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是完成视频影像作品的第一保证
《北京记忆》是北京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所做的一部大型纪录片,全片讲述的着眼点放在30年来北京社会和市民生活物质变迁的历史,以平实的视角和温婉的讲述最大限度唤起观众对过往的回忆重温与情感共鸣。题材是公共的,并且政治意义很强,但我们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创意思路,跳出了从高处讲起、按领域梳理的窠臼,而是去关注那些都曾经历,但今已淡忘的海量物质化的、民生化的生活细节,因而在年底时大量纪念改革开放的同质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一种创意的成功。
本片是北京电视台2008年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900多万,制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共拍摄磁带800多盘,高清母板完成后,进行了标清播出。在前期拍摄的高峰期使用8台HDW-750P摄像机、6个组同时拍摄;为了追求最为平顺的无跳点的剪辑质感,本片所有采访均使用双机拍摄;针对节目创意需求,外拍部分使用了除维亚、飞猫以外的几乎所有辅助设备……所有这些,无不是意欲在节目质量上,尤其是画面质量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要做一套高质量的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的、几年之内不会过时的好片子是我们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们不论在选题、视角、材料选取、表现形式,以至包装宣传等等,无不是高起点、严要求,慎之又慎,唯恐不到位的策划或制作影响到最终的品质。鉴于此,对于拍摄器材、影像存留介质的选择很自然地就想到高清设备。
由于当时台里还没有购进高清前后期设备,对于高清,我们只知道它是新技术,是数字化的,是趋势和方向,其它则不甚了了。
实际上我们是先组建摄制组再定装备。经过了解,我们在市场上作了深入比较,感觉索尼的市场涵盖的要大得多,相对的技术支持方面肯定会更丰富一些。最后我们决定使用索尼的HDCAM。现在看来,最终选用高清是正确的,这使得我们饶有趣味的内容被一个很好的影像系统来承载并清晰亮丽的外化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画质出众的影像。
选择HDCAM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兼容性,主要是和我台现行高清磁带录制格式相兼容。我们北京电视台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装备高清摄像机、录像机,到今年新电视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已经完成了以索尼HDCAM磁带记录格式为主体的高清采编系统,因此HDCAM是我们很自然地选择。
北京电视台对索尼高清杯极为重视、认真选择送选内容
对于高清质量把控,在选“送奖”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从15集选出来这个参赛作品,从内容上、质量上把关,挑选即要符合主创人员的思想,又要符合咱们高清杯技术评奖要求的作品。“滇西家书”是BTV参加首届索尼高清杯的作品,得了二等奖。此后我们一直参与和关注,把每一次参赛活动都看成是一次与业界同仁学习和交流的的机会,在此也非常感谢索尼公司一贯的支持和努力,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特色镜头的拍摄,从前期到后期都要综合协调,拍前期的时候得想到后期处理
一部好的片子肯定有室内、室外各种不同的景别范围,包括夜景、白天等等,这样能够考量HDCAM摄像机的纳光能力。《北京记忆》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是有变化的、延续的、高度压缩的一个过程。
我们选了反映住房变迁的这集,因为这一集是比较综合地运用电视设备对场景捕捉的特点的,比如说在片子的拍摄中有日景、有夜景;有内景也有外景,而室内景有自然光的,也有灯光。这些都体现了主创人员对器材和摄影技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我们也运用了大量的特技拍摄。比如四合院的那个镜头创作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定了150字的解说词,其中视觉元素最好的是一个四合院。我觉得这种创意,要是用传统拍摄技法的话,基本上得两年的拍摄周期。一年的时间中,除去策划、除去案头都不够,必须要两年以上的制片周期才能完成。如果我们采用逐格拍摄,拍了一天光影的变化,从亮天到黑夜的这些变化就可以达到一个设想的效果。但其中下雪的镜头,在一天里完不成的那些变化,是由后期的3D特效做成的。如果觉得哪个画面还不错的话,我觉得有一个经验可以借鉴,就是我们把一个很好的器材调到最佳状态,记录它最原始的基础数据、基础信息,然后用与之配套比较好的高清的3D特效合成系统。这样在实现创意,节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上都是有益的。
