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制作》(B&P):在广电业界堪称老牌的Avid近年变化很大,请杨总谈谈。
杨坚巍:我们这几年的变化是挺大的,我觉得今年的一大改变在于公司整体策略上有一个发展,希望更专注于媒体业,如怎么帮媒体企业转型,怎么帮助媒体企业迎接新媒体的挑战等等。这个策略上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在于专注。媒体企业是我们一个长期专注的市场,围绕这个市场的变革,围绕这个市场的业务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做一系列的创新。

Avid大中国区总经理杨坚巍(左)
这其中本地化的措施非常重要,所以是策略上的改变。在中国的改变是我们刚刚完成在中国的注册,我们成了一个本地注册的外资企业。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后进行人民币的交易。人民币交易的目的是加快流转,首先我们能够提供本地化的服务产品,包括服务会不会更本地化,更多样化,更贴近客户。其次是备件供应,可能很快在本地来做,从而加快客户支持响应的速度。所以围绕这个大策略在中国最大的改变就是本地化,更贴近客户。
Avid产品上的变化很大,但其实这些变化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基础架构,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去提供后期制作的解决方案、新闻的解决方案和新媒体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所以其实我们跟很多厂商的不同之处或优势或者是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供完整的后期新闻、视音频等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工作流程。
围绕这个平台今年有几个改变。第一个改变就是我们这个平台本身在升级换代。从ISIS存储角度来讲,已经上升变成一个64G的单元,第二个我们提供的ISIS原来是在线存储。今年Avid开始提供近线存储(ISIS2000),提供更完整的在线、近线、离线这样一种三级存储架构,未来可能会做离线。采用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存储来满足客户的生产要求。今年我们推出了近线,提升了在线5000跟7000这两个系列的能力,这是基础架构。
还有一个改变是我们的interplay能在标清、高清、3D的素材于一个制作网里面制作的时候,能够集中统一素材管理。
用户在制作能力上的扩充、提升都是基于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架构。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基础平台。其他厂商在这一块跟我们来比的话,会有技术差距。这是一个层面,我们叫基础架构这个层面。
在基础架构这个层面之上,其实就是业务系统了。我们已经在后期制作的环境里面,能够视音频一体化,使视频、音频在一个网里来做后期制作。第二是适应标清、高清、3D多种编码要求,多种格式的2D、3D在一个网里面进行后期制作。用户不需要做额外投资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好处是我们拉低了3D制作的门槛,现在我们在非线编里面包括3D制作的功能。用户不需要额外投资就可做3D了。
同样一个软件可以做标清、高清,可以做3D,使我们的客户以最低的成本,最强的功能开展多种码流多种合适的创作工作。今年新闻有很大的进展,原来新闻基本上都在台内来制作。拍完以后拿回台里制作,今年我们提供了一个产品Sphere,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在原来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之上提供远程的新闻制作能力。这样对于一些大的台,他们有远程记者站,有远程的新闻中心,就不需要每次把素材拿回台里面,可以把现场拍的素材跟台里原有的素材,通过我们基于互联网云架构的能力来进行远程混合编辑,从而能够制作比较全面、丰富、实时的新闻内容。
所以我们讲打破了原来新闻制作的围墙,通过无线互联网能够把远程的制作能力跟现有的新闻直播能力整合。这是基于互联网的架构,基于云计算这种基础架构建立新闻报道的能力,提升新闻报道的实时性、灵活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基础架构、后期、新闻,都有这样一种改变。
第三个部分是音频,音频我们收购了Euphonix以后,开始做整合,把Euphonix的通讯协议,比如EuCon控制协议跟Pro Tools整合。我们的音频的产品线正在变成一个更贴近用户需要的全面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现在专业的音频产品的定位是对于媒体企业来讲能够做现场,能够做后期,也能够做转播。已经有很多电视台把我们的音频设备用于转播车,现场的播出。
所以我们在专业音频方面的定位,是更好地服务于媒体企业在音频方面和音视频的整合。这一次BRTV其实我们主题就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标清、高清、3D,视音频一体化的后期制作。第二个部分就是新一代的新闻制作的流程和应用。第三个就是我们提供给广播电视的全线音频解决方案。这就包含了后期怎么做,包含现场怎么做,还有转播车怎么做。主题就是围绕这些,其实是跟我们整体的产品未来发展策略也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能够有这些发展,是因为我们架构一个很强大的基础平台,有的旧平台在上面做业务的拓展,业务流程的拓展,业务模式的拓展,应用的拓展。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架构,你上面架的东西越多你就垮掉了。我觉得两个方面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强大的技术平台,第二个就是完整的业务流程。就是怎么样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符合公司围绕媒体企业的改变,围绕这些媒体企业所需要的东西,提供技术平台和完整的工作流程的策略。
所以核心平台加工作流程,这两个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本地化服务,我们在本地注册最重要是提供本地化服务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快地去服务广泛的客户。[page]
B&P:现在Avid在中国碰到什么挑战?
