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

2002-05-21 Julian Mitchell 依马狮网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
哈里波特的书在欧美是出版界的奇迹,不仅孩子爱看,他们的父母也乐此不疲,于是华纳公司野心勃勃地把它搬上银幕,打算制作一套长达7集的系列电影,而《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就是开篇第一部。
    小说的作者—J.K.罗琳是英国人,她的作品也有着纯正的不列颠风味。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影片的拍摄与制作也全都在英国完成。声音方面,除了配乐由大名鼎鼎的John Williams负责,其他所有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地由英国人包干了。Eddy Joseph被选为声音编辑总监,他手下有一个5人小组,分别负责动效、拟音、对白、补录等工作。此前他们曾经合作完成了电影《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s)的制作。电影的混录则由来自伦敦西郊Shepperton Studio的3人小组负责,他们分别是Ray Merrin, Graham Daniel以及Adam Daniel。混录的地点是富有传奇色彩的4号混录棚,一些经典巨片,比如《第三者》、《阿拉伯的劳伦斯》当初都是在这里混录的。
 
声音编辑
    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华纳公司计划在全球同步上映本片。为此他们不惜功本制作了15500个拷贝,并且雇佣了一支高规格的保安力量防止信息泄漏。结果这些音频制作者们在工作时门口都有警卫站岗,禁止任何人采访与打扰。由于整套影片长达7集,很多标志性的声音会贯穿整个系列,比如飞行扫帚和猫头鹰的声音,因此音频小组必须制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声音效果,以免听众生厌。
    对于飞行扫帚,Eddy把风声、鞭梢声、动物的吼叫声以及人工合成的噪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Eddy说,电影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声效其实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真实声音。哈里波特就读的Hogwarts魔法学院是一座没有电,没有暖气,没有任何现代设施的城堡,所以学院中所有的声音效果都要与这种情况相吻合。
    当为预混准备效果素材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堆积素材,而Eddy则喜欢简约的做法,“在学院的各个教室里,我只会使用一种风声,而不像有些人会同时使用3种不同的风声。我们可能在环绕声道多用一种不同的风声效果,也就仅此而已,不会更复杂了。”
 
配乐
    为哈里波特配乐的是John Williams,电影声迹中配乐占的比例很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电影制作时配乐总是很晚才完成,几乎和CGI部分一样,属于最后才完成的那部分。可能这和导演选定作曲家的时间有关。一般声音编辑与混音师都希望在进行样片混录前能尽早听到音乐,这样他们能对整部片子的音乐感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当配乐的长度非常长时,更可以把握整部片子的重点。所以当得知将由John Williams担任配乐工作后,样片声音编辑就找来一堆John Williams风格的配乐作品,大家都知道他的风格大致是什么样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Eddy也就照着这样做了下去。可当真正的配乐送来的时候,Eddy不得不作出调整“我们不得不作出改变,这些配乐太响了,我们只好删除原来混音中的部分内容。”
    对白部分有现场同期的录音,也有后期配音的部分。其中很要命的是拍摄过程中一个主要角色前后有两个演员扮演。在首映前甚至传出消息该角色的某些声音部分要进行后期配音,以达到声音统一。实际上混音师说服了导演对原先的录音进行处理,Ray和Graham把有问题的段落音调稍微调高了一些,减弱了一些低频。Ray Merrin说:“开始他们对不同的嗓音很担心,但经过我们处理,再加上环境效果,简直听不出两个声音有什么区别。”所以重新配音补录的部分一直都没有使用。另外当时传言演员们要进行罢工,所以所有的对白补录工作都必须在前期拍摄完不久后马上进行,以防不测。
 
在Shepperton混音
    Shepperton的4号混录棚配有全自动的Harrison MPC调音台,能同时接受136路输入,使用的录放音设备是Akai的DD8。在进行哈里波特的混录时,编辑们还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工作站,有DAR公司的Storm、AVID公司的Audiovision,还有一套Sonic Solutions系统专用于音乐编辑。Eddy另外还有一套脱机编辑系统,有完整的监听监视与录像机,当新拍的素材送来时,可以在这里根据画面整理声音素材,然后直接送到预混输入端。
    Ray Merrin和Graham Daniel一起合作过许多大片,也与许多大导演一同工作过。所以应付这样的影片也算驾轻就熟,唯一的问题是这部片子的制作周期比预期的要长。主要的问题是导演Chris Columbus总不在棚里,因为当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拍摄这部系列片的第二部了。而Eddy Joseph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混录的时候导演经常不在。尽管他会告诉你,这里音乐要强一些,那里要少些;这里声音整个要厚些或薄些。但这都是很含混的描述,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做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与导演的想象有差距。所以如果导演一直在现场的话,事情会容易得多。”
    对于CGI,混音师们也是吃足了苦头,像以往一样,最终版本总是最晚才到,而且在影片中的位置、长度、数量也总是一改再改,而CGI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开始画面里可能只有1只猫头鹰,而定稿时可能已经有了4只。
    在这之前,音频小组与导演一起花6天时间做了一版样片,这对整个影片创作的最终定型起了关键作用。Ray Merrin说:“花6天时间做样片的确是长了一些,但我们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我们把我们的想法做出来,Eddy也加入他的想法,如果导演不满意,我们马上现场修改。通过这样互动的交流,我们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默契,并且有了一个共同工作的基础。这6天时间的确是没有白费。”
    混录时Ray和Graham先从对白和拟音部分开始,他们对待对白的态度是开始尽量不加修饰。“我们开始时就直接用原始素材,如果好就一遍过,如果不好再加以修饰。有时我们不得不把前期录得太好的段落弄的差一些,来和那些不太好的段落匹配。这完全是一种折中。实际录前期的时候你就要注重音质,可现在人们总以为什么事都能在后期混录时解决。”
    在《哈里波特》中Ray和Graham还尝试了一些新的工作流程,他们把许多工作交给脱机编辑来完成。Ray介绍说:“影片中有一段叫做Quidditch的球类比赛,有点像是棒球,但所有的人都骑着扫帚在天上飞。他们把球抛来掷去,然后有人要接球,有人要击球,还有人要把球打入一个球框。这一切都以疯狂的速度进行。所以在混录时如果前后左右控制声象那简直太困难了,而且那场球打了将近7、8分钟,照一般的方法根本没法完成。所以我们让编辑们在编素材时就把声像变化全部做好,而混录时只做电平的调整。这样我们就在编辑机房安装了环绕声监听系统。编辑们在准备素材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声像定位和移动的处理了。”“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同时有16轨扫帚、16轨球等等。Eddy则有3套左中右和环绕。有时有3个物体同时移动,必须同时对他们作声像操作。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永远也完成不了,或者说至少要多花一倍以上的时间。而把这部分工作放到编辑那里做,事情就简单多了。”
    在监听声像位置的时候,Eddy有基本的16轨EDL,可以在各声轨间做交叉淡变,跟踪声像位置的变化。同样的方法在“钥匙飞舞”、“怪物变成烟”等一些镜头中也得到了运用。
    这种预先制作环绕声的方法最近的确十分流行,这不仅仅因为混录棚的费用比编辑机房要贵很多,而且技术上也的确能够做到。混录师几乎总可以通过调整预混好的环绕声效果的电平与均衡来实现更好的工作流程。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