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劳动者致敬

微博

QQ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2022-11-17 芦伟 依马狮视听工场


中国有这样一部神剧,从1982年开拍播出到现在已经40年,这40年中,该剧一直处于热播状态。从目前来看,今后这部神剧仍将会热播下去。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这部神剧就是82版《西游记》。想想这些年涌现出多少视听节目,可谓是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其中很多都是大手笔、大制作、大场景、大演员,然而能够像《西游记》这样长盛不衰几十年、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可谓是凤毛麟角或者说绝无仅有,《西游记》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神剧”。

82版《西游记》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丰富的镜头语言、惟妙惟肖的声音呈现,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台摄像机拍出82版西游记

但你知道吗?82版《西游记》居然是用一台摄像机拍出来的,这在今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现在拍个简单的开会视频,都得至少两台摄像机起步,电视剧、综艺节目更是动辄十几、二十台机器齐上阵。

如果只是一台摄像机,好用也行,多花点功夫多拍几个角度多来几遍也能对付过去。关键是设备不好用,附件还不全。那时候的摄像机不像现在,什么一体化、大变焦、无线传输等各种功能十分齐全。当时拍82版《西游记》所用的那台摄像机,是分体式的。摄像机、录像机、监视器全是分开的。换一个角度拍摄,后面带着的一大堆都得跟着动,很不方便。而且只有一个标准的变焦镜头,没有长焦距镜头、没有广角镜头,刚开始排的时候也没有移动轨、升降机等这些现代拍摄中必备的设备。录音棚也是简陋得可怜,是用屏风、棉被、褥套,和一套不完整的老旧设备搭起来的。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第一部神话电视剧诞生了。之后这部剧获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绩。有哪些成绩呢?现在讲究用数据说话,那么我们就用数据呈现一下。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算起,到今年中国电视剧发展了64年,其中《西游记》热播了40年。它于1982年7月3日开拍并在当年首播试集,于1986年播出前11集,于1988年播出全剧25集,创下89.4%的收视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播出,至今已重播4000余次。获得了“飞天奖”特别奖、“金鹰奖”最佳连续剧一等奖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剧”等称号,入选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6月82版《西游记》授权B站播放,目前点播量超过1亿次,平均每集点播量400余万次,评论数万条,可见其被观众喜爱的程度。

《西游记》的成绩越耀眼,就越衬托出当时拍摄的艰难,那种艰辛程度很多是如今无法想象的。幸亏当时拍摄《西游记》的摄像师王崇秋和其他一些工作者把这段历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能够重温那段历史。

 

《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的标签

“一台摄像机拍出82版西游记”现在已经成了王崇秋老师的一个标签,对此王老师倒是十分谦虚,他说:”很多人对一台机器能拍出一部完整的电视剧而且是一部神话剧表示不可思议。可在20世纪80年代初,物资匮乏,中国电视业刚刚起步,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单机拍摄的,所以当初台里告诉我们《西游记》只有一台摄像机可用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

 

虽然觉得没什么,但在实际拍摄时,却遇到了比想象中大得多的困难。因为这不是拍演出、拍新闻、拍讲话,固定机位就可以了,这可是拍电视剧,面临着各种变化。

“当时没有一体式摄录一体机,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分开的。录像机是磁带式的,一盘带子最多录一个小时多一点儿。录像机里面带着四块大电池,电池就像砖头一样又大又沉。摄像机比较老旧,不仔细调试聚焦,画面就会虚。通过一根电缆,摄像机拍出来的东西传到录像机上。电缆线长则20米,短则15米。录像机旁边还得接一台9吋监视器,导演用它来看画面。白天拍戏的时候荧光显示屏时常会遇到强散射光,导致画面里的一些细节看不清楚。像拍古装戏,有时录进电线杆都没看清,所以监视器前面还得搞一个遮光罩,导演趴到监视器前仔细看画面。”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监视器上的遮光罩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杨洁导演看监视器

 

