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都可以分三类,即人物语言/话语、音乐和音响。一般人们在探讨这一类镜头艺术时,总是习惯性的总括为影视艺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只在叙事层面分析问题时可以影视同论,而在画面、声音的运用处理上电影和电视剧有着各自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可以影视同论。声音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分别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征,下面通过对声音分类的详细说明进行一些探讨。
一. 人物语言/话语
人物语言主要指对白、独白和旁白以及叙述性的画外音。在电视剧中,人物语言除了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主题思想以外,还用来对人物性格和感情进行描述。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剧从故事的过程时间和播放时间上看是以“变量”对应着“变量”的,例如美国电视剧《指路明灯》,从1937年开始播放,不间断的播放了60多年,共播出了15000多集,时间总长度达到了15000多小时。从这里可以看出电视剧在播出时间上的绝对自由性,正因为这种自由性,使得人物语言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价值,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人物语言在交代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但是电视剧对人物语言的重视程度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像电影那样主要用画面展示空间形象进行叙事并不是电视剧的特长。在很大程度上,大全景或全景这样的景别在电视剧中的运用并不理想,由于电视画幅小,运用大景别镜头展示宏大场面进行蒙太奇叙事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人物语言自然担当起叙事推动情节发展的重任。电视剧对人物语言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会发现,电视剧中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有很多视觉冲击力强大的画面,但剧中人物的形象个个都很鲜明细腻,故事线索脉络清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剧中细致入微的人物语言。电影学者汪岁寒在他的《电影门内》中说,“一般的说,能用行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地方,就不要用语言”,甚至还有人说“根本上讲,电影(故事片)应该尽量抑制对话,可以让对话少到没有的程度,因为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其次才是听觉艺术,应该使语言(台词)永远居于次要地位。”这种对电影人物语言的认识,现在几乎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例如韩国电影导演基德的作品《漂流浴室》,男女主人公的语言几乎是空白,剧中的一切冲突矛盾全部用画面体现。这算是电影中的特例,但也说明仅凭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在电影中就可以完成叙事。从另一个角度讲,一部电影的长度大致在100分钟左右,在故事的时间和播放时间上是变量对应定量的关系,因此“压缩”率很高,所以在这种压缩率很高的情况下,在保证空间展示居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人物对话对白,力求凝练。让观众通过强大的画面叙事来感受电影。正如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认为,电影需要用画面来说话,如果话语太多,那还不如去听收音机。
如上文所讲,电视剧相对于电影来说,更加重视人物语言的运用。经过总结,我们认为电视剧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广播性
这是指电视剧语言对广播剧语言中“听”的特点的借鉴。广播剧是指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叙事的广播艺术形式,是一种只能靠听的叙事艺术。为了弥补没有视觉手段的弱点,广播剧中经常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内容。由于电视剧可以说是从广播剧发展演变过来的,因而继承和发展了广播剧的语言特征,弥补了由于画面表现力不足在剧情表现上的贫乏。通过画面叙事为主,兼有语言解说的播放方式,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另外,从电视剧更为自由的家庭化小范围的观看方式上看,电视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可以接电话做家务或者和他人聊天等等。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不像在电影院,在黑暗的放映厅里,观众唯一能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盯住眼前的屏幕。因此,电视剧语言中,经常穿插解说性提示性的人物对白,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帮助观众掌握剧情,达到如同收听广播一样不看也能掌握陈述内容的效果。
(2)口语化
