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InfoAV China》十周年之投影变化

2013-05-17 文/本刊编辑 芦伟 InfoAV China


  2003年,依马狮传媒创刊了国内首本面向AV行业的《InfoAV China》(信息化视听)杂志,那时的投影机及其所属的AV行业还是一个容量不大的窄众行业,属于中高端客户的消费,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投影行业已经高中低端上下贯通,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全球投影机市场整体销量从2003年的200万台上升至2012年950万台,中国市场销售发展速度最快,近十年间增长了10倍,由2003年的17.4万台猛增到2012年的184万台,预计到2013年将突破200万关口,与2003年全球销量持平。

  在技术上,LED、激光、3D、4K、互动、短焦等新兴技术在2003年后纷纷涌现,亮度、清晰度、对比度等各项指标大幅提升,LCD、DLP、LCOS多项技术并存,应用覆盖至工程、教育、商务、家用、娱乐、会议、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如今投影已经成为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创新之路
 
  我们都知道美食讲究原汁原味,烈酒随时光愈发甘醇,老汤不变可成就百年老店,而投影不变则会被无情淘汰,一招鲜吃遍天在此并不适用。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不能止步,就像大海浪潮,不进则退,创新求变才是发展之道,纵观十年投影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亮度、分辨率指标大幅提升,短焦、3D、互动等新兴技术纷纷涌现。
  亮度是投影机最重要指标之一,在2003年商用投影主流亮度还仅为800-1,500流明,教育市场1,500-2,500流明,3,500流明就属于工程投影范畴了。后历经芯片、光路、光源、结构等各部件及整体不断优化创新,如今普通商教投影亮度最低2,600流明起步,工程投影机更是普遍在5,000流明以上,更有超过40,000流明的高端工程投影应用于大型场所,甚至72,000流明的激光投影也已问世。在分辨率方面,2003年投影机还在处于从VGA(640×480)、SXGA(800×600)向XGA(1,024×768)过渡过程中,之后分辨率便不断提高和丰富,SXGA(1,280×1,024)、SXGA+(1,400×1,050)、UXGA(1,600×1,200)、WXGA(1,280×800)、WSXGA(1,600×1,024)、WSXGA+(1,680×1,050)、WUXGA(1,920×1,200)陆续出现,高清、宽屏成为发展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促进了数字高清在高端工程、影院领域的加速普及,随后于2011年向商用、家用领域覆盖,如今不仅高清,超高清4K投影也获得实质应用。
  谈到投影的创新,NEC崔永新称短焦投影机给他的印象很深刻。“短焦投影机的出现及大规模应用,影响了教育行业的电子教学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教学质量。”
  教育行业是投影机最大的应用市场,各大厂商无不重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2003年很多学校就开始应用电子白板进行多媒体教学,当时配合电子白板应用的传统投影机在讲师教学时会因身体遮挡投影光线而产生阴影,而投影射出的强光也会让演示者炫目焦躁,影响教学质量。短焦投影机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在很短的距离里就可投影出更大的画面,让互动教学变得更加流畅、轻松。
  2003年NEC宣布开发出全球最短焦投影机,但并未成熟量产,直到2007年后随着技术逐步完善各品牌短焦投影才逐渐增多。最近几年是短焦发展最快的时期,性价比不断提升,投射距离也从过去的3米距离发展到了如今的“零”距离投射,其内在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以便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目前许多教育项目采购都把短焦投影机作为指定招标机型,短焦投影机全面开启教育时代。
  不满足于电子白板+投影机的组合互动,在2010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互动投影。互动投影机舍弃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只需将电脑与投影机连接,通过一支专用的电子书写笔,即可在任何质地的投影画面上编辑,实现交互式投影教学。德州仪器为此发布了新型互动功能的芯片,使得很多采用DLP技术的投影机开始具备互动功能,LCD阵营的爱普生随后也宣布支持互动。互动投影机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除白板+投影之外更为灵活的选择。
  3D是我们不得不说的。虽然3D早已出现,但直到2009年3D大片《阿凡达》热映,才让3D显示技术也成为投影市场的热点,为了打压LCD,德州仪器在2009年底迅速推出了支持3D的DLP Link技术,而饱受价格战的厂商们为了发展也以极快的速度推出单机即可支持3D影像投射的家用、商务甚至是教育行业投影机。一时间3D投影机成为各厂商的主打牌,也着实赚取了相当的利润,2010年后3D迅速成为DLP新品投影机的标配,主动3D、被动3D、高清3D、短焦3D,3D无处不在。
  事实上,十年来投影的创新还有很多,如无线、镜头位移、USB脱机直投、360o旋转、OPS接口、网络连接等都集合到了一台小小的机身里面。
  “除了各种功能创新,十年来投影还一直朝着具有高效率和小型化方向发展。” NEC崔永新称。“高效率实际上也是迎合差异化高亮度的需求,之前需要高功率才能实现的亮度,现在所需的功率越来越低。小型化和降低成本是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部件的小型化会降低更多的材料成本,液晶和DMD等主要芯片也遵从这一规律。” 
  “顺应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应用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提供包括硬件及设计软件等更加完整、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是这些年来投影发展的趋势。” 巴可大中华区产品市场副总监薛峰表示。

