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从“庆祝第九个记者节暨局(台)第二届‘三优一名’颁奖晚会”的现场摄像机定位谈起(上)

2010-04-28 冯传岗 泰州市广播电视局 依马狮广电网



【摘要】 电视摄像机定位是电视摄像从业者,一代一代人传承的必须掌握的电视图像文化知识。对电视台而言尤为重要。是各级电视台进行图像文化交流的基础。这种基础,说到底就是电视摄像的规范和标准。由于诸多因素,许多从事电视摄像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失去了应该掌控的、传承的电视图像文化知识。这不但反映了当前我台电视摄像水平的滑坡,而且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我台电视节目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北京广播学院陈善教授所讲的《电视摄像》专业知识展示给同仁,以提高我台电视节目的图像质量。
【关键词】 电视  基准光源  色温平衡及白平衡技术  “金三角”“银四方” 固定画面及固定摄像  运动画面及运动摄像

一. 导言
  本不想写这篇有针对性的文章,可能有些同志不喜欢(你凭什么指手画脚、说东道西),思考再三,还是写了。因为电视摄像机定位这一话题,涉及到本台电视图像文化的基础,对同志们(特别是年青人)的工作和学习,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摄像机定位是电视摄像从业者,一代一代人传承的必须掌握的电视图像文化知识。对电视台而言尤为重要。是各级电视台进行图像文化交流的基础。这种基础,说到底就是电视摄像的规范和标准。

  木匠锯木要有木线,讲的是规范;瓦匠砌墙要有垂线,讲的也是规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规范和标准既是壁垒,又是通行证。综观全球各类电视台,对电视图像画面拍摄的规范和标准,可说是级别越高,要求越是严格。

  例一: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农业组魏毅同志来我市泰兴拍摄《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新闻报道,具体拍摄工作由江苏电视台的一个记者组(一台摄像机、一位摄像记者、一位编导、一位驾驶员,计三人)负责,当日就拍摄完成。晚上魏毅同志看了节目后,认为拍摄的图像画面没有冲击力,规范上也不够,立即(电话)要求江苏电视台再次派记者组,第二天重新拍摄 ……

  例二:我台拍摄的《信访局长—张云泉》(专题片)送京后,中央电视台认为片中图像画面的光轴(见后注解)和摄像轴方向有误,即派记者到泰州进行补拍。为了纠正图像光轴和摄像轴方向的错误,央视记者察看地形后,决定在泰州市政府楼顶,架设摄像三角架进行定位(府视)拍摄。而拍摄的只是张云泉同志在清晨(东测)的朝阳(光轴)下,慢步走进市政府大门上班的几秒种镜头 ……以上两例,虽成往事,但反映出央视记者,对电视摄像机定位的严谨和对图像画面规范和标准的遵守。

  据查,泰州电视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县级电视台开办起,到今天的地级电视台为止,近30年来,还没有一档自编、自摄的电视节目,获得国家级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质量一等奖。这有可能在我台的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中,还有不规范或不达标的现象 …… 

  2008年11月7日晚,本人参加了在800m2演播厅举行的“庆祝第九个记者节暨局(台)第二届‘三优一名’颁奖晚会”,乍眼一看现场,舞台台口电视摄像人员,似乎是在抢拍新闻,挤在一起(摄像机定位如图2所示)的“阵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问及其原因(如何定位舞台现场摄像机),不知其所以然。

  可能是年青的同志不懂罢了,可老同志应该是懂的。如果老同志也不懂,那就谈不上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没有传承,也就谈不上进步,更谈不上创新;就是所谓的“创新”,也只能是“孤芳自赏”罢了。

  如今的泰州电视台,今非昔比,人才辈出,总编导、总技监等等,应有尽有。但由于诸多因素,使年轻人失去了应该掌控的、传承的电视图像文化知识。长年累月,导致了许多从事电视摄像的同志,拿起摄像机来就想运动,拍起画面来就是推、拉、摇、移。然而一旦让他们拍一些规范的画面,如新闻、访谈类节目等,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构图不美、不规范,景致不清、画面杂乱等,给观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些,不但反映了当前我台电视摄像水平的滑坡,而且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我台电视节目的完善和发展。

  本人愿将北京广播学院陈善移教授所讲的《电视摄像》专业知识展示给同仁,以提高我台电视节目的图像质量。

二. 电视及电视图像的基本知

  (一)电视是什么?

