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型考古挖掘现场拾音技巧及方案,直播过程中,制作声音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提升在直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遗憾没有拾取到考古操作的效果声。
【关键词】立体声 效果声拾音 声音的层次感 空间感
2021年,四川广播电视台立足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的价值高度,继5月29日至30日,全媒体特别直播《三星堆新发现·揭秘》之后,仲秋时节,9月9日至11日,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再次推出全媒体特别直播《三星堆新发现·揭秘Ⅱ》,同时在四川卫视、《四川观察》、新闻频道、FM101.7新闻频率等平台呈现,再次以全局视野解码三星堆新发现,以融合传播营造强大声势,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全媒体技术中心音频工作室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安全地完成了《三星堆新发现·揭秘Ⅱ》直播音频公共信号的制作、传输和电视频道播出工作,做到了与多工种团队协同作战,配合默契、音频制作信号传输流畅、直播“零故障”(如图1所示)。

图1 三星堆挖掘现场
一.挖掘场地拾音布局和音源选择
按照台《三星堆直播报道》的总体要求,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技术中心,拟定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和台演播室之间连线的整体电视直播,需要在三星堆挖掘现场制作高清直播信号作为公共信号。其中,音频信号采用高清1号车与高清卫星车级联,配置主调音台为Lawo Mc²66调音台,备调音台为Yamaha DM1000数字调音台各一台,这套音频系统成熟稳定,输入/输出(IN/OUT)音频信号路由配置逻辑清晰,操作简便(如图2所示)。


图2
本次三星堆挖掘现场音频公共信号制作的音频信号源主要包括:访谈区、挖掘区、卫星直播信号等三大部分。其中,访谈区配置2名主持人与嘉宾,共三人,Shure有线微型话筒和Sennheiser无线胸麦话筒,主/备配置,分别通过模拟多芯电缆和摄像机CCU解嵌后,接入高清1号转播车的音频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在挖掘区主要是和中央台转播车给的公共信号主要是三星堆挖掘区和文物研究室里记者采访的报道,同时,在挖掘区的3号坑,增加设置MKH416指向话筒(含防风罩),进行坑内环境声的拾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416基本拾取不到考古人员清理文物的效果声。在直播前的技术讨论中,我们曾经设计将无线耳麦粘牢在考古人员的手背上,但因为话筒头较大,会影响操作,所以没有实施,成为这次转播过程中一大遗憾。
第三路音源是央视转播车提供的三星堆博物馆现场记者与主持人的连线报道(如图4所示)。


图4
同时,我台高清卫星车对所有音频信号源通路,进行 “一对一”备份工作,即从高清1号车前级音分,音频信号跳线接入高清卫星车,作为备份音频信号,主音频信号则直接接高清卫星车音频系统。如果转播车的调音台系统出现故障,则可在高清卫星车上进行音频信号制作,安全有效地完成直播任务。
二.转播车调音台音频信号处理
高清1号车的Lawo Mc²66调音台,必须处理各类输入音频信号,平衡声音音量,设置合理的路由通道,尽量调整三路音频信号源,增强挖掘现场声音临场感还原。
从访谈区输出的主/备两路音频信号,因为所接入的链路不同(模拟和数字加嵌),可能会存在延时,造成声画不同步,解决办法就是,所有的声音信号以播出画面为主,微调延时,约80ms,至声画同步。在直播时,我们将主/备音频信号通道,都推至正常音量,暂时“MUTE”备音频信号,若当主音频信号出现故障,可迅速无缝切入备音频信号(如图5所示)。

图5
在直播过程中,节目部门要求播出信号的音频信号,进行分轨录制,通常是四路数字音频信号,分别是:
1、2声道为MIX立体声信号,包括:访谈区人声、插片、片头混合声、外来信号、访谈区现场环境声等;
3声道为备份MONO人声;4声道为单声道音乐。
次电视直播,访谈区的声音几乎贯穿整个直播过程,主持人和嘉宾的语言清晰度,决定了直播成功的完美程度。我们为了确保直播安全,给主持人和嘉宾都分别配置了两套话筒,形成主/备关系。最终选择Shure有线耳麦话筒和Sennheiser无线胸麦话筒同时佩戴,有线耳麦作为主音频信号、无线胸麦作为备音频信号(如图6所示)。

图6
虽然访谈区搭建在户外,难免会受到环境带来的杂音干扰,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屏蔽到环境声,在除去部分“嗡嗡”声外,保留了鸟鸣、远去汽车驶过,甚至拖拉机路过的声音,与访谈区的音频信号搭配组合,丰富了声音的现场感,通过音量电平调整,现场混录,增加音频播出信号的层次感,同时也没有降低人声语言的干净度、平稳度,达到纪录片真实纪录的听觉效果。
挖掘方舱内的音频拾取,主要是环境声的拾取,在直播中比例不大,因为切入方舱画面时,观众的重点都在出土文物上,此时的环境声主要突出方舱的空间感,再配嘉宾对文物解析的声音,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声场环境和氛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逼真的现场气氛,仿佛置身于挖掘现场中。
三.结束语
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和细心的调试,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使得这次《三星堆新发现·揭秘Ⅱ》音频公共信号的制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类声音音源立体可辨,区域性的场地拾音,把现场环境声、主持人、嘉宾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为适应未来考古现场挖掘现场转播要求,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次制作经验,建立不同于一般电视声音制作理念,努力给电视观众带来精彩的电视考古直播纪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