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中国高清发展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与开拓,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和行业客户已经具备了高清影视节目制作能力,高清频道纷纷开播,百年奥运首次实现全高清制播,广电总局为加快我国高清电视发展提出了“积极推动高标清同播”的战略发展方针。相应总局的号召,各级电视台都在考虑在进行高清系统建设的同时,也考虑如何兼顾标清与高清采编制播的要求——既要给电视观众呈现高质量的节目,又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投入。因此在处理高标清混合制播时会碰到许多的新问题,本期杂志我们刊登一些有益思考和技术探讨,供大家参考。
编者按: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下一步将推进现有节目的高、标清同播。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说:鼓励有条件的电视台将现有频道的节目以标清和高清两种方式同时播出,加快制定传输高清电视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制定高清接口标准、音频标准、版权保护等标准??这一系列思路的提出,带来的结果是:电视台节目从此将由标清到高清同播,进而再到全面高清制播的巨大改革。
不久前,奥运会已经实现了向全世界高清直播或转播的壮举。中央电视台也开辟了一个地面数字频道,向北京市播出免费的高清节目。此外,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电视台也都开始用高清转播奥运会比赛实况。北京电视台几乎与中央电视台同时,开辟了一个地面数字免费高清频道。近期,黑龙江电视台承办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也如奥运会进行了高清电视实况转播。在北京、上海、天津和中央电视台等台的热情支持下,哈尔滨云集了大量高清电视转播车,圆满地完成了用高清电视向世界转播大冬会的任务。
在“有条件的”鼓励下,地方电视台,如,郑州台。已经开始筹划全台高清化了。从新闻节目开始,集采、编、播、传输直至存储,通通使用高清设备。编辑部则一竿子插到底,全面负责高清(含标清)节目的编排任务,无需再像国内部分台单独成立高清节目组了(目前,有的台是附属在总编室,但因总编室只管日常标清节目的编排,致使在节目录制时即使用了高清磁带,也会因没有栏目设置,使得编辑、播出或存放、收藏等环节无人问津)。显然,像郑州电视台这样及时、彻底化,已然比“高清与标清同播”的概念有所超越了,似乎成为了“标清与高清同播”。实际上也是:在高清播出的同时,通过下变换器将信号送给标清发射机即可实现。
预计,像郑州电视台这样的作法可能不多(但,是方向)或许省级台目前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它需要太多的客观条件,诸如编辑部、技术部必须在台长、总工程师或技术副台长的领导下,上下一盘棋,用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决心,克服种种琐碎困难,迎接一系列挑战,目标一致地完成高、标清制播任务。
国外情况和我们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例:他们基本上是两个系统并行,即高清摄像机与原有的标清摄像机同在一个演播室里录制或直播同一台节目。两个系统的机房虽在一起,但各自的监视器、切换台等设备系统互不干涉,人马体系也是两套。
一.播出
目前,我们所理解的“同播”,似乎首当其冲的部门应该是播出。不管节目的前期拍摄或是后期制作如何,只要在播出机房能够看到16:9画面的监视器、送给主控或传送机房直至发射台的信号中有HDSDI接口及其基带或压缩后的MPEG-2传送流……均可谓之“高、标清同播”了。暂且不谈编辑部门,从设备角度出发,在播出机房首先要有高清的切换台或切换开关、录像机或服务器。为了快捷、方便还可配备一台高清字幕机或带字幕功能的非编。这样,一旦有了高清信号源,“同播”马上就可以实现。当然,在这种模式下还要配备一台关键设备就是“上下变换器”。若高清发射机归自己部门考虑,也可以把它放到发射台去。这样向发射台只传送一路高清信号,通过下变换即可得到标清信号。由两台发射机分别送出高清和标清的电视节目,从而达到高标清同播的目的。极少数的情况下,是用标清信号上变换,当做高清节目播出(多数为重要新闻,无高清源可用时)。
二.采编
播出解决了,高清信号源怎么办?
已经实践的办法是利用高清转播车和高清演播室制作体育及其相关的节目。奥运期间,分布在各个场馆的高清转播车多达几十辆(由BOB组织向各地电视台租赁。含欧洲等国家、地区和私营广播公司的转播车)。奥运后,国内具有高清转播能力的电视台又纷纷投向逐个大型运动会和国际性活动。如黑龙江电视台为主承办的大冬会、山东台为主的全运会和广东台为主的亚运会等。而以上海文广集团为准备转播世界博览会和国际首脑高峰会等也是竭尽全力充实自己的高清设备,以突显我国的转播实力。
今后,运用高清转播车做各种节目并用于标清同播的方法还会有很多创新。从上海的作法来看,利用高清转播车车库与演播室紧邻的设计可以看出,其结构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平时演播室及其控制室用于标清节目的制作或播出,当需要录制或播出高清节目时,只需从车里将摄像机拉出来,导演坐进车里去。一切镜头切换、节目制作均可如意完成。而市内活动需要转播车时,又可将车开到现场,进行实况转播或录制高清节目,两不误。
回顾早期刚有黑白电视台的年代,建台初期都是由电视转播车当作电视中心使用的。现今,又将这个办法用在了由标清向高清的过渡,并非巧合。
从技术层面说,采编的核心是摄录一体机。如今,高清磁带、光盘、记录卡乃至硬盘介质等的多元化,更使新闻、专题等节目的采集格外得心应手。图像质量之高、摄制之便利致使电视剧、电影也利用起高档的高清晰度摄录机来。
所以说,采集已然没有后顾之忧,而编辑问题便突显出来。录像机盛行时代,方式单一。只能用具有编辑功能的录像机,一对一地进行线性编辑。而如今,非线性编辑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占领了后期编辑全部,高清编辑系统还呈现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存储池、高速服务器、媒体资产管理新体系等促成了全新的采编概念和运行实践—记者在前方与后方编辑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如,中央电视台曾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将前方的新闻素材打包送回北京,国内在新闻联播时就可以让本部的新闻编辑们“自取”素材中的任意内容,编辑合成符合我国观众需求的体育新闻来。前方记者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包括人文、时政、会场花絮等案例,编辑出完整的、有特色的新闻条目来送回本部。[Page]
新闻或中、小电视台还可以利用品种繁多的小型高清摄录一体机进行采集,图像质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可用(因常被划归为非广播级设备)。其实,数字图像本身已无传输、加工损失。其次,所谓的“广播级”本来也无确切的定义,加上小型高清摄录机的图像质量并没有问题:凡是符合1920×1080指标的,就应属于高清图像,完全能够在高清系统里应用(还不是720p那种)。所以谈不上“广播级”与否。所以,结论是:可用,且并不逊色。
再从新建或设计院角度考虑,有了“要考虑高、标清同播”的号召,一定无需再使用标清系统了。有的非广播电视部门建设媒资系统时(如博物馆、企业培训等),也会采用高清体系。因为考虑到媒资的交流,还用标清记录没几年就会落后。
由此,便可纵观今后,高清晰度电视的未来在同播政策的鼓励下,从采集、编辑、播出直到传输,一定可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