《InfoAV China》十周年之投影变化

三大技术并存
 
  话说在2003年之前,LCD、DLP、LCOS三种投影技术就都已出现,但其中LCD投影起步最快,凭借先发优势及爱普生、索尼等日系投影厂商的大力推动,在自90年代彻底打败CRT三枪投影机后的长达10年的时间里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直到在2003年由于某一事件而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年,LCD液晶投影面板两大提供商之一的索尼,突然宣布将于2004年4月起停止对其他厂商LCD面板的供应,仅供自用,而另一面板提供商爱普生虽然未停止供货,但与索尼同样因为看好欧美液晶背投电视市场,而将大部分液晶面板产能转移到背投市场,这使得很多传统LCD品牌因得不到足够的液晶面板转投DLP阵营。德州仪器乘势采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下调DMD价格等,使DLP阵营迅速壮大,市场份额飞速增长,到2005年DLP已占有40%,2006年更是首次在全球市场上拿下超过五成的市场份额,与LCD技术平分秋色。索尼、爱普生紧急应对,联合富士通、日立、松下、三洋共六家日系厂商于2005年初成立“3LCD”同盟,意通过联合保持其市场主导地位,但为时已晚,二者共同主导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并形成DLP把两端、LCD占中间的格局。
  与LCD投影相比,DLP的单片和三片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单片DLP具有光路简单、光效率更高、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寿命长的特点,在低端低价位市场比LCD更受欢迎;3片DLP在色彩表现、亮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LCD,因此在电影、高亮度工程高端市场占尽优势。LCD技术分为单片、3片LCD(简称3LCD)和4片LCD(简称 4LCD),单片在2003年前因性能不佳而被淘汰,3LCD色彩表现比单片DLP更出色、较3片DLP更具价格优势,这使其在中端市场获得更多注重画面显示用户的选择。2008年为了获得更高亮度提升出现了4LCD,但这会对LCD投影机在色彩方面的传统优势构成破坏,且亮度提升有限,成本大幅上涨,因此市场反应平淡,支持厂商较少。
  下面该谈到LCOS了,LCOS的英文全称是Liquid Crystalon on Silicon,即硅上液晶,通过名字便可知道这是一项从LCD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看作是取LCD和DLP两家之长的改良型技术,其基本原理和LCD相似,区别在于它利用的是与DLP相似的反射式架构。理论上LCOS投影技术具高解析度、高亮度、高开口率、高分辨率及低成本的潜力。在问世初期被普遍看好,到了2003年已有包括JVC、索尼、日立、三洋、3M、飞利浦、三星、英特尔等不少国际大商及我国台湾地区厂商加入LCOS阵营。然而LCOS在商业化运行过程中,由于产业链不畅、零件供货不稳及一系列技术难题,造成良品率过低、成本过高、迟迟无法量产,不堪等待的厂商在2004年后又先后弃LCOS而去。不过索尼、JVC、佳能和日立及部分台湾厂商坚持留了下来,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将LCOS产品试投市场,至2010年,LCOS投影在高端电影院线、家庭影院、商用娱乐及微投市场逐现起色,产品选择也丰富起来,2012年LCOS投影已拥有了近10%的市场份额,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InfoAV China》十周年之投影变化

