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里,人类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由电子媒体融合、衍生出的新媒体,这些传播手段作为信息社会的有机组成,而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信息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同时对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速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实现任何内容(Any Content)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的即时传播,成了许多电子媒体从业者的努力目标。无限传播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已进入后数字化时期的中国广电业而言,正确理解无限传播的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好无限传播的技术,对于拓宽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用户,实现内容优势的价值最大化,并进而增加收入,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及新一代编解码技术如AVC的出现,将大大释放广电的带宽和频道容量;但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的升级改造也让广电业者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巨大的投入必须要有回报,否则,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都将失去意义。
众所周知,广电较电信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内容方面。可随着频道数量和用户需求的激增,原来的内容“长板”也将有可能沦为“短板”,特别是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更是如此。
在自制节目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拓宽节目来源应该是广播机构的明智之举。美国目前拥有50多个有线电视频道,但填充这些频道广播机构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内容。许多美国广播机构的做法是:借助无限传播的手段,用大量的体育赛事、音乐会、演出活动等来填充频道,在内容采集端实现无限传播。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年初在转播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中,使用了由参加就职典礼的游行者用Sprint PCS Vision视讯手机拍摄的实况画面。尽管ABC News Now播出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由其自己的专业报道队伍采集,但至少有5%-10%的内容源自这些“业余摄像师”之手。
无独有偶,去年11月,北京电视台在报道首都机场因大雾致使大量航班延误中,边用XDCAM专业光盘摄像机现场采集、边用EditMax编,然后在网吧里回传素材,大大提高了事件报道的时效性。
内容采集制作的自由裕如和信息源的丰富多样化,覆盖了无限传播概念“进口”这一半。在“出口”这一方面,无限传播的意义更为重大。随着数字化的实现,内容传播手段得到拓宽,可以覆盖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新的受众面,为提高运营收入创造了机会。广播机构内容分发的管道超越了以往的有线、地面和卫星,纳入了诸如移动电视(主要表现形式是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TV)、数字标牌等在内的新媒体。
在日本,除了NHK外,全国总共有128个地面电视台,日本全国的广告总量占全部GDP的1%,而且这些广告收入还得由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分摊。尽管地面广播机构分摊到的份额占最多的30%,但由于总量很小,因此实际收入并不多,不会有大的增长潜力。因此广播机构需要寻求新的更多的收入来源,如向手机提供节目内容等,尽管这些新业务能否成为它们的主要业务还有待观察。
说到这,我们要特别提一提新媒体。在过去的10年中,《传播与制作》与广大广电工作者一起见证了中国和世界广播电视业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广播电视行业的体制和机制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原本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技术与业务产生了融合,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融合为广播电视带来了更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管道,新媒体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融合是挑战,融合更是机会。以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数字标牌和网络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近一年来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不仅表明了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我国发展缓慢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仔细看来,各种新媒体的载体无不都是基于数字技术的。
关注行业发展,关注新媒体,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了“新媒体聚焦”栏目,正是为了顺应行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新技术、新业务知识的渴求。因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和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