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伦敦奥运开幕式: 田园风光与工业文明的交响曲

2012-09-19 本刊编辑 Judy InfoAV China


  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主办国都竭力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近二三十年来,视听技术正逐渐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的绝对主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应用更是达登峰造极之境。这让后来者倍感压力,“如果开幕式只是简单比较大小的话,谁都比不过中国”这样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因此当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接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重任时,这一荣耀似乎无人羡慕。

伦敦奥运开幕式: 田园风光与工业文明的交响曲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弘壮观几乎无法逾越,摆在博伊尔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是预算,2,700万英镑的开幕式预算表明了英国要办一届节俭奥运的决心。不过这位执导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猜火车》等电影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在有限的预算里成功施展了他的魔法。2012年7月28日,奥林匹克体育场“伦敦碗”的场地内,田园风光、工业革命、现代艺术依次上演,与极具沉浸感的动态屏幕背景交相辉映,将“奇妙岛屿”呈现在世界眼前。

  温暖、幽默和更具包容性的演出

  看过北京奥运会整齐划一的万人大汇演之后,伦敦的开幕式让人感觉有些乱糟糟。但这就是出过莎士比亚的、有着强大戏剧传统的英国,这种乱糟糟背后所呈现的是戏剧的背景和饱满的故事。博伊尔希望通过开幕式演出捕捉到英国的关键元素,其中包括丰富的历史、当代文化、幽默感以及总能盛产摇滚明星等这些特点,这当中总有一两个瞬间会打动你。

伦敦奥运开幕式: 田园风光与工业文明的交响曲伦敦奥运开幕式: 田园风光与工业文明的交响曲

  在第一幕《绿色与欢愉》中,起伏的山丘、潺潺的溪水、草地、农舍、马匹、牛羊以及农夫,构筑了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情,合唱团的声音从英伦三岛传来。但平静的田园风光很快被暴风雨打破,英伦三岛投射出工业革命的第一束曙光,人类迎来一个新的时代,7根巨型的烟囱在场地中央拔地而起,工人们在下面辛勤劳作,当本幕演出进入尾声,场地内五个钢水浇铸的钢圈组成奥运五环缓缓升向空中。接下来医生、护士推着病床进入现场,象征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当孩子们进入梦乡,《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女士为大家讲述故事,保姆仙女大战伏地魔。最后,随着一辆minicooper驶进场内,场景进入现代生活,甲壳虫、滚石、皇后等乐队依次露脸,配合炫目的怀旧视频,全场开始大合唱,展示了辉煌的英国流行音乐史。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女皇”在文艺汇演过程中“从天而降”,通过将视频与现场实景结合,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视频短片中伊丽莎白二世与“007”走出皇宫,搭上直升飞机,到达伦敦碗上空时纵身跳下。当然,英式的幽默里少不了的还有憨豆先生,他在现场的电子琴前加入交响乐团进行演奏,不时亮出他的招牌表情和动作,现场视频用蒙太奇的手法,让憨豆先生穿越到经典电影《火的战车》中。

  整个开幕式融合了广场艺术、舞台剧等表演方式,舞美设计、舞台灯光的运用、舞台机械的配合、建筑投影等技术的巧妙融合,让英国元素得到完美展现。

伦敦奥运开幕式: 田园风光与工业文明的交响曲

  观众成为表演者

  伦敦奥运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是将互动融入表演,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参与感,并配合视觉技术,使演出极具震撼效果。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表示:“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交互式的方式,将观众融合进开幕式表演,使得观众和舞台的边界变得模糊。”

  本届开幕式创造了世界最大的数字屏幕,而LED智能显示装置就是幕后功臣。容纳8万观众的座位席上,安装有超过7万个25cm2大小的、正方形LED灯光板(每个板上有9个可发出高亮彩色光的显示块)。每一个灯光面板就像是电视荧幕的像素一样,把整个会场的座位变成史上最大的显示屏幕,这一屏幕被称为Audience Pixels(观众像素)。这些灯光板与中央计算机相连,由媒体控制系统实现整个大屏幕的同步显示,通过编程可以定制灯光闪烁的速度、时间、图案、同步与异步等,从而使LED大屏幕的现实内容与表演同步。一组技术人员还带着数百台灯光屏在现场待命,观众席上任何一台灯光屏烧坏了马上就可以更换。

