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电视中心的后期制作网络系统面向全台提供节目后期制作服务,其所具备的节目后期制作能力占全台节目后期制作总能力的70%以上。该系统中,由大洋负责开发的深度编辑网络,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京卫视、文艺频道、影视剧频道、体育频道、高清频道等7个频道提供高、标清兼容的节目后期制作平台,成为北京电视中心后期制作网络系统的中坚力量。
《北京记忆》是一部反映北京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大型专题片,也是在深度编辑网络上完成的一部优秀作品。《北京记忆》共分15集,通过旅游、饮食、购物、时装、住房、出行、电视、通讯、健身、婚恋等十多个视角,结合公共记忆和各阶层群众的亲身经历,利用专题片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将北京的过往变迁一一悉数,展示了北京,乃至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革,颇具观赏价值和文献价值。
作为深度编辑网络建设的参与者,在唏嘘感叹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北京记忆》所体现的深厚艺术造诣之外,我们也开始审视高清环境下专题节目后期制作对深度编辑网络的种种要求,进而思考高清环境下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发展和变革。

专题节目的定义
既然是围绕着专题节目这个话题,那么在开始的部分,有必要将专题节目这种电视艺术形式作以简单阐述。
普遍认为:“专题节目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简单地说,专题节目是针对某一事物,允许创作者采用多种艺术手段,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艺术形式,具有执着的美学诉求。通常,创作者通过使用大量“蒙太奇”镜语,佐以一定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引导观众的思想,使观众同感共情,认知创作者思想表述的目的。
《北京记忆》的后期制作
《北京记忆》的后期制作过程是一个紧张而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虽然每集的播出时间仅30分钟,但每集的制作周期接近甚至超过1个月,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就花费在了艺术创作方面,而艺术创作给深度编辑网络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其功能的复杂性需求。我们以第15集《大都会》为例,讲述《北京记忆》后期制作过程中深度编辑网络与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相契合的点点
滴滴。
泛媒体采集
作为《北京记忆》的最后一集,《大都会》对之前的十四集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在《大都会》中,通过大量的历史镜头、老照片等,回溯了北京30年来的历历变革,这些镜头有些是来自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有些是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的文献、图片,有些甚至是李晓斌先生的私人的收藏和作品。
泛媒体的采集,几乎是所有专题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涉及到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简单地说,为了跨越时间、地域阐述一个观点,制作人员几乎竭尽素材收集之能事,勇于尝试各种素材及媒体记录形式。这些素材除了上面提到的老照片、老电影之外,还有很多新镜头、新画面,众多的素材陈列在各种各样的存储介质中,对于深度编辑网络来说,兼容各种素材和媒介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深度编辑网络极好地满足了这种业务应用,它通过一款独立于非编软件的媒体采集系统,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集1394采集、P2采集、专业光盘采集、图文采集、文件采集、CD采集、DVD采集等多项采集能力于一身,对各类素材及载体有良好兼容性,将搜集和录制的所有素材悉数上载,保证了《大都会》素材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满足了高清环境下专题节目后期制作对泛媒体采集的需求。

与打包等常见的后台作业不同,后期制作人员不用关心自动编目的过程和效率等问题,自动预编目的过程对用户来讲是黑盒操作,通过自动编目服务的支持,快速完成画面分析和编目内容记录过程。在后期制作人员看起来,这些编目信息,更像是在素材导入的过程中被同步引入的。当然,对于P2、蓝光等较为先进的存储介质,本身就有元数据的情况下,深度编辑网络在导入素材的同时,就已完全继承了元数据,并将元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自动列入编目的相应内容,例如:场景编号、拍摄镜头序列号、场景片段名称、全球场景片断ID等等,这样一来,即便采集时没有场记单,也不会出现因缺少编目信息而导致的无法按拍摄镜头序号对素材进行快速查找和调用的情况。
深度编辑网络对泛媒体采集和编目的系统化支持,有效地避免了高清环境下专题节目的后期制作因缺少对泛媒体的支持,以及缺少灵活的编目方式,给后期制作人员带来的额外压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专题节目后期制作业务的效率。
泛资源管理
对于泛媒体而言,被采集之后在深度编辑网络里的身份可以称之为泛资源,当然,普通后期制作网络的资源管理只是面向素材、故事板等资源的权限管理,而在深度编辑网络中,针对泛资源,除了具备权限管理方式之外,还包括虚拟资源管理和资源调度管理。
在媒体的采集过程中,素材被冠以相应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成为素材依据分镜头进行划分和展现的依据。在专题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后期制作人员只需依照元数据中的某个字段进行检索,即可查找到与当前分镜头相关的所有资源,这个字段可以是场景编号,也可以是镜头序列号,或者是由P2、蓝光盘直接导入的其它元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后期制作人员可以快速的在庞大的资源库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内容。当然,深度编辑网络也提供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即在素材的上载过程中,根据素材本身所处分镜头相关的元数据,按照预先设置的策略自动创建虚拟文件夹,使基于某一分镜头的所有素材集中且有序地整理起来,展现为虚拟素材。实际上,虚拟素材只是素材的索引,虚拟文件夹和虚拟素材不会因任何操作而影响深度编辑网络的其它后期制作业务,只有在制作人员选择了相应的专题节目之后,这种虚拟资源管理的方式才被呈现出来,而且,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进行灵活的设置,这意味着,可以是分镜头虚拟文件夹,也可以是场景虚拟文件夹,甚至是专题虚拟文件件。虚拟文件夹的存在,为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展现方式。
[Page] 深度编辑网络根据素材自身的属性和素材所处于整个节目生命周期的具体状态,对素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通过后台策略,在不影响专题节目后期制作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将暂不参与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资源,主要是高清素材等庞大的内容转移至近线存储,同时在生产环节保留与转移前一致的检索和编辑能力,只有在需要打包下载等必须的环节,才通过策略将这部分高清素材从近存储转移回来,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环节中,素材的任何信息都不会缺失。这种操作,由于对用户也是透明的,用户无须关心素材所处的位置,只须按常规方式进行专题节目的后期制作,策略服务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泛资源进行在线与近线的智能调度。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解决了高清环境下在线存储空间急速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以往归档媒资后,素材信息不能快速继承等问题。
视音频一体化
精编工作站是深度编辑网络中进行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兼具视频编辑和音频编辑能力于一体的全功能后期制作单元。
在视频方面,除了满足常规的高清视频非线性编辑功能之外,还能提供多种视觉包装工具,以满足导演和后期制作人员复杂的艺术创作需求。以3D Pilot三维图文制作工具为代表的视觉包装工具,可以轻松实现三维字幕物件的制作和渲染,让节目的艺术表现更加绚丽多彩,使导演和后期制作人员的灵感得以真实还原。在音频处理方面,通过广播级音频接口和强大的音频技术支撑,能够在满足广播级音频信号输出的同时,实现专业级的反相、降噪、混响、EQ、增益、频谱分析、相位分析等多种音频、音效处理功能,不仅如此,深度编辑网络对一些的外部音频插件的支持,以及对于AC3、DTS等多通道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完美融合,让音频制作人员在深度编辑网络中,便能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在《大都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听到很多优美的背景音乐,这些视频和音频的常规处理和包装,都是在深度编辑网络内部完成的,视音频一体化应用,为后期制作人员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环境,使一些颇具难度的视音频效果得以顺利实现,满足了导演和后期制作人员的创作需求,使深度编辑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视音频一体化后期制作平台。

