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13时55分,随着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的正式开赛,黑龙江电视台首次高清5.1环绕声电视现场直播节目在大冬会主播频道和高清频道正式播出,这也是国内电视机构首次在世界综合性体育赛事中独立制作、播出的高清5.1全程电视现场直播。从这一刻起,黑龙江电视台率先进入了电视高清环绕声的制播时代。也是从这一刻起,更多黑龙江电视台的观众将有机会享受到高清环绕声节目所带来的视听盛宴。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已经作了长期的准备:2007年4月,我们第一次走进杜比(中国)实验室,亲身感受了高水平5.1环绕声节目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杜比的编码记录和传输技术;200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我台第一部高清电视转播车系统集成完毕驶回哈尔滨,从这一天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制作高清5.1节目的技术平台;2008年8月,我们参加了BOB组织的北京奥运会广播电视国际公共信号制作技术团队,第一次进行了现场制作高清5.1节目的实践;2009年2月19日下午6点26分,随着全天制作、传送任务的顺利结束,我台第一部高清5.1环绕声现场直播节目诞生了,首次高清5.1全程传送圆满完成。
对于这次高清5.1全程制、播项目,我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一部高清5.1节目,我们将项目成功的最终标志确定为:将前方现场制作的高清5.1节目信号顺利地传送至终端用户予以重现。其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5.1环绕声的现场制作:信号采集、声像定位、多声道编码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像做电影一样进行后期的加工和修改;第二是全程传送:就是要做到把现场制作的高清5.1节目信号从前方制作点通过传输光缆经IBC、二次包装演播室、主控播出直至终端用户的一次完完整整的广播级播出。这对于前方现场制作水平和整个传送网络的传输能力来说都是一次高水平的全面检验。
细节决定成败
这次的高清5.1全程制、播项目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具体实施起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可供参考,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只有在摸索中去寻求答案。重视细节一直是我们贯穿始终的工作准则。为了完成好这一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5.1工作团队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制作了包括前期设计图纸、工作流程、设备分类明细、应急预案、信号表、工作时间表、人员通讯录等各类文案172页;全台抽调各类适用话筒54支、各类转接件、接收器、集音器等附属配件300余件;现场布设光缆、音频缆和各类音频线材5000多米;为了赛时能快速排查线路,我们为整个现场的465个信号节点贴注了标签;为了防范风雪的侵蚀,损坏设备或干扰信号质量,我们把放置在室外、临时增加的8个缆盘和信号接口箱包裹了塑料薄膜;为了缩短进场施工时间,我们在设备打包、运输之前就给几百件设备、附属件以及每个包装箱都设置了编号,以便在进场之后的第一时间查找和组装设备。

这次高清5.1全程制、播项目的设备、器材投入量大,品种繁多、位置分散,相当一部分设备和器材分布于观众区或摄影区,目标小、人员流动量大,极易造成设备和器材的损坏或丢失。现场只有5名从IBC运营管理处临时抽调来的志愿者负责看护设备,几千人的体育馆根本就照顾不过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找到负责安保的道里公安分局和武警支队的领导请求支援。当他们了解情况后,给予了我们相当大的支持,派出十多名公安干警和武警,在重要的信号节点处围起警戒带,负责各个区域的派出所分片包干,和我们的志愿者一起死看死守。整个转播工作结束以后,23日午夜时分,当价值上百万的设备器材被对照清单清点入库之后,我们才长舒了一口气。带出的几百件设备、器材、配件无一丢失、无一损坏。
重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是我们的追求
国家高清电视发展纲要中提到:高清电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清的视频,二是环绕声的音频。制作环绕声音频的目的就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我们现场制作的基本思路是模拟一个处在现场较好观看位置的人,把他的现场视听感受在电视终端予以重现。具体的制作手法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制作一个基础的环境声场,二是根据声画同步的原则展示细部的声音元素。制作基础的环境声场是整个环绕声节目制作的基础,十分重要,必须前后一致,贯穿始终,决不能发生跳跃。举个例子:一个人开着电视机打瞌睡,如果这时有人过来帮他把电视机关掉,这个人就会立刻醒来。为什么?就因为这个人所处的基础环境声场发生了变化,人耳对此非常的敏感,会立即把感知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神经中枢。所以如果环绕声节目的基础环境声场不能保持一致,就会给听众造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困惑,感觉这个节目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制作似的。而要保持声画同步来展示细部的声音元素,首先一点就是视频切换导播和主录音师在制作前要对各个环节的画面构成和具体的录音手法进行深入的沟通,逐一敲定。这实际上也是录音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接下来的现场拾音过程中,根据赛事的特点和各类拾音器的声学特性,分别使用定点拾音、定向拾音、自动跟随和手动跟随等拾音手段。在信号的调制合成阶段,除了对常规的音频参数调制以外,根据环绕声制作的具体要求,对所采集来的信号和信号组分层、分类进行声场定位。
[Page] 短道速滑项目尤其是接力比赛,速度快、参与人员多,而且处于环形赛道,声场变化十分频繁、极难定位。按照最初的设计,我们打算在冰面下预埋话筒,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也失去了一次把理论知识变成工作实践的机会。为了保证制作效果,我们一名工作人员和5名志愿者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哈理工大学滑冰馆内距地面28米高的天棚马道上铺设了680米话筒线,在各个弯道的出入切点上方10米处吊装高空定位话筒。在话筒的选型上,我们挑选了现有话筒中体积最小的指向性话筒。为了不引起国际大体联竞赛部门的反感、不影响运动员比赛,我们还将话筒和接头的反光面都贴上了亚光的无痕胶布。下来一看,如果不知道具体位置、不仔细找上几遍,还真发现不了,也算是玩了一会“隐形”技术。
按照大冬会电视转播的信号传送标准:1个视频嵌入2个数字音频。其中一个数字音频是国际标准公共信号(考虑到国际大体联和国内外各家媒体的需求,这组信号的传送必须是标准且不可更改的);另一个数字音频是加入了评论声的播出信号,我们的5.1直播就是使用了这路数字音频。我们知道,每个数字音频通常只包含2个声道,而5.1节目至少需要6个声道,只有通过多通道编码技术才能予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使用杜比的编码器将10个声道的音频信号制作成1个数字音频,分别是:6路环绕声(L、R、C、LEF、LS、RS),2路带评论声的播出信号(可以直接在标清播出线播出),1路独立的评论声和1路国际声。为什么要传送这么多路的信号呢?就是为下游各个环节(IBC、各直播演播室、标清和高清播出线)信号的自由调度和自由组合提供方便。由于12楼的高清演播室对直播节目有进行二次包装的需求,我们为该演播室临时安装了杜比编解码设备,并要求杜比的技术支持人员严守这个工作点,保证5.1节目安全顺利的传送。同时也为IBC和其他可能直播的标清演播室备份了杜比编解码设备。
紧张的日子很快过去,当我们在赛后整理比赛录像,观摩研讨的时候,大家被真实地包容在现场的环绕声当中,在那一刻,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与空间,重新回到了激情迸发的赛场,在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加油声中,一起见证了中国短道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
有人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幸福的,也有人说我幸福是因为梦想因我而实现。当这次高清5.1全程制、播项目顺利完成、完美谢幕的时候,所有为之奋斗过的人们都会因为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黑龙江电视台在新技术领域里的跨越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