我们在设计这种“停机再拍镜头”的时候,只有主创人员真正体会到这个技术特点,才能发挥并在一线操作的时候将元素有效的组合拼接,最后成一种新效果。厂家能够提供一个用于采集画面的摄像机,尽可能保证画面里的宽容度,各方面的技术因素,但是真正要拍摄出好的作品还是需要这些拍摄人员、摄影师、主创人员来实现。
对高清拍摄与标清拍摄的探讨
本身高清的拍摄,跟原来的标清有多大的区别,制作成本的有多大的变化等等,这类问题其实不能孤立的看。由于高清的画面质量提高了,解析力提高了,而且受众最后观看的屏幕的尺寸和质量也提高了,从前到后的这种变化造成我们的手法或者说要求比标清高了,也就是说,高清和标清的要求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讲到的摄影技法的要求高、以及拍摄成本高,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基于不同标准和要求上的提高,打个比方,要是统一要求的话,实际上区别并不大。机器的重量,基本操作,包括后期制作的一些方法,区别不是很大;我们原来在标清时候在画面中遇到的“爬行”,包括高频闪烁问题在高清时还是能遇到。
高清和标清在拍摄时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讲讲体会。为满足高清的解析度要求,很多东西就得做得更精美一些,拍摄方法比标清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高清的特点,也是因为屏幕大了,解析率提高了,颜色的变化、跳动,或者说同一景别、同一类别的颜色如果跳跃较大可能会让人不舒服。那么,得到一个好的画面的条件是:一、技法让人想不到,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二、高清表现的更自然,让人觉得是美、是好的、是和谐的。如果一会儿亮、一会儿暗,就不符合自然了,在高清上看就不舒服了,标清里没有那么高的分辨率,对于视觉的刺激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回我们采用的电视制作流程跟原来传统意义不完全一样的地方,实际上是类似于精加。在前期拍摄,包括策划、剧本,包括场景的设计跟实现,要有很多的案头工作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在我们的制作域里,先要做电视画面剪辑和一些普通特技的合成,然后再进入后面比较复杂的,比如说一些3D的制作,然后进行声音的合成跟图像质量的调整,最后再进行合成。这15集应该都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的,这就比原来的简单剪接的做法复杂一些,流程会多一些。
[Page]
《北京记忆》深受好评得益于几点:一、是BTV有一群有追求的主创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是BTV有奥运会的推动。我们陆续拍摄的几部较大的专题片,包括《北京记忆》,《北京》,以及计划制作的《北京记忆2》等一些大型的节目。三、北京台新大楼的建设是实现的平台。新大楼的播出核心已经全部完成,从制作域到播出域的整套高清系统,为我们主创人员能够做出高清节目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保障。另外,从参加“高清杯”那天开始我们就注重对主创人员、技术人员在高清层面上的培训。
整体协调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技术部门要与节目部门紧密配合
最终技术平台是为节目服务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更多地了解高清设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可以为创作提供更丰富的拍摄和表现手段。台里借助索尼高清杯这个平台,对编播人员进行培训,除了提高了台内综合技术水平,也是对编播人员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这就是BTV企业核心向心力的表现。
对高清杯的期待,对HDCAM的认可
北京电视台参加历届索尼高清杯和高清论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了解业界发展的状态。高清杯整体水平提高非常大,尤其是后面的几届,进步变化非常明显。最初参赛的作品都是以风光片或者容易表现唯美的一些事、物作为切入点和选题。而我们发现第三届以后,作品的内容丰富性、手段技法的成熟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点来看,我们还真有一个感觉,伴随着高清杯,中国高清电视的拍摄水平已经开始进入一个跨时代的过程了。
节目内容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而只有HDCAM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因为它是一个成熟技术下的产品,可以让我们从设备选型上解放出来而专心考虑如何精细加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