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卫星高清电视蓬勃发展
随着高清电视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蓬勃发展,2008年亚太地区也出现了发展高清电视的热潮,有更多的广播机构透过卫星在市场上推出了高清电视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2月10日,日本、韩国、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美的广播机构及电视运营商,租用亚太地区上空13颗通信卫星C/Ku波段转发器,共为电视家庭及其他用户推出80个高清电视频道的服务。与2005年亚太地区只有日本、韩国等国家为多个直播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传输十多个高清频道的情况相比,今天亚太地区高清电视市场已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
分析家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大屏幕平板高清电视机正批量进入各地电视家庭,观众接收高画质高音质的HDTV节目的需求随之大量涌现。在前几年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少亚太国家电视机构不惜重金购置高清设备,制作本国高清电视节目,使电视频道高清化,或引进欧美高清电视频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发展高清电视的热潮。而卫星作为传输高清电视有既快捷又经济的技术手段,为迎应市场的迫切需求,亚太地区卫星高清电视频道的快速增多也就不奇怪了。
业界专家称,卫星高清电视频道的大量增多,表明高清电视正成为亚太地区不少国家广播电视产业及市场发展的新热点之一。综观亚太地区卫星高清电视近期的发展,可以发现有几个特点。
其一,传输技术较先进。除日本外,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启播卫星高清电视比欧美一些先进国家要晚,这在客观上带来了传输技术的进步。除了日本几年前启播的19个频道采用本国ISDB标准和Multi 2技术,以及澳大利亚、中国、韩国等国15个频道采用DVB/MPEG-2技术标准之外,其余46个高清频道均采用世界上最新的DVB-S2传输标准及MPEG-4数字压缩技术,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卫星频带资源。
其二,使用Ku波段传输多。目前亚太地区80个高清电视频道中,12个频道由Measat 3(91.5oE)、Asiasat 2(100.5oE)、Chinasat 6B(115.5oE)及Intelsat 8(166oE)4颗卫星C波段转发器传输,其余68个频道由NSS 11(108.2oE)、BSAT2A(110oE)\JCSAT 110(110oE)、Koreasat 3(116oE)、JCSAT 4A(124oE)、Vinasat1(132oE)、Apstar 5(138oE)、Optus C1(156oE)和Optus D1(160oE)9颗卫星Ku波段转发器转输。这主要是基于多数高清频道是传输给DTH用户,而由卫星C波段转发器传输的高清频道则是服务于有线电视系统等用户。
其三,本国制作的高清频道较多。除了引进或由欧美电视机构运营的一些高清电视频道,比如NGC HD Asia、Fashion TV、Luxe TV HD、FoxJapan、ESPN Asia、BBC HD Australia等频道,其余多数高清频道由亚太国家电视机构所制作。这类频道包括日本NHK BS Hi、BS Fuji、Wowow,中国CCTV HD、CHC HD(电影频道)、TVB HD Jade,韩国Sky HD、MBC,越南VTX HD1,新西兰TV3等,显示了亚太国家高清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日本是亚太地区发展高清电视最早的国家,也是目前高清频道最多、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据称,日本BS广播平台拥有1800万左右的用户,CS广播平台的订户已超过420万户。日本现透过BSAT2A、JCSAT 110及FCSAT 4A 3颗广播也不是及通信卫星,为用户传输34个数字高清电视频道。令业界关注的,由刚组建的SKY Perfect JSAT公司于2008年10月透过JCSAT 4A卫星推出的SKY PERFEC TV HD服务。没有采用日本ISDB传输标准及Multi 2压缩技术,而采用了世界上最新的DVB-S2传输标准及可传输更多高清节目的H.264/MPEG-4 AVC数字压缩技术。按照该公司的计划,这项新的高清电视服务至2009年10月将扩展到70多个高清频道,到2012年将扩展到100个高清电视频道。
澳大利亚近年来高清电视的发展同样引人关注,目前透过Optus C1/D1两颗卫星已播出16个高清频道。令业界颇感意外的是,越南在2008年12月底透过本国首颗通信卫星Vinasat 1推出9个频道的高清电视服务,其中包括3个自制频道VTX HD1/HD2/HD3,还引进CCTV HD、ESPN Asia等多个国际频道。新西兰在2009年1月底也透过Optus D1卫星推出5个频道的高清电视服务。