  在开幕式表演的关键时刻,观众们会被鼓动拿起座椅上的灯光板挥舞,参与到表演和互动环节。现场7万余观众手中的灯光板组合在一起,构筑了高达60万像素的环形互动屏幕,贯穿开幕式全程,通过三种方式参与表演。60%的时间支持和辅助中央舞台的演出,是中央舞台表演内容的延伸,增强现场观众的沉浸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的情节与气氛中。30%的时间,用来激励每个观众拿起手中的灯光板参与到表演过程中,让观众在音乐带动下挥舞摇动灯光板,产生波浪和变形效果。其美妙之处在于观众的每一次挥舞,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视觉变幻,让观众的演出充满了趣味与期待。另外10%的时间,用来服务于精彩瞬间,如和平鸽、国旗、奥运五环等关键环节。通过环绕的巨幅影像,为观众创造出难忘的奥运记忆。

  据观看开幕式表演的游客称,他们在演出指导的指挥下拿着电子灯光屏跳舞,最开始并不能理解这种视觉效果,但是当看到对面的观众席时,那种效果十分惊人。导演博伊尔说,我们希望在场观众都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真正感受到这种体验。因此,参与表演的不仅是普通观众,英国女王和美国第一夫人都是这一显示屏的组成部分。

  这一LED巨屏的数字影像和内容由水晶石公司设计,他们同样也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视觉设计。整个表演包括48段影像内容,72分钟的长度,例如一位上世纪60年代的艳舞女郎以及一列伦敦地铁列车。内容由水晶石公司来自伦敦与北京的创意团队耗时六个月完成。

  要驾驭如此庞大的、由遍布会场观众席的灯光板组成的屏幕,对于水晶石来说也是个巨大挑战,包括:巨大的尺度、独特的造型、360°透视与视差的校正、360°碗状画面的衔接与融合。水晶石公司表示,过去设计类似的案例,总是要准备很大的灯光板屏幕,但是灯光板屏幕再怎么庞大,总也是有范围的限制。而这次他们接下了伦敦奥运的视觉工程后,想的就是打破这个限制,创造出动态效果,让观众与舞台可以融合为一体。这个系统完全打破了过去活动舞台的视觉设计,传统活动必备大屏幕的重要性将会慢慢减轻,由这个新型态的视觉系统所取代。自去年12月以来,水晶石公司的50名动画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就在伦敦市中心的一间秘密办公室里工作,他们要创造出适合体育场观众席斜面的视觉图像,且不能给观众带来压迫感。这间办公室安装了额外的空调以便给计算机的处理器降温。

  迎接挑战的还有灯光板系统制造商Tait Technologies公司,他们虽然不是第一次配合活动使用这套系统,但是他们从未面临过显示规模如此庞大的活动。据了解,这整个工程中, 70,500组灯光板需要电缆来串接,最终连接到中央电脑来控制所有灯光的同步显示。在部署过程中,由11人的团队花了五周的时间,共用了370公里的电缆,才把会场的所有电缆串接完成。而整个系统则是花了十周的时间部署完成。

  3D Mapping打造动感音乐之屋

  在进入流行文化与数码时代的表演环节中,最耀眼的还属坐落舞台中央的一座魔幻的“音乐之屋”。其屋顶、墙面都被投射上视频画面,不断播放家喻户晓的各个年代的电影、电视剧和演唱画面,表演者围绕着“音乐之屋”舞动和演唱。

  据了解,“音乐之屋”由8台2万流明投影机以超短焦方式投射,每台投影机分辨率为WUXGA,总共实现了230万个像素点。通过采用边缘融合和播放技术,使“音乐之屋”时而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影像,时而分解为多个画面的影像。营造出舞台演出的魔幻色彩。“音乐之屋”与画面影像的完美搭配,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视觉错换。

  奥运会启发并推动着视听技术的更广泛应用。21世纪是信息可视化时代,伦敦奥运会在数字影像上的使用规模更进一步。从奥运会的应用获得启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视听应用势必更为广泛。借助视听解决方案,直观、生动、高效地展示、传播信息,无论是政府、企业、机构组织、大型活动,信息化视听的安装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需求。

水晶石 LED 奥运会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