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的摄像是把具有三度空间的景物再现到平面上。在摄像构图中,主体的安排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合理布局,构思立意要明确,力求完美表达主题思想。画面中主体安排在哪个位置,代表着摄像人员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眼力”。在取景框有限的空间中,要合理安排人、景、物,就必须掌握点、线、面的构图技巧,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布局,从而提高视频会议的轮巡效果。
一、全景构图
全景构图要有主次之分,就视频会议的全景构图而言,应包含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因素。画面的安排要根据造型艺术中的分割法则——黄金分割线来进行,见图1所示。
全景画面较为理想的安排是:背景(会议横额)——在画面的上方,应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下;前景、陪体(桌子、花)——在画面的下方,应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下;主体(与会人员)——在画面的中间,应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上。

对于前景、陪体,在画面中起到陪衬、渲染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装饰和美化画面。会场的桌子和花,既是画面的陪体,又是画面的前景,起到双重的作用。在历次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门视频会议中,发现有些画面的陪体掌握不好,面积过大,造成前景、陪体喧宾夺主。对于背景,会议横额起到深化主题思想、引导联想的作用。
二、近景构图
在视频会议的轮巡中,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拉”的拍摄方式来体现主要领导的形象,“推”的落幅和“拉”的起幅通常采用近景构图。
近景是指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是被摄人物更为主要的部分,着重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势和局部的细节特征,清晰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在表现人物的神情、窥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脸部轮廓、上身动作也列入考虑的范畴之内。


在近景构图中,人物视线方向的前方要留有空间(前视空间),并且应多于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要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前视空间是产生意境、帮助联想的条件,引发观众的视线和思绪顺着画面的意境流转,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另外,被摄主体周围留出适当的空白,有利于突出主体,使之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见图2、3所示。
在历次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门视频会议中,发现有些画面的人物构图太满或者人物头部上方留出的空间过多,在“推”的落幅和“拉”起幅的近景构图中,把相邻的人物一半留在画面中,一半留在画面外。笔者认为,人物构图中在头部上方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但不能过多,否则脸部就在画面正中,产生重心下垂的感觉。另外,要避免相邻人物不完整的构图。
三、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与被摄景物构成的实地空间的角度。对摄像艺术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机位和角度,是摄像人员内心状态的表露过程。
角度的变化影响到画面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表达不同的情绪气氛及人与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它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强调、突出、夸张、减弱事物的表现。
笔者认为,视频会议的全景画面选择俯摄(俯角度拍摄)方式较好,它能突出主体人物在画面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视觉中心。因为俯摄是把近景至远景的景物在画面中由下至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层次、纵深、数量、地理位置,有利于展示人物与环境的整体气氛,使各分会场了解本地会场中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地位感,人与物得到充分展开,纵向线条得到充分展现,给人深远、宽广的感觉。
在历次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门视频会议中,有些单位采取平摄(水平方向拍摄)方式,其画面效果合乎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但是,平摄把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人物和景物相对的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Page]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D31视频会议摄像机的机位是固定的,加之俯摄有贬低藐视的效果,因此不宜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进行拍摄,否则,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觉,削弱人物的气势,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为此,建议视角不宜大于40度。
综上所述,各单位视频会议的管理人员都应对画面的构图有所了解,在全国组织部门视频会议轮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才能提高画面构图的表现力,才能把视频会议做得更好、更活、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