  要准确回答电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很难。若我们回答:“电视在摄像机中,在磁带或光盘中。”这是不够的,是答非所问,因为一般的老百姓也能这样回答。作为专业从事电视节目生产的人们来讲,对电视一词的理解,应该是越深入越透彻越好(这是专业与业余的根本不同之处)。
电视一词,在物理学中归类于暗能量研究的范畴,最初研究来自科学家在镜子前面的思考(镜子中的我,到底是什么)。

  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世界是物质的”,大学还是学习“世界是物质的”,但是进一步懂得世界是由实有物质、暗物质和“虚无”物质这三部分组成。

  科学家们将人类感官(如:看、听、味、感应等)能感觉到的一切信息定义为实有物质(如:看到的阳光、高山、河流、建筑物,听到的各类声响等,口腔感觉到的酸、甜、苦、辣等,以及感应到的风、振动等)。将无法感知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能够感知的一切信息,定义为暗物质(如:清洁的桌面几天后上面落满的尘埃等等)。将感官无法感觉到的,但通过实有物质(如:X光机、显微镜、光学望远镜等)能(解析出)感觉到的一切信息定义为“虚无”物质。

  电视是一个“虚无”的物质。电视技术是借助于实有的物质(如:摄像机、磁带、光盘、发射机、显示器等)来展示(解析)电视这个“虚无”的物质。

  宇宙中“虚无”物质要比实有物质多得多,有4%是重子物质,即我们常见的实有物质。有22%是我们看不见粒子,即暗物质。有74%是“虚无”物质,称之为暗能量,如无线电波,电磁波,光线(可见光除外)。

  物理学中的“虚无”并不是没有,“虚无”物质也有重量,一个40万公里的立方体的虚无空间中,有近0.454公斤的暗能量。“虚无”是关于所有事物的理论的关键。是宇宙万象之源泉,万物之归宿。其对立物是黑洞(质量最密集的物质)。

  (二)电视图像的色温技术

  电视图像的色温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视图像白平衡技术。调整电视图像的白平衡,其根本就是调整电视图像的色温。

  要理解色温是什么,先要理解“开氏温标”,而理解“开氏温标”,必须先要理解什么是“绝对零度”。 [Page]

  “绝对零度”一词,是1848年苏格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Lord Kelvin,根据热与颜色间的密切联系,提出的一个伟大概念,创立了光学领域中“开氏温标”的色温理论基础。

  1、开氏温标

  “开氏温标”用K(Kelvin缩写)为单位来表示温度,其示意图如图一所示。越低的数值表示越“红”,越高的数值表示越“蓝”。实际上,这里
“红”和“蓝”并不是光线本身的颜色,而是表明光谱中红或蓝成分的多少。“绝对零度”就是“开氏温标”中的0K,对应到我们生活中的是-273.16℃或-459℉。在0K这个温度以下,物质的热活性是完全停止的。

从“庆祝第九个记者节暨局(台)第二届‘三优一名’颁奖晚会”的现场摄像机定位谈起(上)
图1 开氏温标示意图

  “开氏温标”的经典理论是:假设有一种黑体(金属物体),使之处于-273.16℃(即:绝对零度0K)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黑体将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由该色光所对应黑体的温度再加上273就是该种光的色温。

  例如,将该黑体加热至2500℃,该黑体就已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500+273K,即2773K。色温越低,长波长的光(如:红色光、橙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色温越高,短波长的光(如:蓝色光、紫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

  2、色温

  由“开氏温标”理论得出,“色温不是指光线的冷热程度,而是测量光线中包含颜色的成分。”是“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黑体的这个温度称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常见光源的色温如表1所示。

  3. 黑体

  黑体是指“在辐射作用下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把落在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当对黑体继续加热,温度不断升高时,所发出的光有一定的颜色,其颜色变化的顺序是红→黄→白→蓝(见图1的从左到右的示意)。

  4. 色温与白平衡

  随着时间、季节、地理位置的变化,自然界的光线是不同的,其色温也是变化的。而人类可感知到的一个物体颜色是依赖于照射到它的光源,人脑可以很好地“校正”这些颜色变化,而我们所使用电视摄像机的CCD(电荷耦合)或CMOS(半导体耦合)感光器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为此人们在摄像机中加入了类似“校正”的“白平衡”技术,以真实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物体颜色。

  由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色温技术,可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电视图像。也就是说,利用摄像机的“白平衡”技术这一功能,不仅可以很方便地还原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被摄物体的色彩,而且还可以调整图像的色调。

  (三)我国电视图像的基准光源—D65白

  彩色电视的诞生,其目的是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物体颜色。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为了规范全球电视图像色温技术,先后出台了电视的基准光源A白、B白、C白、D65白等相关标准。我国电视的标准光源采用的是D65白。

