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浪潮涌动
人们对视频图像清晰度的要求永无止境,就在1080p(1,920×1,080像素)格式以全高清标准身份风靡之际,对更高一级分辨率显示的要求又被提上日程。专业显示设备厂商把注意力纷纷转向于此,超高清晰度演进的大幕徐徐开启。
LG电子在年初的CES 2012上展示的84英寸超高清智能电视在时隔半年之后终于进入销售时间,这款型号被确定为84LM9600的产品日前在韩国本土开卖,除了使用不闪式3D技术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达到4K(3,840×2,160)的超高清分辨率。

LG 84英寸84LM9600产品展示
今年4月,东芝在全球率先推出了可量产4K清晰度电视,这一举动也被业内解读为“真正跨入4K超高清电视‘元年’”。紧接着在6月底,东芝将这款产品去掉裸眼3D功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在日本本土发售,具备将全高清图像插值处理提升为4K清晰度显示的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没有4K信号源的尴尬。
此外,索尼、松下、三星、夏普等也都在紧密布局超高清显示市场,在今年的CES展上,以上厂商均展示了旗下4K甚至8K高分辨率产品。作为最早致力于4K发展的先行者之一,索尼拥有从拍摄、记录、存储到显示放映在内的全流程4K产品线,本次展会除了展示为业界称道的4K+3D投影机产品,索尼还展示了一款46英寸4K超高清分辨率电视。松下在展会上发布了全球最轻薄的4K×2K分辨率α-IPS广视角液晶面板,屏幕尺寸为20.4英寸,像素密度为216ppi。用于显示器及具备专业用途的笔记本电脑,可应用在医疗或专业影像领域。海信在该展会上也展出了自己的4K电视样品。夏普展位一款达到8K(7,680×4,320)超高分辨率的Super Hi-Vision液晶屏更是震慑全场,就算凑到屏幕近处也察觉不到像素点,这款显示器的原型产品为2011年5月夏普与NHK合作推出。
在展会之外,各大显示巨头也动作频频:2011年7月,三星电子推出了70英寸超高清3D电视原型机,分辨率为4K×2K;2012年4月,夏普宣布量产IGZO TFT驱动液晶面板,并首次公开了32英寸的3,840×2,160分辨率产品,像素密度140ppi,而在6月1日于东京都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夏普公开了用此次开发的IGZO TFT做驱动元件的有机EL面板,其中,13.5英寸规格产品分辨率达到3,840×2,160;2012年5月,松下与NHK开发出了超高清7,680×4,320分辨率145英寸PDP,像素间距为0.411mm,推算的精细度约为60ppi;东芝的动作在前文已经提到,其在2012年5月10日发布配备3,840×2,160分辨率面板的液晶电视“REGZA 55XS5”,该款产品是东芝2011年12月上市的、支持裸眼3D和4K的液晶电视“REGZA 55X3”的后续机型,55XS5配备可将全高清影像升至4K分辨率的“4K×2K超解像技术”,使用另售的4倍像素QFHD影像输入适配器THD-MBA1还可以通过JVC建伍的4K×2K摄像机或个人电脑输入清晰的4K×2K影像;2012年5月,深圳光电显示周暨中国(国际)彩电节上,华星光电展出了自主生产的110英寸的4K×2K液晶电视试制品,使我国成为全球超高清面板技术的重要一极。
所有的这些动作,无不出于对更高清晰度影像的孜孜追求。就在我们还努力向1080p清晰度迈进的时候,层出不穷推向市场的超高清晰度技术和产品是不是在预示着所谓的“Full HD”将很快成为历史,4K时代即将来临?
