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发展数码广播 重量亦须重质

2010-11-08 本刊编辑部 香港文汇报


  港府昨日批准3家机构开办数码声音广播服务,投资额合共近10亿元,提供13条数码广播频道,料2012年年中提供服务;香港电台亦会同时开展数码广播。

  发展数码广播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而且可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及高质素的节目,提升本港作为国际性金融及资讯中心的竞争力。不过,数码广播频谱是社会的珍贵资源,当局审批申请机构必须从严把关,确保机构的资金技术符合质素要求。同时,当局应在政策及技术支持上提供配套,让数码广播能够在本港落地生根。

  本港现时只有三间电台合共提供13条广播频道,相对外国一些城市动辄有几十个电台广播,本港明显是远远落后。然而,本港受制于有限频谱资源,实在难以在现有的频谱上容纳更多的电台参与广播,所以,发展数码广播便成为本港开放大气电波的必由之路。事实上,电台广播走向数码化,是全球大趋势,当前已有逾2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数码广播服务,例如英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发展数码声音广播服务,普及率已达27%。本港过去的一大优势在于资讯的流通即时,现时的广播频道已难以应付日趋激烈的资讯竞争,所以更要急起直追,保持在通讯科技上的竞争力。

  与传统的广播相比,数码广播的电台无须按“指定节目要求”,提供不少于特定时数的主题节目,令电台在节目制作上有更大的弹性,为市民提供不同类型以至不同语言如普通话的节目,照顾市民的不同喜好及需要,而电台间的竞争也会因数码广播的启动变得更加激烈,推动节目精益求精。数码广播容许更多电台参与固然是好事,但也需要做好审批把严工作,以免一些力有不逮的电台浑水摸鱼。当局需考虑到数码广播市场的实际环境,如果突然间让过多竞争者加入,只会令到市场份额愈分愈细,电台更难营运。同时,数码广播对社会大众有较大的影响力,当局应汲取台湾地下电台的教训,确保公器不会被滥用,在发展数码广播时,加强对节目内容的监管,避免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数码广播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