与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相比,中国卫星高清电视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目前,除了香港艺华直播卫星电视系统透过Apstar 5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为用户传输CCTV HD及TVB HD Jade两个高清频道外,Chinasat 6B卫星(C波段)也为国内多个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CCTV HD、CHC HD及New Vision HD3个高清频道,其中CCTV HD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启播。不过,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在加快发展高清电视,可以预期,不我久的将来有 更多的中国高清电视频道经由卫星传送。
市场分析家表示,就总体发展而言,目前亚太地区高清电视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无论是高清频道的数量,还是市场的规模均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然而,基于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未来该区域高清电视的快速发展应可期待。
全球多颗通信卫星失效及应对
2009年2月9日监控室11时,中国广播电视专用卫星中星6B(Chinasat 6b,115.5oE)突然发生故障,致使该卫星所传输的CCTV、CETV及23个省级台卫视和多个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平台共150套电视节目全部中断约47分钟之久。此后,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中断的节目也陆续全部恢复播出。卫星运营商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查找卫星故障原因,并将采取措施确保卫星传输安全。虽然卫星故障具体原因尚未公布,但有专家分析,节目中断播出可能是卫星上计算机软件临时出问题所致。
为了确保中星6B卫星上中央及各省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2月9日当天国家广电总局紧急决定,采用中星九号(Chinasat 9,92.2oE)直播卫星目前闲置的Ku波段转发器作为中星6B卫星的备份容量,同时将22个通过中星6B卫星传输的省级台卫星广播电视信号通过国家广电专网传送至北京,作为中星九号卫星上行的备用信号源,并要求全国各有线电视前端在3月1日前将接收中星九号卫星信号的设备安装到位。
Chinasat 6B卫星发射于2007年7月5日,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购自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TAS)的一颗高功率C波段通信卫星,采用SB4000型卫星平台,携带38个C波段转发器,发射重量4516公斤,在轨设计寿命15年。航天专家指出,卫星在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太空环境长期工作,加上卫星发射时可能还带着未被制造商发现的故障或缺陷升空以及其他的原因,在轨通信卫星突然失效的事故在所难免。其实,在中星6B卫星突然短时失效之前,2009年1月间,就有两颗欧洲卫星突然失效。其中一颗是升空仅5周、尚未投入服务的新卫星Eutelsat W2M,另一颗是已进入寿命末期的老卫星Astra 5A。而在2008年,全球也有哈星一号(Kazsat 1)、尼星一号(Nigcomsat 1)及Eutelsat W5三颗通信卫星失效或部分失效。[Page]
通信卫星失效造成了广播电视及通信服务突然中断的重大影响,给卫星运营商及用户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为减少卫星失效对用户的影响,确保广播电视及通信业务传输的安全以及对用户的持续服务,日本卫星运营商SKY Perfect JSAT公司的卫星舰队中有JCSAT R卫星等备用资源,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的JCSAT 12卫星也将作为备份量使用;欧洲卫星运营商Eutelsat公司在订购新卫星及在轨卫星资源的使用中都有应急备份方面的考量。国外卫星公司应对卫星失效的应急预案及举措,值得国内同行的借鉴和参考。
▲ Eutelsat W2M卫星失效
2009年1月28日,Eutelsat公司就W2M卫星失效发表了简短的声明。声明说,2008年12月20日由欧洲Ariane 5ECA火箭成功发射的Eutelsat W2M卫星,由于1月22~23日夜间从在轨测试的轨位向未来接替Eutelsat W2卫星运行的16oE轨位转移期间,星上供电子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异常,致使该卫星的性能无法达到卫星制造商EADS Astrium公司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下属商业分支机构Antrix公司的要求。目前,该卫星在ISRO控制下,并由ISRO及EADS Astrium公司进行全面的技术调查。