这还真是需要点儿功夫的

这么一堆各自独立的设备连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难操作。拍摄静态镜头没问题,如果拍摄运动镜头,小跨度还好说,把这些机器摆在中间,两边也还能拍到,可是超出一定范围就麻烦了。

王老师对《智激美猴王》那集的拍摄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百花羞公主骑马追兔子那个镜头,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我扛着摄像机在前面追兔子,后面两个技术员抬着录像机跟着我跑,摄像助理抱着监视器也跟着我跑,导演在最后面追监视器,中间一批人拉着线。跑过之后,大家都累得瘫倒在地,最后兔子不见了。

摄录非一体化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些,拍摄每变换一次角度都是一项折腾人的工作。

“我时常要爬到树顶、楼顶拍摄,这些机器就都得在底下候着。电缆长了有个毛病,就是从摄像机里看到的画面跟实际情况有误差。寻像器里看着很正常,可实际放出来一看,左边卡着了,右边空着一大块。所以线长的时候必须算好这个差值,不能按正常情况构图,左右留好位置。这是非常别扭的事情,但我必须适应。”

“现在人们用的都是摄录一体的高清设备了,过去没有高清这么一说。这台摄像机聚焦时很麻烦,特别是机器在运动当中或推拉当中,要随时聚焦、变焦、跟焦,快速推拉,自动跟焦跟不上,就要手动,这还真是需要点儿功夫的。”

 

设备要啥没啥 戏又要求“活”起来怎么办?

只有一台摄像机已经够折腾人的了,更折腾人的是还没有辅助设备。拍摄82版《西游记》的6年里,王崇秋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没有长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只在拍摄火焰山时用过一回),拍摄一年以后才有了移动轨,而升降机和大摇臂始终没有。

辅助设备要啥没啥,戏又要求“活”起来,怎么办?只有自力更生,用土办法解决。登梯子、爬房顶、蹲树上、趟水里,自制“升降机”,自制“跷跷板”,把能想到各种各样办法都用了一遍,最终实现了各种角度的“千变万化”。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在武夷山拍《猴王保唐僧》时,唐僧给孙悟空取名“行者”这段戏需要一个边走边跟的移动镜头。由于没有移动轨,王老师就扛着机器站在一辆旅游大巴车上拍摄完成。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拍《偷吃人参果》这集,有一个唐僧在屋子里转圈移动的念经镜头。如何实现转圈移动呢?剧组找了个平板三轮车,把一张桌子放到平板车上,桌子上架上一把椅子,王崇秋老师坐在椅子上面拍,工作人员推动车子移动,镜头也就跟着转起来了。

由于没有各种镜头,经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体力,例如猪八戒撞天婚这场戏,剧组是在天平山拍的。在山底的时候,因为没有广角镜头,师徒四人进村的全景拍不出来。为了拍到这个全景,王崇秋和好几个人费了好大劲爬到对面山上,这才展现出了石板桥、栏杆等这些漂亮的景色。

这样的事情在拍摄过程中数不胜数。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摄像师要有思想

如果说导演是一个剧组的灵魂,那么摄像就是这个灵魂的眼睛。整体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最后都是通过摄像师的镜头展现出来的。

王崇秋老师表示,所谓“摄像”,不是说把机器放那儿,摄出像来就完了,摄像师要有思想。比如天宫的戏要有一种云雾缥缈的感觉,我就用散射光拍摄;地府的戏,用角光和十字镜来表现阴森恐怖;龙宫的戏,用漂浮的水草、水箱的合成、反射的光影、珊瑚的亮片来表现晶莹剔透。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云雾缥缈的天宫

 

每一集的特点也不一样。《三打白骨精》多用推拉和移动镜头来表现压抑的情绪;《计收猪八戒》多用短镜头表现明快的节奏;《趣经女儿国》多用逆光或侧逆光来突出展现人物的美。

 