杨:在技术上我不觉得本土公司跟我们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为其实我个人以为,任何一个厂商是要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业务上的需求、业务上的问题。而这个解决方案的程度,你解决问题的程度有赖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你在技术上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和可管理的基础架构。
第二个方面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你能否把客户需求业务上的需求,很好地、完整地给予解决。你回到基础架构,至少我们在国内或者是在全球的范围内,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广电的解决方案提供厂商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基础架构。在基础架构上不具有可比性,很多人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水平的高可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今天在这个行业里,基本上还没有非常强大的可比的竞争对手。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方面。
客户选择不仅是选择一个设备,选择的是一个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架构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很重要。因为客户的业务在不断发展,基础架构如果不稳定不可靠或者不是足够强大,对业务的延展性、拓展性也会带来一些困扰。
此外,比如说讲云计算这些东西都很热,在中国有一个现实的国情是安全性的考虑。现在各个厂商都在谈云的概念,但是它有没有真正能够服务到业务?用这个云的架构怎么样去服务业务?技术实现是不是真正的云?这个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已经把它做到整个新闻业务流程中去,成为新的新闻直播流程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云的技术架构提供这样一种新的业务流程,提供这样一种很好的延伸能力和服务能力。
我相信目前讲,至少我没有看到,我们的竞争者有类似的成熟的基于云的技术产品。
如果从某一个单一的软件,比如说非线编或者是某一个单一软件,大家的功能性都差不多,我觉得这个此涨彼消,你追我赶,大家在单一功能方面差距会越来越小,但是在基础平台,新技术应用来讲现在各个公司的差距还不小。
B&P:会不会跟一些国内公司有更多的合作?
杨:肯定,过去的一年我觉得很大的一个进步是,我们有了很多新的伙伴。在过去的一年我们跟捷成合作,捷成加入了我们合作伙伴的生态链,成为一个很大的合作伙伴。原来我们有很多家合作公司,捷成的加入使得我们的市场覆盖从单一的省级台延伸到城市台。我们还有其他新的新闻业务合作伙伴参与,比如说三奥,也在跟我们某些传统的领域进行一些合作,同时也在一起探讨新的技术领域的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的解决方案方面,也在探讨一种合作方式和合作方面。
所以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在国内,我们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也被越来越多的本地的集成商、应用开发商接受,我们在本地越来越加强合作伙伴的生产力。因为我们需要伙伴,中国的广电有很多本地化业务规范和管理上的要求,包括业务流程上的要求。所以这些是我们不会单独去做定制开发,我们需要本地伙伴对行业的理解,它的解决方案的开发能力,在我们的平台上,在我们的技术平台上,在我们业务流程上进行本地化,去满足这么多客户本地的业务要求、服务要求。
所以这又讲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Avid的开放性,Avid在过去六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我们整个技术平台,包括我们在后期、新闻等各个流程,全流程、全过程整个基础架构全面开放,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把我们伙伴的能力跟我们的技术能力整合。我们会更专注去做基础架构的业务。提供这样一种强大的引擎,而我们的伙伴在这个基础之上,使客户个性化要求得到体现。
B&P:现在Avid在中国有没有研发中心?
杨:目前我们在苏州有一个合作公司,帮助我们做产品的开发。我们可能跟它未来的合作会再扩展。因为他们是开发我们的产品,所以他们对我们的产品来龙去脉、架构、技术实现非常专业,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在考虑怎样把它纳入到我们的合作伙伴里去。从研发的合作伙伴变成一个在本地,可以用来技术支援,加强我们在本地对客户的服务与响应的伙伴。它完全有可能变成我们的开发伙伴,可能延伸到合作伙伴。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方面。
B&P:如何评价国内公司拓展国际市场?
杨:其实我觉得一个公司要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产品化,因为你不产品化,就很难规模化,产品化逼迫你去理解这个行业的共性问题。你只有理解共性才能解决80%客户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中国一套,美国又一套,你去欧洲国家又有一套,所以这种东西就没有办法持续发展,因为你版本多了,本地化的版本多,或者是你的版本变化很大了。你的产品管不起来,效率体现不出来,技术的持续研发时间不够,当你产品化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个产品管理,你解决80%的问题,不但是要通过新技术提升这80%的支持,然后添加对于新业务的扩展。你在一个技术平台来做这些事情就可持续。
在国内假如说可持续发展,你一定是要产品化才能国际化,你看西方的大的公司那么成功,基本上第一条是要产品化、标准化。有产品化和标准化才能国际化。
我知道国内的厂商做了那么多年,进步非常大,而且他们跟随新技术的敏锐度、响应速度也很快。他们有自己的服务体系,能够服务中国这么广大地域上的业务。他们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看,可能对国际化的理解需要有一些进步,需要有一些评估,真正能够做到跟我们这样的公司在一个平台上,在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去运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