无灯泡光源兴起
 
  “这些年投影机灯源的发展变化是最快的,从高压汞灯、氙灯到LED灯源甚至激光,都有了很大进步。”巴可大中华区产品市场副总监薛峰称。
  确实如此,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影光源方面获得连续突破,其中无灯泡新光源进展最快,目前已形成了LED、LED+激光、激光+荧光、三基色激光四种光源技术,这些光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光效率较高或寿命较长,且不含有汞等有害元素。
  LED光源环保不含汞、使用寿命可超长至60,000小时,且具有较大的颜色再现范围,可以展示颜色纯度更高的影像,同时更安全不会有炸灯的危险。LED光源投影机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美国CES展会上,当时还是概念产品,到2005年CES上以实物出现,不过十几流明的亮度,无法达到用户最低要求,之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终于在2010年后获得较大突破,亮度提升到300、500、600直至1,000流明,此亮度虽然与传统灯泡几千流明的投影机还无法相比,但用在暗场的家庭影院和微型会议上还是可以的。在2012年CES展会上,40多家厂商共同展出了LED光源投影,让我们看到了LED光源投影机未来的发展势头。
  由于技术限制,短期内再次大幅提升LED光源亮度困难很大,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公司开始另辟蹊径,将激光引入其中,补充LED亮度不足的问题,于是LED+激光的混合光源出现了。2010年CASIO首先推出了LED+激光的混合光源投影机,之后奥图码、优派等厂商纷纷跟进,一时业内掀起混合光源的热潮。混合光源使投影在保持环保长寿命特性的同时,亮度也得到大幅提升,最高达到3,500流明,节能效果也较纯LED好很多。2012年,明基、雅图还推出了激光+荧光方式的投影机,实现了2,000流明的光能量输出,光源寿命达到了20,000小时。最近索尼也展示了其激光投影机,亮度达到了4,000流明,光源寿命20,000小时,分辨率为WGXGA(1,920×1,200)。
  不过业界认为亮度还还不够,仍无法替代灯泡,实现高亮度最理想的光源方案是红、绿、蓝三基色激光显示。这种方式能够很容易实现几万流明的超高亮度,除了亮度,三基色激光还具有强度大、广色域、色彩鲜艳、长寿命的特点,但多年来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成本过高、产业化困难阻碍其发展。
  2012年好消息频传,巴可、科视、NEC、索尼四大数字放映机厂商均展示了各自的三基色激光投影样机,并称2-3年内会布置到全球各地的数字影院中,北京中视中科10,000-30,000流明级系列化激光投影机产品在北京和南京等地多家影院已陆续进行了商业运营。
  面对无灯泡光源的挑战,传统高压汞灯、氙灯光源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不论是在发光效率还是在灯泡的稳定性和寿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的高压汞灯,在亮度比过去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使用寿命还能达到5,000小时,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未来
 
  关于投影机的未来,光源可能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成熟稳定的技术、适宜的性价比使投影传统光源在今天以及未来的相当时期内依然仍会占据主导地位。LED光源虽目前亮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不过在理论上LED可达3,000流明还是有可能实现的,相信未来在家庭影院、商教市场上会有出色表现。激光技术将更加成熟,高亮而长寿命是其相比传统灯泡最大的优势,即使在50,000流明依然能保证10,000小时的寿命,是灯泡望尘莫及的,因此激光投影在高端工程及影院市场前途无量。至于LED+激光混合光源,可以看做是目前LED和激光技术尚未成熟之前的暂时性方案,其前景不太乐观。
  如今DLP、LCD、LCOS三种技术形势是两大一小共存发展,那么未来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此NEC显示产品总监崔永新认为,LCD和DLP依然会是性价比最高的两种技术,但从长时间来看,DLP的竞争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因为随着免维护,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的概念越来越多的普及到规模性的投影机里,越来越多的厂商会推出更长效的投影机,这一点DLP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历经几代产品的技术更新,DLP之前的色彩饱和度和光效问题逐一得到改善,未来会更具竞争优势。虽然LCOS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短期内还不会对LCD和DLP形成强力竞争,只是作为第三种芯片技术少量存在于高端行业。
  分辨率方面,高清、宽屏会成为主流,应用越来越广泛,XGA、SVGA仍会相当时间内在入门机或微型机中存在。超高清4K,由于4K片源偏少、软件支持有限,而且4K优势在大屏幕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商用屏上并不明显,因此普及不会很快。此外,现在的投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平板类显示器,拼接屏的挤压,未来的投影机将更适合于在高度自由化安装要求的场合,或者是大面积,特殊形状的行业发展。
  在行业方面,随着商教市场的竞争饱和以及利润空间的压缩,近年来投影机行业向高端工程领域挺进的趋势非常明显。“事实上,更多高端专业领域的投影技术未来也将向教育及商用领域延伸,同时专业显示向网络化和更高的可视化应用转变,协作将成为企业级投影显示应用的关键技术。”巴可薛峰表示。

InfoAV China 十周年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