  1. 基准光源A白

  简称A白,对应于绝对温度为2800K的充气钨灯丝(白炽灯)所发出的白光。由于A白与温度为2854K的黑体发出的光色感一样,故其色温为2854K。它略带些黄色调,是一种给人以温暖的白色,也是一种能实际实现的基准光源。

  2. 基准光源B白

  简称B白,对应于中午的直射阳光,色温为4800K,是不偏向任何色调的白光。B白存在于自然界中,但人工不能用一个光源直接得到,间接得到的方法是在A白光源前,加一种特定化学成分配方的液体滤光器。

  3. 基准光源C白

  简称C白,是近似于阴天天空的漫射光,色温为6700K,略带些蓝色调,是一种给人以清凉感的白光。C白也存在于自然界中,人工得到的方法是在“A白”光源前,加另一种特定化学成分配方的液体滤光器。

  4. 基准光源D65白

  简称D65白或D65,它与自然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一种特定时相(以参照“当太阳光在无云大气中,水平线上方40°照射时,色温是5500K的阳光)的日光颜色。1983年CIE公布以D65为标准日光,它的偏蓝程度比C白轻些,尚不能从A白中经特定的滤光器来获得它,只能用高压氙弧灯加滤光器来获得。比A白、B白、C白都先进的基准光源。

  D65代表色温为6504K的标准光,它具有日光光谱中的紫外成分,更能正确地代表相应时相的日光,而在电视接收机中,显像管可见光谱颜色的荧光材料,须经紫外线辐射的激发才能显现出来。因此D65成了全球电视业中应用最为普及的基准光源,也是我国电视业选定的基准光源。

  D65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独具测试“同色异谱”效应之功能,具有光谱稳定、显色准确;照度规范、光照均匀;造型优雅、安装方便;可有效避免色差事故发生等特点。

  (四)关于色温平衡及白平衡技术

  1. 白平衡

  白平衡其本质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让摄像机默能认出“白色”,而去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
从“白平衡”技术的功能来讲,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明暗,都能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即只要正确定义“白色”,就能较好地还原颜色,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颜色实质上是人眼对光线的反应和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白色看起来是白色,但在较暗的光线下看,可能就不是白色。

  2. 色温平衡

  对电视工作者来讲,色温平衡一是指光源的色温与摄像机需要的色温一致。二是指当光源色温与摄像机需要的色温不一致时(如: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拍摄的景物处于较暗的环境中,超过了CCD的最低照范围时,图像的暗部就支层次减少或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可用灯光滤色纸提高或降低光源色温或靠摄像机自身的滤色片以及白平衡调整实现的平衡(如今高清摄像机中提供的伽玛曲线调整,可进行画面的色温平衡补偿和修饰)。
现在大多数的摄像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由于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此启动白平衡功能时灯光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

  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及色温环境的拍摄,如表2所示,白平衡技术又派生出自动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等多种模式。

  3.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摄像机的默认设置,摄像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非常高,只是在画面整体光线色温变化的场合中应用。 [Page]

  对专业从事电视工作者来讲,自动白平衡是一项应用较少的功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

  (1)在较暗的光线下拍摄时,图像效果较差,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会导致图像偏蓝;

  (2)当外界条件超出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以外(临界)时,图像会略带红色或蓝色;

  (3)即使在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范围内,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不同光源,自动白平衡调节可能就无法正常工作;

  (4)图像采用自然光,如果强加白平衡后,图像会偏蓝。若在灯光底下用白平衡,图片的色调就会恢复到原色状态。

  实际上,自动白平衡是按照当时的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

  目前摄像机的白平衡调节有自动,手动,灯光,太阳光;室内,室外等模式。

  4. 荧光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由于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电视工作者必须确定照明的是哪一种“荧光”,才能保证摄像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场所和露天广场使用的照明光源是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样的“荧光”照明就很难进行白平衡。

  5. 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摄像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摄像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应根据摄像机的不同而不同。
  6. 手动调节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光源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摄像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基准白点。

  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电视工作者对“白色”的色感。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专业电视工作者一般是,选择标准的白纸置于同一光源照射下,采用顺光(平光)照明,镜头对准白纸并使其充满画面,先调整黑平衡,再进行白平衡调节。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摄像机对准你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7. 摄像机的白平衡