口语化指电视剧人物语言(对白、独白和旁白)根本上要接近生活中的语言。这里要指出的是通俗化并不等于口语化。通俗化是尽量把话说的清楚明白,使人们在理解上没有障碍。口语化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语言。口语在某中意义上说就是人们生活中的谈话语体,它要求长话短说,尽量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倒装前置句,不用生僻词,采用被大众所普遍认同的讲话方式。例如近期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在人物语言方面,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口语化。剧中故事主人公梁满囤、豆花等人各有特点的山西方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种口语化的语言要求,使得剧中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二. 音乐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音乐都分为声乐和器乐、有声源和无声源音乐两种。需要解释的是有声源音乐也叫“画内音乐”,如演员歌唱乐队演奏等。无声源音乐指画面上不存在发声源的音乐。音乐不是音响,它是一种的独立的艺术品种,有着自身的节奏和旋律。在电视剧中音乐的地位并没有其在电影中那么突出。特别是背景音乐,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以器乐为主,电影导演对背景音乐的创作相当重视,要在短短100分钟内通过背景音乐来表现思想表达主题并要有合适的画面作为抒情主体,这对背景音乐来说任务重大,但因为时间长度的限制,电影给它的机会似乎不是很多,因此电影导演会大幅度提高背景音乐的含金量,往往要单独谱曲,依据剧情需要量身定做。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背景音乐。当船身倾斜到提琴手们不能够保持身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人们纷纷向船尾转移的时候,电影中的琴手哈特利向其他琴手示意演奏可以结束了相互握手告别。然而在其他乐手准备离开的时候,他仍然站在原处。他可能在想,我能去哪呢,哪里能给我重生呢,还是等待与主相会吧。于是他有拿起手中的提琴,从容的奏出能让所有在那里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们见主面之心的《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听到哈特利的演奏后其他提琴手重新加入到演奏当中。片中琴手们演奏《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的画面同其他场景交替出现,在穿插其他场景的时候音乐一直在继续从未停止。老船长默默的走进已经涌入海水的驾驶室;一对老夫妇,他们没有选择逃生而是安静的躺在床上,床下的海水在涌动,他们发出微弱的声音也许在祈祷吧;年轻的母亲依偎在两个孩子床前给他们讲着动人的传说。在这些画面出现的时候,音乐《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始终与画面相伴,它寓示着不同的人们在这个生还无望时候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面见我主,以告慰灵魂。虽然提琴手演奏《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是剧情的一部分,属于有声源音乐也就是画内音乐。但是整段音乐伴随贯穿了多个场景,在音乐之中渗入了主观情感,再一次增强了画面感染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这首乐曲是这部电影中最具感染力最有内涵的背景音乐。尽管很多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都是无声源音乐。可以说它实现了剧情表现同音乐抒情的完美结合。[Page]
而在电视剧中,揭示剧作思想表达主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物语言/话语完成的。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是如何能更好的与“语言/话语”相配合,以推动情节发展。在表达大众生活的电视剧中,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期,往往是剧中主人公之间在语言冲突或内心情感冲突达到顶点之时,他们或者快乐或者悲伤。在这时,通常会配上一段背景音乐与话语抒情叙事相配合。这一点上韩剧显的非常突出,在男女主人为了他们的爱情誓言感到幸福或者悲伤而留泪倾诉的时候,总会配上一首煽情的通俗音乐。
三. 音响
音响也称音响效果,自然音响等,也就是声音效果。若按内容分,可分为动作音响,自然界音响,机械音响等;若按形成方式分,可分为现场音响,模拟音响,特制音响等;按性质分可分为主体音响,过渡音响,环境音响等。
在音响运用上,电影将其发挥到了极至。这里着重讨论电影中音响的应用。对于电影来说,基本原则就是强化和放大电影中的声音效果。它可以直接参与画面造型,一般来讲在电影院中最前排的座位距离屏幕至少也要五米远,为了增强音场内的电影声效影院上部空间非常大。这样,电影中宏大的空间展现连同极具现场感的放大声效以及影院内观众切实能够感受到的大空间,在观众观看电影过程中形成了内心感受的三重统一,这也是电影独特的魅力所在。例如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下:决战天下》,片中火烧赤壁的情节场面宏大,音响效果极具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片中黄盖率领的十艘装满硝石火药和鱼油的快船逼近曹操水军,两方士兵在火光中厮杀,油桶爆炸时发出的巨响,片中做了放大处理的各种特殊音响效果与气势雄浑的画面相互照应,因此说音响在电影中可以直接参与画面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