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线的那天,我在沈阳
2003-01-08
王锋 中央电视台体育竞赛部 依马狮商务网
2001年10月7日12:50,我们和辽宁电视台的技术人员挤在一辆狭小的转播车里。尽管决定中国队命运的中-阿之战要在晚上19:30才拉开帷幕,可已经有越来越多热情高涨的沈阳球迷聚集在五里河体育场周围。通过转播车上的监视器可以看到“足球之夜”的记者李宝石已做好一切准备,他看到体育场外铺着一面巨大的旗,过往的球迷纷纷在上面签名。球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这样一个必定载入中国足球史册的日子里,谁都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李宝石用对讲机呼叫着我们的导播,问一会儿是否可以报道一下这里的情况。我担心那面大旗会有一些企业的广告,如果转播出去了对中央台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决定放弃。我大声说:“宝石,不要了!过会采访别的吧!”他答应了。转瞬间,李宝石的镜头“唰”地消失了,监视器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球迷,浅笑盈盈,貌美如花。看来摄像王增沛对美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 |
播出科的节目协调刘雪松已播通了台里的电话,准备沈阳-北京两地节目的对接。对本届十强赛,体育中心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力,加大转播量,做好节目包装,增强报道力度……事先不知开了多少会,连中心领导都带队赴沈阳考察场地以确定实地操作的可行性,竞赛部、新闻部的主任也一次次地奔赴五里河,协调各种各样异常烦琐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和辽宁台的合作、移动通信局的传送、当地体委、亚足联、组委会……枝枝叉叉,不胜枚举,但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上,谁都清楚十强赛的报道是2001年转播的重中之重,只许成功,只能做好!总算是功德圆满,2001年8月25日(中国-阿联酋)的比赛之前,基本上把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实现了与《体育新闻》两地对接、双视窗操作,也实现了在现场设两个单边注入点,记者随时做动态性报道,这在足球转播中尚属首次尝试。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8月25日的收视率达9.58%,9月15日对乌兹别克的收视率又继续飙升到14.9%,超过了申奥、奥运会甚至任何黄金强档的电视剧!14.9%这意味着将近两亿的人在收看我们的转播啊! |
几场比赛下来,中国队以不败战绩高居积分榜榜首,所有的人都在焦急期待中等待着10月7日的到来。因为此时此刻,连一个最普通的球迷都知道,甚至可以这样说,连一个算不上球迷的普通观众都能清楚地推算出:如果10月7日打赢阿曼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经历了44年冲击世界杯的苦难历程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在明年的世界杯赛场上看到我们自己国家队的身影了!而对我们这些有幸记录历史的电视转播者来说,又一个挑战摆在了面前:怎么转播、如何操作?继续前两次的老路子是肯定不行的,只有另辟蹊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体育中心领导们和相关工作人员在10.1放假前几天紧急讨论的。最终决定将直播时间由原定的18:00提前到13.05,播出时间延长了将近5小时!沈阳前方按前两次做准备,而台内设一分演播室,以谈话节目作为两地交流的载体把沈阳、北京两地的演播室、现场有机地结合串联起来,台内的直播由张斌主持。 |
转播车上接收到了中央5套,这也是这次特别要求的,此刻离播出还有5分钟左右,正在播放的是一曲极为煽情动人的歌《让全世界都知道》“谁在雨中燃烧?谁在风中舞蹈?梦想千年就在今朝,让全世界都知道!”在这歌声中开始了倒计时,如同火箭发射的前夕:“准备—10、9、8……走!”倒计时结束开始出片头,紧接着是张斌不愠不火却极为热烈的声音:“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节目正式开始了,尽管我们清楚13:05~17:30这段时间以台内的访谈节目为主,我们只需要让注入点记者李宝石,段暄适时做几段现场报道就可以了,但我们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导播急着呼叫两个注入点:“有什么情况立刻通知我!”还真有情况了,李宝石所在的场外,有人推着一辆童车走过来,车上坐着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孩,他们也就一岁左右,穿着同样的红衣服,手里举着小国旗。李宝石准备采访她们的妈妈,而此时在北京的张斌也通过演播室的大屏幕呼叫李宝石请他做现场报道,一段妙趣横生的采访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全国球迷面前,给些许紧张的赛前气氛倾注了几分愉悦和活动。 |