  如今,摄像机的白平衡调节可以在图像编辑软件中实现,但如果你不熟悉图像编辑处理软件的操作,或者不愿多做这道工序,那么就选择具有较好的“白平衡”功能的摄像机。

  但是,由于各摄像机操作功能以及图像拍摄要求的不同,有些可以自动进行白平衡,有些必须手动操作。而各摄像机白平衡的修正能力也不相同。在超出自动白平衡调节范围的光线条件下,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纯白的白纸一类的东西,为了使色彩正确还原,晴天时调节白平衡时白纸的放置应呈大约40°-45°角,能反射阳光和周围漫反射光。在多云或阴天时,白纸要压低一些,这样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反射景物周围漫反射光。有些摄像机备有白色镜头盖,这样只要盖上白色镜头盖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把摄像机变焦镜头调节到最广角(短焦位置)→将白色镜头盖或白纸盖在镜头上、盖严→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天空色温的高低决定了所拍图像色温的高低),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寻像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10秒钟后,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通过手动调节白平衡还可以获得某些特殊效果,比如:对着红色的纸手动调节白平衡,拍摄出的画面很冷,很惨淡;对着蓝色纸手动调节白平衡,拍摄出暖色的画面,这种画面有助于增强节日的气氛。而如果把摄像机的白色平衡设定在自动位置,摄像机会把夕阳的温暖色温误判成室内,因而会补偿画面的蓝色,并减少红色,把夕阳原有的温暖气氛全部破坏了。

三. 电视图像画面的拍摄及专用术语
  电视图像画面的拍摄方式一般分为固定画面拍摄和运动画面拍摄两种。在电视图像的拍摄中常有“金三角”“银四方”以及“最佳角度”等画面术语。

  (一)“金三角”“银四方”等画面术语的解释

  “金三角”“银四方”是针对电视的固定画面拍摄,提出的经典词句及专用术语,因为固定画面拍摄得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

  “金三角”“银四方”是指拍摄的事物造型,在图像画面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如今专门用来规范电视新闻出像时人物的图像造型)。具体讲是指电视新闻主持人在出像时,画面中的主持人上肢肘关节为三角形或四方形底边时的上半身的面积,占整个图像面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目前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出像时的人物造型严格为三分之一,浙江卫视严格为四分之一(2007年中央电视台和浙江卫视台被评为新闻最佳图像奖)。

  “金三角”“银四方”的画面图像,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拍摄时消除了画面外部的运动,镜头相对稳定,实际上就是给观众以相对集中的收视时间和比较明确的观看对象。

  “金三角”“银四方”所表现出的视觉感受,类似于人们站定之后,对重要的对象或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观看的情形,它不同于摇摄、移摄所经常表现出的“浏览”的感受,也不同于推摄、拉摄所表现出的视点前进或退后的感受,正因为其满足了人们较为普遍的视觉要求和视觉感受,所以在电视摄像中,经常需要运用“金三角”“银四方”来表现主体、传递信息等。

从“庆祝第九个记者节暨局(台)第二届‘三优一名’颁奖晚会”的现场摄像机定位谈起(上)

  “最佳角度”即图像最佳几何角度,即采用“几何中心”“黄金分割律”等方式去构图。“最佳角度”是充分运用画面构图的视觉元素,去构成电视图像节目的画面,这样的图像画面源自美术界,既庄重,又活泼,符合三维美学的规律。

  (二)固定画面及固定摄像

  1. 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区别

  所谓固定画面就是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情况下,不论被摄对象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统称为固定画面。 [Page]

  所谓运动画面就是摄像机在拍摄中发生了运动变化所拍摄的画面叫运动画面。

  这样一来,当谈到固定画面,就不会与被摄对象静止不动的静态造型相混;摄像人员应该很快地反应“这是针对摄像机而言的”,因而也就很清楚地与运动画面划清了界线。

  2. 固定画面的特性

  (1)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画面的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固定画面的“固定”,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画面构图的框架是固定的,而不是像运动画面那样,可能出现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移和变化。从实践的角度说,固定画面在拍摄过程中,镜头是锁定的,通过摄像机的寻像器所能看到的画面范围和视域面积是始终如一的。但是,固定画面外部运动的消失,并不妨碍它对运动对象的记录和表现,也就是说固定的框架内的被摄对象,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比如,我们在看摩托车比赛转播时,经常发现在某些弯道和终点冲刺处,设置有专门负责固定画面的摄像机,对车手的弯道技术和最后冲刺情况进行拍摄。而这种固定画面由于框架成为静止的参照物,反而使车手侧身压低摩托车骑过弯道的动态和车手风驰电掣般冲过终点的速度,感得到更好的表现。

  (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固定画面拍摄时消除了画面外部的运动,镜头是相对稳定的,实际上就是给观众以相对集中的收视时间和比较明确的观看对象。如: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人物接受采访、回答提问时,一般都是采用固定画面,这样观众易于观察其语气神态,注意其语言信息,获得舒适自然的交流之感。

  3. 固定画面的局限和不足

  (1)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2)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3)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做到很好的表现;

  (4)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5)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4. 固定面面的拍摄要求

  (1)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2)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3)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4)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5)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