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国有线付费电视业务的牌照拆分以后,付费电视的运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垄断”,再加上IPTV的新竞争力,全国运营商、内容供应商和本地运营商都面临着对运营技术保障体系的反思。本文试图以实际应用为例,研究最优化的运营系统方案。
【关键词】 有条件接收 同密模式 多密模式 控制字 双加密 动态中继协议
一. 付费电视产业抉择的历史现状
自从BIRTV2004以后,全国有线付费电视开始了经营牌照的5大拆分。在随后的CCBN2005,人们又惊异地发现令人垂涎的DTV产业除了有线付费电视之外,还有IPTV。而且,IPTV所形成的咄咄逼人之势与全国有线付费电视事实垄断的瓦解一样,再一次验证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杨小凯博士现代产业经济模型——“专业化产业竞争激发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局面中,苦苦从业多年的有线付费电视经营者,或悠悠然,或茫茫然,或毅然而然。一位十分关注DTV产业的北大经济学教授曾问:“此刻你们的技术装备准备好了吗?”
在全国有线付费电视范围内,多家频道集成商同台运营付费电视业务的技术保障方案,尚无被验证的“可重用模式”,只有中数传媒的“同密”、“双加密”及“解密”的运营模式可供比照,但缺乏本地市场的接纳;而本地经营商几乎完全没有条件与IPTV一样向广域范围内辐射,更不要说全国付费电视的节目生产商和提供商了。在断裂的产业链上,开放的市场无以保护广电赖以生存的内容资产,这不仅挫伤了产业上下游之间每一经营环节中各自的积极性,也导致了付费电视内容销售与运营的狭义理想化和广义无序化。因此,在竞争态势日益明朗的今天,建立全国付费电视的运营管理与技术支撑的合理体系,可能是决定从业者存亡的最后一搏。
二. 有条件接收系统的运营分析
有条件接收系统(CAS)常常被描绘成为一把保护节目内容的“锁”。但是,仅此而已实在不够,它不仅担负着对电视内容使用权的用户开户和授权(一把“锁”的作用),而且还要对授权用户购买节目产品进行实物性分类管理(不同产品不同价格和不同销售方式),并在产品的销售中实现运营者的营销策略,是包制——节目包、包月制等,还是次制(IPPV,脉冲式按次付费)--点击次与接收次等;是推销(赠送、试看等),还是促销(可变价格、特殊节目的阶段价格等);是分销,还是零售等等;更重要的是保护和维护经营者的销售利润与产品利益(被盗版以及调控收视权限的无序扩大等)。值得注意的是,所有CA“护院锁”之外的功能,都是通过与之配套的用户管理系统(SMS)现实的。因此,CAS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运营问题,是它保证了运营商的现金回流和节目销售的最大利益。
中国的付费电视来源于欧洲,但是在DVB组织尚未成立之前它已经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欧洲和美国、日本的模拟付费电视一直是由CAS伴随着。截止2004年9月30日,据美国有线电视协会统计,在付费电视中数字电视占到51.3%(一年前的统计为42%),模拟电视占有其它的48.7%。至2004年10月止,美国付费电视业务用于模拟电视的CAS仍占有半壁江山。在现代经济运营体系下,CAS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度和经营意识的深化而发生与发展。因此,CAS既不属于数字电视的“护院锁”,也不属于DTV的专有技术,它是现代经济运行规律指导下运营付费电视的经济手段。
当初的模拟付费电视是不能在同一运营网络上同时使用2个以上CAS。CAS的排他性决定了一个本地网络只能运用一种CAS,若以另一种CAS进入本地,必须将加密的节目先解密,再以本地的CAS加密,才能进入本地运营。这种非公平竞争的局面对节目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设备生产商皆为不利,对不断增长着的用户需求更为不利。为此,DVB积极研究数字电视的CAS应用标准,并以此推动和适应DTV的发展需要。
