”,投资1.3亿元另加3000万元发行宣传成本的《富春山居图》需要完成4.5亿元以上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不过,孙健君也表示,虽然中小成本电影近期大为成功,但中国商业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不能只依赖中小成本影片,“既要有人接地气,也要有人走云梯。”孙健君说,如果今后中国电影人再没人敢拍大片而都去扑小片了,那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哀。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小电影终于从被歧视的状况中走出来了,也已经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主流军。目前上映的中小成本电影数量比国产大片的数量要多出好几倍,但是其质量确实参差不齐。如今中小电影成功的背景更多有着商业大片挤压、遮蔽的无奈,其自身能量远未得到释放。如果越来越多的电影只是专注于“以小搏大”的制作模式,也将有损于它独特的产业价值和文化意义。相反,大片数量的减少,会使其更加理性地发展繁荣,产生精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