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是一种声画图文并茂的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亲眯。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荧屏的形象是电视台的门面,代表着电视台的形象。新闻图像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电视台的综合水平。观众在观看新闻内容的同时,也注重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形象,以及图像技术质量。一幅好的画面,需要有视频、灯光、舞美`化妆、服装等技术、艺术手段的协调配合,任何一个部门达不到技术要求,都会影响整体效果,所以说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仔细认真地调试视频系统
电视视频系统是将摄取的图像完成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以及后续的图像视频信号的处理,传输和记录。摄像机起着拍摄画面真实还原再现的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对摄像机的有关参数进行认真的调整。
1、白色平衡的调整
在摄取彩色景物时,都力求复现出与景物相同的彩色图像,但实际景物的光照条件,反射程度等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显示出的彩色图像尽量与被摄取的景物一致。在彩色电视系统中,将摄像机与显像统一于标准白色。若摄像或显像偏离标准白色时,复现出的彩色图像将产生严重的色彩还原失真。为了复现出人们满意的与原景物接近的彩色图像,摄像与显像要以基准白色为准,进行白色平衡调整。即传送标准白时,色度(或色差)信号为零。
彩色电视是以红、绿、兰三种荧光粉为三基色标准的。现用的三基色荧光粉,显现的基准白色色温为6500K,又叫D白,显像与摄像都按D6500标准白色色温调白平衡,然而电视演播室的灯光一般都是采用色温3200K灯光照明,在调白平衡前,先要将滤色片转换到3200K,然后在3200K的情况下进行白色平衡调整。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光照条件的变化,色温不一定是3200K,所以需要经常进行白平衡的调整。
2、黑色平衡的调整
在没有光线进入摄像机时,红、绿、兰三路的输出电平称为黑色电平,简称黑电平。若摄像机输出的红、绿、兰三路黑色电平不相等,不平衡时,就会使显色的“黑色”画面出现黑中夹带红色或绿色的现象,就需要对黑平衡进行调整,使摄像机输出的红、绿、兰三路的黑电平相等。黑色电平送到显象管上时,应使荧光屏刚刚不亮,呈现黑色视频信号,黑色电平的幅度不同应限制在消隐电平之上,50MV之下。黑电平的选取直接关系到重现画面的层次。如有些播音员身着深色调服装时,在灯光部门的配合下,要认真、仔细地进行上述参数的调整,使人物的服装、头发都具有较好的层次和质感,如果黑电平过高,画面质量发灰色调,没有层次。黑电平过低,人物的头发和深色服装将过暗,也没有层次。
3、启用自动拐点(AUTOKNEE)开关
摄像机的动态范围是指摄像机拍摄图像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亮度范围,即拍摄景物的最大对比度,超出亮度范围以外的亮度变化在拍摄出的图像上已无反映。荧光屏上的图像,在这部分将失去亮度层次,呈现一片均匀白色。
为提高摄像机的动态范围,摄像机设置了自动拐点电路,在电路中传输特性的拐点可随入射光的强度(即输入信号电平)自动调节,当入射光增强时拐点自动降低,在入射光不太强时拐点自动升高,对拐点以上的图像进行白压缩,增大摄像机的动态范围,提高画面亮度的层次感。
此外要认真调整摄像机的前、后聚焦,各摄像机信号进入切换台时要保证色信号相位及幅度的正确,行相位和付载波相位的一致以及在标准测试彩条信号时视频幅度为1Vp-p。如在拍摄新闻主持人时光圈应控制在F4―5.6之间,面光的照度控制在1000LUX―1500LUX范围内。摄像机调整一般在每次录制或直播前都应进行检查一次,特别是遇到灯光变化时,更需要重新调一次白平衡,使实际光源的色温与摄像机的三色信号的感光灵敏度相吻合,形成最佳色调。
二、 电视灯光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处理过程
彩色电视对光的照度、色温、光源的显色性、光比及照明方法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和工作规律。
