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信号的远程传输,一直是我们电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从有线光缆,微波传输,至卫星覆盖,以及本文所要讨论的利用因特网传输,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是采用哪种技术手段,最终总是要提高这一系统的信号传输质量、加强安全系数、降低运行成本。而随着近年来IT业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完善尤其是笔记本电脑性能的提升,数字电视的突发猛进,以及网络的不断健全,电视信号的因特网传输已日趋成熟,并正在走向市场。
在前不久结束的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九届政协会议的报导中,温州电视台就首次采用了电视信号因特网远程传输系统,使温州的广大电视观众在当天就收看到了两会报道的电视实况,结束了以往隔天报道的历史。其信号经因特网远程传输,画面清晰,声音悦耳,基本无损耗,与源信号相差无几,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
这一系统选择了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ENG设备—DV摄录一体机作前期采集、笔记本电脑非编作便携式编辑、以及标准数字通信方式—IEEE1394接口,很方便地实现了计算机与视频设备的连接,因此此系统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方便了记者,提高了时效,而且节约了成本。
由于新闻类节目大多数情况下,编辑相对简单,一般复制不超过三代,因此,对于我台采用的DVCAM机型半色度带宽所带来的彩色清晰度的下降,以及编解码后所引起的信号损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现在配置的DV设备是Sony公司的DVCAM产品DSR-PD150,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图像的质量,可以采用其它更高档DV机型。
我台采用的便携式非编系统是X-Edit DV。该系统是大洋公司经过技术改变,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例如拍运动画面时出现图像晃动的现象)推出的移动笔记本编辑系统。该系统率先在香港凤凰卫视进行试用(海外版),而国内版的开发研制以及试用,温州电视台则捷足先登。
X-EDIT DV非编利用IEEE 1394口以25Mb/s采集下来的素材是以DV格式存放的,通过粗编剪辑合成新的DV素材。为了减少传输的视频文件的大小,需要把它进行转换,输出为MPEG-2 IBP的文件(推荐采样4~8Mb/s,可根据实际网络情况而定)。MPEG-2 IBP使用帧间压缩,可使视频文件大小再压缩3~6倍,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传输的速度。以目前的通信带宽:LAN可以实现10Mb/s的码率传输,而ADSL则可以实现下行8Mb/s、上行1Mb/s码率传输。我们这次传输省两会的专访,采用的是网通的光缆专线,接口速率高达100Mb/s,当网速快时,上传码率接近4Mb/s,故这次转换MPEG-2 IBP采用8Mb/s的采样率,这样5分钟的电视节目,12分钟左右就传输完了。MPEG-2文件的上载,这次是采用FTP软件通过因特网直接上传到本单位的FTP服务器上,后则利用内部局域网 (内部传输码率在10Mb/s左右),将传过来的MPEG-2文件下载到带DTV卡的非编上,还原成视频信号转录下来进行二次编辑或是在非编上直接进行剪辑合成。
这套远程传输系统有许多功能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可支持多种格式的转化,如MPEG-2 I、DV25、DV50、MPEG-4用于网上的视频发布,支持MPEG格式的DVD刻录,与X-Edit非编其他工作站无缝连接、可以作为一无卡工作站轻松联入非编网络。非编功能包括:专业实时的多层视频、特技关键帧曲线调整、内嵌功能强大的多层字幕X-CG、丰富的滤镜软特技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DVCAM摄录机上对声音有菜单设置,其中有一项是32k和48k选项,应该选用48k,不然声音太快,有失真,因为X-Edit DV非编缺省只识别16b/48kHz的单声道WAV文件。另外在网络转输时存在着瓶颈效应,一般在下午至晚上时间网路拥挤,速率大大降低,故最好避开这一时间段,采用上午传输,较为理想,当然,这也需视实际情况而定。
这套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摄录编设备,节省了较大的资金。随着因特网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普及,其传输不仅便捷,而且成本也非常低廉,和人工送带相比既省钱,时效性又高。
展望电视产业的发展,今后必将走网络化的道路,除了形成新闻网络编辑回传环境,以增加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外,节目的交流也将形成网络化。势必带动整个电视传媒工作方式的改变,促进广播电视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