屏风、棉被、褥套搭起来的录音棚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声音与画面必定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82版《西游记》那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众多演员精彩的配音、各种玄幻背景音、特效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美好声音的获得与《西游记》音乐编辑对各种拟音的精巧处理、录音师对声音细节的灵敏捕捉密不可分。

但这些都来之不易,我们刚才说了《西游记》拍摄设备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声音方面怎么样呢,也是在艰难中跋涉。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西游记》录音师冯景山

 

据《西游记》录音师冯景山老师回忆,当年央视并没有一块可以供《西游记》录音的专属场地,只是在央视一楼的一个小放映间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录音棚。而所谓的录音棚,其实就是找了两个屏风围起来,又在市场上买了四床棉被、两个褥套,再加上半截地毯,一起搭配使用。

录音棚里的设备,用冯老师的话讲,更是简陋得一言难尽,连一套完整的流程都凑不齐。只有俩话筒、一台9吋的监视器、一台12吋的监视器、一台2860录像机、两台720开盘大座机,一台录新闻淘汰下来的上海产6声轨小调音台,还有一台采访用的艾格拉录音机做前机。

就是用这些家当,冯老师录制出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声音,这些设备一直用了七年,期间没有任何更新。

“现在的调音台一般都是24轨道,可以把台词录在多个声轨里,如果没有特别的合成需求,几分钟就完成了。而当时的2860录像机只有两个声轨。因为没有多余的声轨,所以常常是配音、动效一块上,谁错了都得停。这边的人配的挺好,那边突然出岔了,动效没对上,这就得重配。“

 

从《阿童木》中取材

动效这块就更捉襟见肘了,当时是音乐编辑王文华老师和冯景山老师共同负责动效这块。因为没有电影制片厂里“豪华”的动效制作间,也没有效果发声器,他们就想了个办法,从动画片和电影里“取材”。动画片《阿童木》里的声音取的最多,因为《阿童木》里的电声多,唰!啾!咔!这种音效特别丰富,天上的声音、魔幻的声音,多取自《阿童木》。民间的声音,多从电影里往出摘,比如《少林寺》。像第五集《猴王保唐僧》里,在老丈家的院子中,强盗和孙悟空房上房下打斗的声音,就是从《少林寺》里摘出来的。

对声音进行合成、改造,两位老师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比如孙悟空跟二郎神打斗,金箍棒打三尖两刃刀,所有击点都必须加混响,把声音打散了再加延时。再比如雷声,《西游记》里的雷声不能用我们平时听到的雷声,实打实的雷声跟闹天宫时那种“啪啪”的雷声是不一样的,一样就没有神奇感了。怎么办呢?这里就得用竖镲。王文华老师把竖镲敲出来的声音合成到资料里的雷声中,再加上混响,剧里需要的这种雷声就出来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当年做动效用的塑料盆

 

冯景山老师表示:那时候通常是8天或9天录完一集,最快一周。边配音边做动效,不包括做脚步声、马蹄声等拟音的时间。现在来看,这是不可想像的慢速度,现在一天可以录4~5集。一方面是那时设备实在不行,另一方面也真是慢工出细活儿。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全国声学评比一等奖奖杯

 

就是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西游记》的各种声音终于录制完成了,并获得了1984年全国声学评比一等奖,老师们的辛劳付出获得了认可。

 

感想

今年恰逢82版电视剧《西游记》开拍40周年,记录下这段历程,既是像经典致敬,也是想表达,如今我们的各种视听设备与40年前相比,无论是功能、质量、效果、使用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和变化。既然40年前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能拍摄出《西游记》这样的经典。那么在今天,如果我们将先进的视听设备技术,与乐观向上、不屈不挠、拼搏向前的西游精神相结合,也必将能拍摄出更多经典、更多好剧和更多优秀的视听内容。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以下为杂志版本,欢迎下载电子版或在线阅读:

下载→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揭密:热播40年《西游记》背后的拍摄秘密

拍摄 录音 西游记 央视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
口天水兽 2022-11-17
感慨良多!很多时候,技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还是得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