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译制片之“南腔北调”

2004-07-16 阿土仔 依马狮网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都那么排斥电影译制片,笔者做的是电视的声音后期,看来还算幸运,没那么大压力;不过同样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可能我的想法有点老土—我还是觉得译制片看得亲切明白,既不必费心练听力,也不用劳神看错误百出的字幕。当然鄙人也常躲在家里狂“K”字幕版DVD,不过那通常是快要入不敷出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喜欢勒紧了裤腰带土土地去影院花同样价钱看译制片。这么一来,看得多了,就颇有些感触比较,尤其此次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译配的《指环王3—王者归来》之后,就更憋不住要抒发一下啦—怎么说也算是同行呵,虽然咱没那个福分面对着大银幕加工那些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也没那个时间和热情对单声道的电视后期精雕细琢;可拥有这个机会的哥们啊,真心希望你们能不负众望,毕竟译制片的制作还是最有可能接近人家的水平的:第一,你们拥有国际素材,只需要加工对白;第二,你们有人家提供的对白原声参考,还可以监听拷贝(胶片)上的声迹,可以反复比较模仿;第三,人家现在许多影片对白也是后期做的,在美国,同期录音的主流地位正逐渐被ADR录音(Automatic Dialogue Recording)所取代;第四,如今设备不见得比人家差多远,尤其最近听说上译厂的混录棚以及其中的音频设备均已更新,甚至不亚于好莱坞!
    不容否认,一切都在进步,包括我们的译制片的制作和工艺。其实爱好者们有兴趣的话不妨去影院感悟一下,还是有这么一批人不论外界怎样不利的评论始终如一地尽心努力着,而随着技术和工艺的飞速发展,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着。这里我主要想谈的,是南北声音制作上的巨大差异和长短高低。
    目前译制片通常由国内三家单位来做,北有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南有上海电影译制厂。对于长春做的译制片,笔者实在无意讨论,不妨就对另外两者做个比较吧。如果假定给译制片也分个派系的话,我们不妨也分个京派、海派,京派嘛以八一厂为代表,海派么自然就是上译厂了。
    首先从配音演员的方面来说,京派演员阵容相对强大。在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为电影找配音演员几乎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决不会像上译厂配的戏常常会听到熟得不能再熟的声音,甚至声音形象固化,有那么段时间总那么几个人配来配去。人力资源实是京派一大优势,他们不但可以不断更新配音演员,还可以在更多人里面挑选最合适的人选,而上译厂则不然了,虽然在《哈利·波特与密室》、《地心抢险记》、《X战警II》等片中终于听到了一些新的、年轻的声音,但毕竟没法与北京更为雄厚的阵容基础相比。
    对于一般的片子,海派配音总的来说让人听着还是一贯的细腻舒服,但也有的时候似乎过于强调咬文嚼字,有个别演员有的时候甚至还有些拿起腔调来,听着像话剧念白似的就让人讨厌了。对于一些夸张古怪角色的演绎就更放不开了。这点上来说笔者就比较佩服在《指环王3》中史密戈的声音演绎了,那个为了魔戒受到诅咒堕落到魔界的丑陋可悲的怪物,它的声音同其形象一样丑陋古怪,看过一定会留下极深的印象。这个角色的配音与制作举足轻重,难度很高,演员能如此入戏、如此“舍得演”,把这个角色配好实属相当不易。笔者将其比过原版片,应该说不逊色。译制片本就应忠实原版,真实、贴戏才是目的,如果过分强调演员声音的莹润饱满,字正腔圆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从制作上来说,两派更是各有千秋了。
    从对应景深层次的声音处理来说,京派就相对显得粗略了。大银幕下,远、中、近景及特写层次分明,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之一。原版片的对白若是同期录音,话筒的位置都与所拍景深有所对应,因而层次分明;若采用ADR录音,美国人真是功夫了得,不仅真实感不逊于同期,还更加清晰分明—这点笔者目前还没发现其它任何国家能做得更好。在画面景深变化或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变化,这样才与画面相配。这正是海派的相对长处之一了,他们做的东西似乎更加细腻、到位。相形之下,八一厂做的声音平,而且更糟糕的是纵向上不同人物同场戏对白比例的平衡,以及横向上整体对白响度平衡处理略显不娴熟,把握不佳。而上译厂也有其缺点,即有些时候对白过于清晰突出,显得游离于影片整体音响之外,所以不够真实、亲切。
    从环境感来说,京派就更粗了。内景的环境感不强、不细微,与同期声相比差得远。而这却是海派的强项。尤其是近几部上映的片子,笔者发现,每个场景—也许是办公室、卧室或是厕所声音都那么仿真,现场感非常好。录音室配音难以体现同期录音时的临场感,这是它的先天不足,而上译厂能做到去尽可能还原拍摄时的场所,令人惊喜。
    外景八一厂做的还过得去,上译厂外景的对白就不够干净,好象还有一点房间反射声,听起来还是像在房间里说话,尤其是大声叫的时候。但是外景的对白也不应该是一味的干净,比较一下原版片,山谷、崖壁、城墙、广场、小巷等都应该有回音!否则多怪啊,明显是配音嘛。笔者认为,这无疑就像是在不断提醒观众“我是配音版的、我是配音版的……”。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旦观众入戏,电影传达的就是感受、情绪、意识等等,所以译制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观赏过程中几乎忘了是在看译制片。看了《指环王》,笔者失望地发现以上场景的声音未作任何处理,干干的毫无效果,几乎脱离于这些场景,遗憾之极。在这点上对比原片,实在差了一大截。建议其制作者不妨学习一下最近的一部迪斯尼动画片《熊的传说》—看看人家老美制作配音的理念—这点上译厂似乎走在了前面。
    在国外的电影工艺发展的如此令人眩目的今天,我国的电影制作工艺相去甚远。但起码还是在进步,译制片的进展其实已卓然可见,因为这是直接相见于国外制作出的一流音响效果之中的,在制作译制片的同时他们也拥有最多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及可能。优秀的译制片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希望不论南北哪家译制片的制作单位,有可能取长补短,做出让影迷真正满意、同时也让我们心服口服的译制片。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