为了确保承租16oE轨位卫星容量的客户获得持续的服务,根据现在的情况,Eutelsat公司决定:W2M卫星将不进入公司卫星舰队,并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其一,Eutelsat W2卫星继续在16oE轨位上服役,不受此事件的影响。其二,鉴于2008年2月订购Eutelsat W3B卫星时带有高度的灵活性,以确保16oE、10oE及36oE轨位中任何一个轨位Ku波段服务的持续性,现决定W3B卫星未来升空后部署在16oE轨位上服役。其三,预计2010年中期发射的W3B卫星携带的供运营的转发器将从27个增加至56个。其四,公司将挑选利用在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以满足那些原先期待从W2M卫星上获得比W2卫星更多容理的用户的需求,预期现在16oE轨位上运行的卫星转发器数量将从27个增加到30个。
Eutelsat公司表示,W2M卫星升空后失效对公司的影响重大,不过,多年来公司在卫星订购中实行一种基于可靠地扩展在轨卫星资源的策略,可降低卫星发射失败带来的风险。另外,公司目前的投资计划结合了运营卫星较早的更新,可以使卫星舰队中容易地获得可用的后备资源,以扩展大型卫星的服务。
据悉,ISRO及EADS的航天专家正在调查、分析和寻找W2M卫星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并试图使该卫星复原。但资深卫星专家指出,W2M卫星复原的可能性很小。W2M卫星由EADS Astium公司与印度ISRO共同设计及建造,采用印度ISRO I-3K型卫星平台,携带由Astium公司提供的30个Ku波段转发器,发射重量3463公斤,在轨设计寿命15年,卫星总功率7Kw,原计划升空后接替W2卫星,在16oE轨位上服役,为欧洲,中东,北非及印度洋岛屿的用户提供电视广播、数据网及互联网等服务。
▲ Astra 5A卫星失效
2009年1月16日,欧洲卫星运营商SES Astra公司宣布,当天Astra 5A卫星(31.5oE)经历了一次技术异常,导致卫星姿态受扰而失灵,无法继续提供商业服务,因而决定结束该卫星的使命。对此突发故障,Astra公司立即告知受影响的卫星客户,并将部分广播电视及通信业务转移到在23.5oE轨位上服役的其他Astra卫星上。被转移的卫星业务中,包括通过德国KDL公司提供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业务。据称,一个由负责该卫星技术运营的瑞典空间公司、卫星制造商法国TAS公司以及ESE Astra公司组成的调查委员会,正在对Astra 5A卫星失效的原因展开调查。
Astra 5A卫星发射于1997年11月12日,采用TAS公司设计的SB3000型卫星平台,携带32个Ku波段转发器,在轨设计寿命不少于12年。该卫星原先命名为Sirius 2卫星,在5oE轨位上服役,2008年被SES Astra公司部署在31.5oE轨位上运行。
▲ 哈星一号失效
2008年12月初,哈萨克斯坦国家航天局宣布,该国首颗通信卫星Kazsat 1卫星已彻底与地面失去联系,说明该卫星已失效。Kazsat 1卫星由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与生产中心建造,发射于2006年6月17日。该卫星携带12个Ku波段转发器,在轨设计寿命12.5年,升空后在103oE轨位上服役,为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中部的部分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及通信服务。但至2008年6月8日,由于星上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Kazsat 1卫星偏离了同步轨道,从而中断了通信及广播服务。目前,该卫星的替用星Kazsat 2正在建造之中,预计在2009年秋天发射升空。
▲ 尼星一号失效
2008年11月中旬,尼星项目承包商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宣布,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Nigcomsat 1)在11月11日4时33分因太阳能帆板发生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此前,尼星一号卫星在42oE轨位上运行了约18个月。尼星一号采用中国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发射重量约5100公斤,在轨设计寿命15年,携带28个Ka/Ku/C/L波段转发器,发射于2007年5月14日。该卫星主要为尼日利亚及非洲国家提供通信、广播、导航及宽带多媒体等服务。尼星一号的接替星已投入研制。
▲ Eutelsat W5卫星部分失效
2008年9月初,Eutelsat公司宣布,Eutelsat W5卫星(70.5oE)的供电系统于6月16日出现了异常,故障原因是太阳能帆板的一翼受损,致使产生的电功率减小。为确保W5卫星继续正常运行,该公司宣布已关闭4个主要的转发器的工作,并预估卫星剩余寿命将缩短3年,即寿命终止将提前到2014年第4季。W5卫星发射于2002年11月22日,采用法国TAS公司的SB3000型卫星平台,携带了24个Ku波段转发器,在轨设计寿命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