4K不是噱头

各规格分辨率比较
4K的概念并非噱头,各大厂商热衷于此也并不是跟风。相比2K(1,920×1,080)的全高清分辨率,拥有4倍全高清分辨率的4K格式增加了数百万个像素点,画面的细腻度和表现力都有了质的提升。用户观看影片或者玩游戏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看到画面的细节之处,从而拥有更优质的体验。有了4K标准,在不损失画质的同时,显示尺寸还可以做得更大,从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同时,对于裸眼和偏光式两种3D技术来说,4K可有效解决3D画面分辨率折半问题。目前的偏光式3D显示设备或者裸眼3D显示设备在展现3D画面时,分辨率会相对2D模式折半,也就是说目前的1080p设备实际上无法显示真正1080p的偏光式3D画面或者裸眼3D画面。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厂家会特别强调2D模式下的4K分辨率的原因。而当分辨率达到4K超高标准后,即便是折半也能够达到超过全高清分辨率的效果,从而能够带来更加出色的3D表现。因此,业内也有观点认为3D可以作为4K走向应用的一个推动力,或者也可以说二者互为促进的推力。
当人眼可分辨的图片和影像的清晰度一次一次地进化突破,对于更高清晰度的追求必然导致次一级分辨率被淘汰的命运,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4K还是8K,都还不是人们肉眼所能辨识的极限。[page]
4K普及任重道远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经过数年的发展,显示设备从720p的高清分辨率到1080p全高清分辨率的过渡已经基本完成,分辨率达到1,920×1,080的显示产品目前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成为消费者心中非常重要的选购参考。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等其他应用都已经全面全高清化。相应地,在这个产业链中,在显示端、信号源、接口标准、内容提供等各环节都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新规格的介入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
况且,回到产品本身,目前面市的大尺寸高清显示设备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已经可以与一辆中端轿车比肩(据LG官方公告显示,84LM9600售价为2,500万韩元,约22,000美元,14万人民币),究竟有多少人会为如此高昂的价格埋单成为横亘于前的疑问。
说到价格,我们首先谈一下成本问题,这里主要谈面板层面的成本。
在同样尺寸的液晶面板上增加更多的像素点,就必然涉及到良品率的问题。所谓良品主要是指一块面板的坏点数量在某种程度之下,一般为三个或以下坏点。通常1080p全高清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面板所包含的像素点为:1,920×1,080≈207万个,4K分辨率像素点则约880万个,约为1080p分辨率的四倍。如果提高面板的分辨率,就会相应增加更多的像素点,产生坏点的几率由此大大提高,不达标的面板数量也会增加,由此造成的成本支出则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其次谈硬件问题。
4K设备目前主要受到部分需要在屏幕中显示更加细腻、更多画面内容的用户如摄影摄像爱好者、专业游戏玩家以及商务办公用户等群体青睐,然而除了显示端费用之外,主机的硬件配置成为阻碍分辨率发展的又一大因素。用户要在4K分辨率状态下进行娱乐应用体验,对于显卡等重要元部件要求非常高,因此用户还需要花费不匪的价钱购置高端显卡等产品。选购成本的增加,用户对于超高分辨率的热情必然受到影响。
然后是片源问题。
即便是蓝光碟,其分辨率目前最高也只做到了1,920×1,080全高清的规格,其他的应用环境中也很少有更高分辨率的片源提供。因此即便消费者拥有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器产品,也不能够点对点地欣赏到拥有4K分辨率的影片。而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一方面并不能保证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超高清晰度内容的提供,另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在目前来说也非常昂贵,这进一步阻碍了显示器分辨率向更高层面的发展。
最后还有带宽的问题。本期关注中有单独的文章探讨了这一问题,在此不赘述。
4K由于面临成本、内容源等诸多困扰,目前尚处于商用初期,走进家用尚需时日。可以说目前4K只是技术热点但还不是市场热点,厂商之间的竞争仍然处于技术竞争的阶段。
超高清晰度是王道
尽管困难重重,业界却也没有怀疑4K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BBC和NHK在伦敦奥运会转播中引入UHD超高清技术,对应的产品2016年的市场份额被预测将增长至现有的1,300多倍。这进一步夯实了各大厂商发展4K的信心。
其实,4K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进一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国际电信联盟(ITU)近期拟定了关于超高清电视(UHDTV)规格的推荐草案,其中包括对4K(3,840×2,160)和8K(7,680×4,320)显示的定义。超高清电视技术标准目前已在ITU专项工作组内获得通过,规格先行,让生产厂商有规可循,对于超高清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周边配套的硬件条件也正在成熟。高清多媒体接口标准HDMI已经将规范升级到了1.4版本,只要一条HDMI连接线就可以播放4K节目。而在没有此标准前,4K分辨率需要通过四条HDMI线、同时连接四个全高清图像输出才能实现。
可以说,分辨率向4K进化的方向已经十分明朗,余下的就只是等待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产业链的积极配合。事实上,就以上这些显示厂商来说,对于4K发展的计划和进度也不尽相同。松下拥有从小尺寸到大尺寸4K面板的量产能力,该公司调查认为,比起零售市场有限的需求,设计、医疗、印刷等专业市场需求非常高,所以其目前的主要产品定位仍是专业用户。相比松下来说,东芝、夏普等公司的进展则更为积极,已经开始拓展个人市场。正如前文所述,东芝将4K电视的裸眼3D功能去掉以降低价格,意在使价格被更多的人接受。另外,为解决4K内容缺乏的问题,东芝还研发了“超解像技术”,将高清电视转播以及蓝光影片通过此技术转换成为符合4K分辨率的内容。夏普“ICC 4K”也是一种类似的技术,可将全高清内容转换提升为4K内容。而索尼虽然也同样宣布了4K电视计划,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其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发展4K投影方面。相对来说,三星、LG除了发展各自4K旗舰产品,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置到了有机EL产品的研发上。
分辨率的进化,在消费类电子领域同样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近日开始在大陆开售的New iPad,拥有2,048×1,536的分辨率,超越了传统意义的1080p。而问题的关键是:New iPad的显示屏仅为9.7英寸。分辨率在进化,720p已然没落,1080p如日中天却又岌岌可危,4K方兴未艾,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