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衰老是缓慢的,但察觉到衰老却往往会在一瞬间。
今年暑期档,在被寄予厚望的姜文被市场彻底冷落后,看着一系列火热的电影和我完全陌生的导演名字,我开始有一种明显的感觉。
中国的老牌导演们,似乎正在集体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

粗略搜索了一下,在2010年票房前三的电影是姜文的《让子弹飞》,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第六是陈凯歌的《赵氏孤儿》,第九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
2011年票房冠军是张艺谋《金陵十三钗》,2012年是徐峥的《泰囧》,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很多导演的名头是大过演员的,因为他们拍出过太多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
那时候用他们名字做招牌,口碑另说,基本上可以给票房托底。
现在邵艺辉,申奥,文牧野开始出来,而这些导演目前还在以作品取胜的路上,而非自己的名头,正如老牌大导演的来时路。

明显觉得,大导演对电影市场的影响力在断崖式的下降。
并不是他们自愿退出这个文艺名利场,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这两年,徐峥的《逆袭人生》,宁浩的《爆款好人》,姜文的《你行!你上!》都不灵了,
而今年上映的《向阳花》,更是查了以后才发现是冯小刚的作品。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一个小影迷,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大概是有些大导演的烂片,透支了人们的信任。
比如陈可辛的《酱园弄》,徐克的《射雕》,这几乎是喂你吃屎了。
也大概是他们,大导演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一套,因为太过权威思想无人撼动,除了市场教育,没人敢上前纠正他们的判断。
又大概是时代的情绪变了,他们可以通过资料了解新一代的影迷,却始终无法跨越年代,无法感同身受。
只能说时代的前进,总要留下唏嘘和遗憾。

这令人伤感,但又令人欣喜。
以往,票房高的烂片是很多的,但我相信,去权威化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和信息的流通,还想糊弄别人,用烂片圈一波,会越来越难。
我相信无论是老牌大导演,还是新人导演,只要作品够好,我们总能在舞台的中央看到。
而把观众当傻子,那迟早是需要还债的,人们会用不买票给你的作品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