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西藏音响的采集与录音制作(下)

2008-08-05 上诲人口视听国际交流中心 陈逸东 依马狮广电资讯网


3.西藏原生态音响
    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它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原始质朴的民俗风情神秘而深邃,吸引着无数好奇的人们前来探寻。记录青藏高原的原生态,探究原音成为无数声音制作人的一大乐事。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也是独天独厚的。根据物理学理论,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干扰杂音小,太阳光的直射距离相对较近的地表气温会较高,此时声音射线向下方弯曲,声能多半沿地面传播能量损失小,人耳容易听到远距离声音,这给录取自然界原生态声音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藏是一个万籁俱静中充满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地方:正在消融冰川的流水声、动物鸣叫声、行进声、藏民族无处不在的劳动歌曲以及充满形式感的宗教音响几乎每时每刻都响彻在我们耳畔。西藏最常听到的原生态音响通常有以下几种:
    转经筒:在西藏,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们。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信徒随身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随时转动经筒。永不停歇地轮转的声响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旁。
    磕长头:虔诚的信徒从遥远的故乡开始,历经千辛万苦。单调的三步一磕音响,演绎着生死轮回的生命长歌。
    打阿嘎:阿嘎是一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黏土。酷爱歌舞的藏民把“打阿嘎”这繁重的工作变成了一场音乐会。这种清脆而短促的撞击声是由打阿嘎的特制工具发出的。它是一根在水里泡过,结实而富有弹性的树枝。树枝的另一端是一块底部平整,象盘子般大小的石头。石头整齐划一地落在湿润的泥土上,发出啪啪的声响。在一小块地里几十人跑着,跳着,随着歌声韵律,扭动腰身,摆动胳膊,将劳动的美感表露得淋漓尽致。
    锅庄舞: 藏民族是个浑身披挂着美的民族。从头到脚,全是艺术。这是藏族妇女行走时服装上的配饰所发出的好听的声音。身上的金银珠宝玉碎,就是全家的财产,歌声响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通宵达旦。它告诉我们,西藏民歌的曲调是多么优雅和快乐。
    煨桑:它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燃起桑烟有清香舒适之感。在藏区,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会发现煨桑炉,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放在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以解脱。煨桑所发出批劈啪啪的声音,是一种典型的藏族音响。
    马帮铜铃:在人们的记忆中,它往往飘荡在昔日里大山蜿蜒,河谷连接的茶马古道上,现在的青藏高原上仍时时出现它们的身影。由远及近,叮当作响的铜铃流淌着赶马人生命的坚韧与伟力,歌唱与叹息,欢乐与忧愁,他们的存在,昭示着青藏高原从来就不是一片封闭的土地。那片有生命的土地以及一直在突围着的生命。
    2006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过一档以展示丰富的西藏原生态音响为特色的节目《记录原生态》,其中有一段拉萨曲水县雄色寺采录的声音实况:场景中有尼姑唱歌、百鸟争鸣、羊咩;野蜂飞舞。使用的录音设备主要有Sony抛物面集音器(外形象锅型卫星接收天线)、SENNHEISER MKH60强指向性电容话筒及NAGRA携带式记录硬盘等器材。
    雄色寺位于拉萨曲水县海拔4300米,它是西藏红教最大的尼姑庵。当时距离录音点200米之外,正有一群尼姑哼着小曲在劳作,羊群咩咩在叫,飞舞的野蜂群翁翁作响,西藏特有珍禽藏马鸡不时发出一声声鸣叫。这时把抛物面集音器对准该方向,指向性电容话筒反向对准集音器抛物面的聚焦点进行录音。令人兴奋的是,所有的音响都声无巨细地被捕录下来,其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声响,打动了在场所有录音工作人员心扉。尼姑们一边唱着歌,一边从树上采下用于入药的花瓣,野蜂飞舞,牛羊成群。而不远处,就是蜿蜒的拉萨河谷以及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