违背这些规律就会严重地影响画面的色调、层次及清晰度。电视新闻是在强调保证真实的情况下,要尽量注意美化人物形象,电视灯光是通过技术的手段,采用不同的布光技巧,来美化荧屏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采。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电视画面是灯光师应尽的责任,灯光是画面的灵魂,要得到较好的电视画面,灯光部门必须做好如下的工作。
1、 选用理想的照明灯具及设备
随着视频技术的日益发展,低照度数字摄像机的问世,对照明灯具的改进已迫在眉睫。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小演播室都广泛采用三基色柔光灯照明,该灯具选用色温3200K,显色指数≥90的三基色荧光灯管,其发光效率为45~60流明/瓦,调光后,其色温不变。是一种节能电光源,其寿命达10000小时以上,由于辐射的热量比白炽灯少故称为“冷光灯”。这种灯发光面积大,光线柔和、细腻,使播音员形象显得更年轻,播出时表情自然亲切,没有灼热感,特别适合在200M2以下演播室使用。为了使柔光灯能产生聚光效果,可以在灯前加格栅,减少漫射光照亮背景。根据中国人肤色的特点,适当增加部分小功率500w~1kw卤钨聚光灯,或者进口250W陶瓷聚光灯照明,用于主光或修饰人物面部的缺陷,增加头发和深色服装光,可以增加人物光的层次感,保证了色彩正常再现。
2、 正确掌握布光方法,控制好电视光比
目前,电视演播室采用三基色柔光灯进行环形布光,仍然不能脱离三点布光的方法(即主光、副光、逆光)
①主光:主光是一种塑形光,用于突出人物的鼻、眼、嘴唇,使脸部带有轮廓的地方富有立体感,它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建立画面气氛和情绪。投射角度在摄像机两侧40°~60°夹角范围内,垂直面上与播音员面部的连线和水平面
50°夹角,高度一般在2.7M,水平面距播音员3M。
②副光:副光是主光的补助光,是起到与主光影调的平衡,使主光投影的轮廓线条柔和、层次丰富,一般在摄像机0°~20°夹角范围内,垂直夹角15°,即离地面高2M,离播音员水平2.5M的位置。
③逆光:逆光可以使人物的轮廓线条清楚,把人物从背景中衬托出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逆光高度过低,使摄像机产生眩光现象,如果过高会使人物胸部产生不好看的影子,逆光应该位于播音员背面上方,在水平面上与主光呈 150°―180°,离地面高度4-5M,距离播音员水平距离3.0M的位置。对于头发稀落的人少用逆光,对女同志可适当多用逆光,使头发产生质感,以头发不暴光过度为原则。为了使播音员产生美感,除了正常采用三点布光的方法以外,还要采用其它布光手法:如增加眼神光,把人物眼睛中瞳孔的一点增亮,炯炯有神,消除眼袋及颈部阴影。眼神光的运用必须注意灯位的角度,发光点要大、柔和,否则会破坏人物的造型。一般播音员都具有自身的形象美,部分有缺陷的地方需要加以修饰,在外景现场报导中,要注意光位的选择,避免逆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用反光板补光,或用外景灯具补光。在演播室或内景中报道,对脸型的胖瘦、皮肤的纹理、颧骨的高低、眼袋的大小都应该采用不同的灯位和亮度加以修饰,尽量弥补缺陷。使形象增添美感,产生吸引力。
三、正确掌握光比
电视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它的“仿生”功能是建立科学的、严密的、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摄像机的感光宽容度仅有1:30,而人的眼睛明暗亮度比为1:200,最大适应范围可增大到1:1000,也就是说,要把人眼睛能适应的1:1000的景物亮度比平均压缩到适合电视接受与表现的1:30之内,那么在景物照明中,景物反差控制在3:1之内效果最佳,光比控制在3:1之内。
什么叫光比?就是物体受光后最亮处与最暗处的比值。正确掌握电视光比,是保证电视画面层次清晰的重要因素,不按照电视光比的要求布光将是事倍
功半,根据实践经验证明,电视光比的要求是:
主光与逆光的比例为1:2(即主光是800LUX,逆光为1600LUX)
主光与副光的比例为2:1.25(即主光是800LUX,副光为425LUX)
副光与背景的比例为2:1.30(即副光是400LUX,背景光为230LUX)
背景光的计算方法应该把(正面投射的光+灯箱内的光之和)÷2=真正的背景光照度,否则是不准确的,容易造成背景过亮或者过暗,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