节目一段段按部就班地进行,信号畅通,通讯无阻。本该踏踏实实了,可还有一个问题在待定中。从转播车的监视器上看,绿岛的那路信号仍是一片漆罴,还没有传送过来。足协还没有松动的表示,很可能绿岛的报道就要被扼杀了。为了使这次转播更加完整,我们决定不仅要让观众看到国家队运动员赶到五里河体育场的画面,更要让观众完整地看到运动员们出发的场面。似乎只有这样,这段历史记录才算没有缺憾。为此我们特别安排在国家队下塌的绿岛饭店增设一个注入点。其实这样做难度极大,因为从绿岛到五里河的信号传送、通讯联络都是问题,必须再设一辆转播车、一辆卫星车,用手机联络才可能把信号传给五里河,再由五里河的转播车切出去,观众才能看到国家队出发的情景。其实这里的报道前后不会超过10分钟,但我们认为这样做值得。尽管观众们不会知道我们为此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辽宁台已提供不出任何设备了,只好临时从辽阳电视台调来所需的转播车、卫星车,从辽阳开到绿岛需要4个小时的路程!但为了观众,我们什么都克服了。谁知当天足协通知不准在绿岛附近做任何报道,怕影响国家队!我已数不清究竟打了多少电话,到最后那些和我私交甚密的足协官员们如国家队领队朱和元,已经不好意思,拒绝接听我的电话了。时间1分1秒地流过,到现在仍无结果。比较欣慰的是,足协似乎不再赶我们工作人员走了,也许还有戏!按时间和以往经验推算,国家队应该在17:30左右从绿岛出发。我看了看表,还有1个小时。 |
现在回想起来,绿岛的信号仿佛是忽然传过来的。我们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记者林晖手持话筒站在摄像机前。他的身后绿草如茵,偶尔有几名国家队队员从形如白宫的绿岛饭店出来,悠闲地散着步。想抓采访,但这时采访国足是种天大的奢望。足协没有再坚持立场已属万幸了,我们只能静候,等国足出发的时候一点不差地转出去,一切按原计划进行。我同时使用着好几种通讯工具,用对讲机提醒包厢里的主持人刘建宏,告诉他准备随时出绿岛;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让导播告诉主持人张斌绿岛的情况一切顺利;与此同时我的手机呼了,在绿岛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准备好了。 |
当我们的导播把林晖在绿岛报道的画面切出时我们的心情是愉悦而激动的,我们看到国家队队员们鱼贯而出,顺序上了车,林晖逐一报着他们的名字:“安琦、范志毅、……、杨晨、谢晖……”接着车开了,渐渐消失,于是镜头转换到五里河,主持人继续串着其他的节目。就这样绿岛的报道结束了,不到10分钟,但这10分钟的力量却是四两拨千金的,有什么宣传片的份量能比这几分钟的现场报道更重呢? |
国家队大巴到达五里河后,注入点记者李宝石、段暄一外一里即时地报道,将国足们“接送”的非常顺畅!这次的注入点报道绝对超过了前两次,也许就是因为这次的报道更加完整全面。 |
也许比赛的本身远不如广大球迷们想像的那样轻松、那样精彩,但我们仍然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比赛。那位年轻的新加坡裁判吹响了终场哨,这简直是最动听的一声哨响!副导播秦宁几乎在哨响的同时将几个闪烁着金光的红色大字“我们出线了”飞到屏幕上,连飞了四次!顷刻之间,整个五里河体育场乃至整个沈阳排山倒海般地沸腾了,也许全国都沸腾了!礼花在夜空中怒放,场内的观众席人浪翻涌,国旗飘扬,鲜艳的红颜色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欢乐的象征。我们小小的转播车上同样洋溢着激动和幸福,热泪有夺眶而出的欲望。两个注入点记者兵分两路,段暄直奔新闻发布厅,米卢身着他的幸运好色T恤,表情恬淡冷静地回答着记者们的提问,这与他5分钟前在场上激清澎湃的带动全场欢呼简直判若两人。毕竟今天的胜利对我们是第一次,这是一种标志、一座里程碑,多少年后大家都会这样回忆:“2001年10月7日我们提前两轮出线了!我们是那年亚洲第一支出线的队伍!”然而对米卢,中国的出线,如此顺利的出线只会给他的身价增加又一个沉甸甸的砝码,更使他游侠般地传奇经历涂抹上一笔浓重的色彩。 |
这时记者李宝石带摄像冲进了运动员休息室,足协阎世铎、张吉龙、王俊生等负责人都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辽宁省长薄熙来也来到休息室,问候运动员们。队员们接受采访显然比以往配合了许多。范志毅热泪盈眶,喜极而泣;郝海东大家风范,侃侃而谈……其他的队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