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上映第八天,排片占比升至40.9%,工作日单日票房超过1.5亿,成为暑期档不折不扣的爆款。

而票务平台的内地总票房预期,也从开始的30多亿,涨至目前的42.19亿。
截至发稿,《南京照相馆》累计票房即将迈过10亿大关,片方分账超过3.3亿,已经开始盈利,就算电影2亿成本,当票房达到42亿预期目标,片方分账将超过16亿,这意味着片方有机会将14亿利润收入囊中。
这么大一笔数字该怎么分?
坏消息是,作为电影创作核心,申奥既是编剧也是导演,可他拿不到大头。
好消息是,虽然拿不到大头,但申奥的票房分红占比在第二位,要比《孤注一掷》比例高,而且《南京照相馆》的最终票房不出意外会超过《孤注一掷》。

这背后,是导演申奥耗时九年和资本博弈的结果。
这一切要从2016年说起。
申奥2009年拍完《河龙川岗》,2010年通过这部短片拿了一系列奖。但他没能马上摸到院线长片的大门,直到2016年,宁浩启动“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他成为入选的多个新晋导演中的一个。
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就看谁动作快、剧本写的好。
申奥没有得到任何优待,甚至他是跑的比较慢的那一个。在之前的采访中申奥坦言,在首部院线电影处女作《受益人》的创作过程中,他看到了文牧野《我不是药神》票房超过30亿的消息,对他触动很大。
《受益人》的剧本创作了两年多。
作为宁浩扶持起来的导演,从资金到资源都由宁浩把控,说难听点,申奥没有任何议价权。
作为名不见经传的新导演,怎么可能邀请得到大鹏、柳岩这样的组合?他们愿意出演、愿意一站一站的跑路演,都是看宁浩的面子。
不但如此,宁浩还为申奥码好了资金盘子,当然前提是《受益人》的剧本过关了。
虽然《受益人》的制作成本不高,可第一次尝试要求稳,宁浩还是笼络了十几家投资方。宁浩自己的坏猴子位列出品方第一位,对剧本和宁浩有信心的大鹏也投了钱,他的他城影业位列出品方第二位。
后面跟着腾讯、阿里、万达、北京文化、猫眼等公司。猫眼已经排在第八位,就算一家随便扔进来几百万,基本上制作费就够了。

联合出品列表里的公司其实都分不到太多分红,但当时的申奥就展露出了很强的商业头脑——
我可以分的少,但不能没有。
所以当时申奥就通过裕野影业拿到了电影一点点份额,排在联合出品方第八位。

《受益人》最终票房2.19亿,不算多亮眼,但实现小赚,给了申奥第二部电影的入场券。
接着就到了2023年的《孤注一掷》。同样不是大制作,制作成本不会太高,38.49亿的票房,片方分账14.57亿,盈利肯定在12亿以上。
有了上一部的积累,加上《孤注一掷》也是申奥自己编剧自己导演,他有了和资本博弈的筹码。

于是《孤注一掷》的出品方名单有了很大变化。宁浩的坏猴子依然稳坐第一位,后面是淘票票、中影和上狮。
这里插一句,宁浩既然能扶持这么多新导演、打造出不少爆款,主要是因为他对选题有极高的敏锐度,对项目的把控十拿九稳。《孤注一掷》看完就知道这个片子票房不会差,宁浩自己更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不但让坏猴子位列出品方第一位,拿最大份额,还把他控股的发行公司上狮文化放在出品方第四位,以及主控电影发行,两个环节都可以赚钱。
而申奥的裕野文化,这一次爬升至出品方列表第五位。如果没太大追求,《孤注一掷》的票房分红,就足以让申奥财务自由、直接退休了。
最后就是票房有望42亿+的《南京照相馆》。
其实《孤注一掷》的成功已经让申奥跻身头部导演,且不说他自己就有实力可以完成电影投资,就算把项目拿出来融资,他也是资本追捧的对象,没有宁浩的帮忙自己也能独当一面,甚至立项备案的单位都是中影和裕野。
可他还是把利润大头留给了宁浩,把上狮放在自己前面。

上狮依然是主发主控,也是《南京照相馆》份额最高的一家,而申奥的裕野表面上排在第三位,实际上就是第二把交椅,因为中影在这部电影占的份额并不高,这一点资本市场的涨跌精准折射,中影仅一个涨停就一泻千里,而排在它后面的幸福蓝海,都有三个20%的涨停。

最理想的状况,《南京照相馆》如果有14亿的票房分红,相信申奥怎么也能分到几个亿吧!
至于为什么他还是把宁浩放在前面,真正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个人理解,这是申奥在投桃报李,毕竟宁浩是师父、是伯乐,他的下一部《用武之地》依然是宁浩的坏猴子主控的电影。
当然,申奥用九年的时间,同时完成电影创作和资本层面的三级跳,已经让绝大多数导演望尘莫及了。他今年才38岁,正值壮年,期待他创造下一个票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