DVB的CA标准化研究遵循了三项基本原则:系统的通用性、可互操作性和由市场来指导技术。而且,重要的问题是技术应满足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去推动市场。一方面只要用户交足收视费,就能够以一台机顶盒接收所有不同的CAS加密节目;另一方面只要市场需要,就要消除CAS的排他性,以多个运营商和多个CAS参与一个地区的公平合理的竞争。
首先,DVB确认了MPEG标准中有关CA信息的传送方法和对TS或PES奇偶控制字或密钥的加密方法。但MPEG不限定CA的信息内容及加扰方法,不可能在属于封闭的专卖CAS格式中最大限度地寻求通用性,特别是在技术控制、分配以及机顶盒等方面追求一致性。其次,DVB不考虑采用一种通用的CAS,却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加扰算法系统(Common Scrambling Algorithm System),以提供MPEG复用及DVB传输服务。虽然这样有利于提高互操作性和降低成本,却没有对运营商提供可利用的、切实可行的商务灵活手段。
通用的CAS技术规范应包括解扰器、加扰器和产生控制字(Control Word,CW)的方法等三部分组成。它对运营商提供的直接利益在于: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CW使用同一算法去适应多个CAS,即以不同密钥的一套节目服务于选择不同机顶盒的用户群;另一面可在一个机顶盒中配置多个不同的CAS,以满足不同运营商和用户群的多样性市场需求。为此,DVB取得了2项重大研究成果,即1997年通过的同密(Simulcrypt)模式和2002年通过的多密(Multicrypt)模式。
同密模式——是由公共源或由某CAS产生CW去控制加扰过程,该CW可以送给采用CAS1的Ⅰ型机顶盒用户群,也可以采用CAS2的Ⅱ型机顶盒用户群,或其他用户群。而这2个CAS的数据和节目信息可以一起送入复用器,使发送的每项业务中均带有适用于各种不同CAS授权的信息,这就需要统一使用多个CAS的被称为CA-Sys-tem-ID的系统识别参数,使机顶盒能识别哪个CAS有效。这个参数已被列入MPEG系统规范。DVB同密技术规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发送前端的结构配置及其同步方法,已由EBU/CENELEC/ETSI联合技术委员会进行标准化。第二部分是互操作性的扩展和控制,也是为保证不同CAS之间互操作性所需要的合适接口。这部分尚有技术工作要做。
同密模式如图1所示,它把通用的加扰算法和标准的MPEG数据传输相结合,在传输一套节目中携带多个CA信息而服务于不同CAS机顶盒。换言之,它能以一个机顶盒接收2种以上的CAS数字电视信号。从原理上看,它能够实现在DVB系统中多种加密方式同时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同密对运营的贡献仅仅局限于DVB-S系统,而在DVB-C系统上的应用多为一个CAS出现安全问题,以同密方式用另一个CAS接替失窃的CAS。而且在欧洲DVB组织成立之前,1992年就已经形成“Simulcrypt”的基本概念,那是为解决安全运营的市场需要,而不是提供新的运营模式。
多密模式——它以一种通用接口的DVB-CI技术标准,实现就像普通电视接收机一样,以任意一台机顶盒接收不同运营商的付费节目。已经CENELEC标准化的DVB-CI通用接口技术规范仍然是采用通用的加密算法,在MPEG的TS层工作。用户只需要采用一台机顶盒插入一个不同CA智能卡就可以各取所需地接收不同CAS的加密节目。多密方式使用的CA模块存储了系统的解密和解扰功能,经过通用接口实现机顶盒主机与CA模块之间的通信。通用接口在逻辑上分为2部分,一是对接收解调的MPEG数据提供寻址和解扰,并从解复用中取出再解扰后,被选定的服务项目回送机顶盒解码;二是CA模块和主机间的信令接口,它提供CA模块与主机间相互通信而无需主机去理解操作细节。
|
---|
图2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