协同制作流程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在深度编辑网络中,这种协同能力表现在对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并行处理能力上。
《北京记忆》后期制作流程的协同定义和参数设置,是在深度编辑网络建设伊始就已明确并配置完成的,是深度编辑网络若干协同流程中的一个实例,也即“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协同流程”。在这个实例中,包含了片头制作、节目包装、音效处理等包装环节的协同参数,也包含了素材上载、配音、非线性编辑等核心制作环节的协同设置,还有所有参与《大都会》的后期制作人员,实时了解专题节目主题的修改、导演构思变更的协同设置。在此协同流程基础之上,所有参与《大都会》后期制作的人员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步并行开展工作。
深度编辑网络的协同组件,不仅能够实现后期制作流程的协同,在流程中各环节资源的协同展现上也略有巧妙之处。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流程协同上,仅将具体业务的流程状态和信息进行同步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对各环节资源的展现和协同管理,才是在协同这个层面上,专题节目后期制作最为本质的需求。《大都会》中的网络化配音,其配音稿可以通过编写和导入的方式获得,但很多情况下,光有配音稿是不够的,参考视频画面进行配音才能达到声画合一的境地,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才更为重要。这要求深度编辑网络的协同组件,不仅能够让配音员及时看到配音稿件导入的情况,还要同步获知视频素材的采集情况,或者是故事板的编辑情况,甚至是故事板审核的情况,并且在配音环节有机的将这些资源组织起来,再与其它环节的信息相结合,才能及知晓导演的创作意图和思路的变化,并调用最合适的素材和故事板段落进行配音,否则,可能出现因缺少部分音频包装更新信息及包装后的音频素材,而使配音在艺术表现上有所欠缺,严重的,可能出现无法达到导演要求而反复配音的情况。较配音环节来说,非线性编辑工作更是如此,这也是以往专题节目制作周期冗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发展趋势
《北京记忆》使我们认识到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即将发生的若干变化,这一切的源动力来自于高清专题节目自身艺术形态的深化,以及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网络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
未来的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网络将向着无缝联合的视音频一体化工具、高度协同的网络制作环境、精细化的资源管理平台等方向飞速发展。在视音频的编辑和包装上,将以通用的技术手段,突破目前异构节目制作和节目包装工具的限制,使异构环境下各种制作和包装工具间的无缝联合成为可能。届时,任何一款视频工作站、图文包装工作站或是专业的音频工作站,均能在高清专题节目的后期制作环境中实现平台无关性的联合应用,这种高效的应用模式也必将成为推动艺术表现形式进步的重要保障。此外,对于协同制作的客观需求,将随着制作工具的简单化、制作效果的丰富化、制作流程的自动化而进一步加强,并最终使协同制作能力成为任意节目后期制作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
不管未来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总有一件事情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专题片对艺术和美学的执着追求,像信念一样,将直到永远。
总结
《北京记忆》的后期制作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记忆,是一次在高清环境下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的大胆尝试。卓越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了当前专题节目后期制作技术的前沿水平,而深度编辑网络也因充分协助了这种对艺术和美学的执着追求,成为目前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网络的典范。有理由相信,这样一群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在深度编辑网络中,必将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而我们会与他们一起,见证高清专题节目后期制作全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