二. 西藏音乐录制

    雪域高原色彩斑斓、天人合一的声音与音响令世人感到痴迷和无限的遐想,聆听粗犷而博大的音乐语言,总会感到有天籁自蓝天悠然而来,这融合了藏民族对自然律动的理解。以下以唱片《雪域圣音》中乐曲“吉祥的祝福”的录音为例,谈谈当我们录制西藏音乐时,如何做到真实的记录和给予艺术上的再现。
    乐曲“吉祥的祝福”又名“寺乐颂”是一首古老的宫廷宗教礼乐,它是自17世纪以来历代达赖、班禅宫廷宴会、重大佛事庆典活动所演奏的著名乐曲。乐曲全部用藏族乐器演奏,主要乐器有:江木林、苏纳、达玛鼓、法号、牛角号、统嘎等,乐曲的表现十分独特:喇嘛们诵念古老的藏经及用喉音发出的低沉地咕噜颂经声,威猛的法号声,清脆的铜钦声、镲声,浑厚的鼓声,宏亮的海螺号声等组合在一起,使人产生清晰、朦胧、真实、虚幻的感觉,仿佛是在雪域高原涌起一轮吉祥幸福的光环,七彩云载着人们的心愿,载着众僧侣的祈祷升上九天云外,描绘出一个纯净神圣、祥和太平的景象。它把寺庙、宫廷和民间三种风格的音乐融会在一起,展现了藏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使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法会的恢宏场面和其中的情韵以及深刻内涵,感受到藏民族刚毅豪迈的性格,纯洁朴实的品德和追求幸福、向往光明的愿望。为了体现这首乐曲的音乐精髓,展现它的音响效果,在录音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手段和方法:
1.音场与深度感
    “音场”主要是指演奏场地上乐队的排列位置,包括场地空间的长、宽、高,是一个三维空间的概念,录音中所谓“音场的形状”时,实际上就是指经过录音而再现的乐队所排列的形状。由于在录音时受到空间环境以及话筒灵敏度和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的影响,该形状的声场实际上或多或少是与实际演奏情形有所差异的。如现场演奏时,乐队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但在录音棚中,为了产生出较好的音响效果,乐队的排列方式往往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这就不是我们在演奏现场中所见到的那种排列,但这种排列不应破坏演奏时的实际音场。
    对此录音采用了MS立体声制式,主活筒由Sennheiser MKH-20和MKH-30二只电容话筒组成,主话筒(M1、M2)分成左、中、右三路拾音。它安置在乐队的前方,离地面约3m高,覆盖所有乐队声源,通过调整M1主话筒的位置以取得纵深层次声场强度,调整M2主次话筒以取得最佳声场宽度。这样能较好地处理乐队在录音场地空间较小情况下的摆位,仔细分析了乐队演奏时每个乐器与主话筒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将四支5-7米的金属法号距离主话筒3m处分左右路平衡地放置地上,喇嘛的诵念被安排在离主话筒较近的距离,鼓及敲击乐器、吹奏乐器放置离主话筒在纵向较深约15m的位置。通过准确调整现场演奏时各个演奏乐器的摆位,体现出了这首乐曲“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之间的距离既“深度感”,再现了演出现场音场,使人感到场面宏大,甚至超出了聆听的范围。
2.层次感与定位
    如果我们听一个乐队演奏的声音,感到总谱上写的许多乐器的音符都能相当清楚地进入到耳朵里,这就是说乐队声音的层次非常丰富。声音细节表现越清晰,声音的层次感越好。同样,各类发声源(器乐及人声)也须具有准确的定位,这样就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声音的层次。
    录音中为了使声音的层次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采用了多点补声方法。在后排由于管乐器声响弱于法号,所以加了一对Neumann U-87电容话筒以补声,个别较弱的乐器还通过加反射板来加强它的声音强度,各类乐器的层次感还可从调整各种乐器高度位置来平衡,这些调整既兼顾与主话筒的距离也使得各个声部的声响更为和谐与平衡,同时由于演奏者水准很高,乐器的声音素质出色,也使得声音的表现层次十分丰富,就连细微的声音也能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
3.丰富的声音色彩
    藏族乐器音色独特,一般它们在乐队中音量已经足够大,但为了克服录音棚场地的局限性,增强乐器质感,录音中对一些乐器音质进行补偿。如根据法号的特色,在离喇叭口20cm处大胆采用Neumann U-87话筒进行轮廓补声,加强其刺烈的金属质感,表现出其雄厚,色彩斑斓的威猛钢性特征,在鼓面也加有动圈话筒以增加藏鼓弹性音响. 这些声音细部与整个乐队融合得十分完美。
4.后期合成
    录音使用ProTools HD数字音频工作站对声音进行24bit 96KHz的采集处理,从而使声音表现更为自然,分辨力更细。有了一个基本正确的原声素材框架,在后期处理来的更得心应手。后期工作中,除了各个声部的平衡、剪辑等基本操作外,对部分音色使用了WAVE TC等插件来处理,如使用L2动态扩展技术来增强法号的表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