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台融合年、改革年、创新年和拼搏年。我们关停了模拟电视发射,开启了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完成了郑州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技术系统建设,4K、5G、 AI、A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我台新闻生产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第一次采用全新的大型超高清全媒体转播车完成了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大型直播活动,第一次实现了两个转播场地的A车和B车基于ST-2110 4K/IP化的全功能、全过程级联;完成了广播总控(直播室)和电视总控(演播室)之间的IP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资源共享;规划和启动了面向移动端的“一云一端一岛一平台”建设。

徐亚楠
郑州电视台副台长
然而,一场特大暴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有”,永远比“好”更重要。
一是要“有电”。2021年7月20号,郑州突发特大暴雨极端天气,地铁进水、隧道进水、地下室进水、低洼地带大街上的水已经漫过齐腰深,水流湍急......郑州立即被全国关注。一夜无眠,各种安全播出事件接踵而来,市有线网停电停播,省IPTV停电停播、地铁电视停电停播,只有PC网站、手机客户端和发射机还在发送信号。
郑州是北方城市,不经常下雨,很多大楼的配电机房设在地下室,一旦失守进水,整个大楼就会停电。以上台外停播都是因配电房进水导致的。这次极端气象灾难给了我们技术人员两个警示,一是配电房不能都放在地下室,二是即使配备了双回路供电和UPS电源,对于一些关键的核心机房,备用的发电机也必不可少!没有电,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二是要“有信号”。7.20当天,我台新闻节目就开启了对暴雨救灾情况进行了长时间、不间断的滚动大直播,全台各频道调动了300多名记者编辑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主持人轮番上场,台长坐镇指挥,总编辑在隧道口拿着话筒当主持人,电台直播间和电视演播室相互连线,连交通广播的摄像头也都被调进来参与了大直播。暴雨过后又遇到疫情,一个月时间我们完成了30多场大型新闻直播和20场疫情发布会直播。
为了把信号传回来,技术人员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手段,摄像机回传系统、5G背包、手机大屏直播软件、云直播小程序、云直播推流盒子、微信连线、电话连线等等。但是,头几天,大部分4G/5G通讯基站都进水停电,而且越是灾情严重的地方越是没有手机信号,电话都是断断续续,更不用说视频回传了。卫星车、转播车、直播车都派不上用场,水太大太深,车都开不了。当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手提卫星,可整个郑州市,也只有央视记者站有一台手提卫星。
4K摄像机、高清摄像机、单反照相机,不是所有记者都带着,但身上只要带一部有信号的手机就能直播。不管拍摄设备有多好,5G不通、4G不通,没有通信信号,一切都是白搭。有一次记者坐船随救援队去一个被大水围困的楼顶,我甚至想到了使用微波接力把直播信号传回来。有很多次记者在地下室等灾情严重的地方无法进行直播信号回传,我们就让记者先采访完,然后找一个有信号的地方把文件传回来。
通过本次救灾大直播,我们感觉最有用的,一是多卡捆绑5G/4G回传背包很有用,如果一个运营商没信号,另一个有就行;二是手机大屏直播软件很有用,我们为100个记者的手机安装了直播软件;三是要备一台手提卫星设备;四是我们希望开发一种利用多路卫星电话链路传输视频图像的便携式卫星图传设备;五是传统的微波接力、远距离AP等任何能将信号从盲区传回来的技术手段,有时还不得不用。
三是要“有云”。想直播,有信号没带专用设备咋办?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只要手上有一部手机或PAD即可,能够上网的电脑也是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有自己的媒体云,使用手机和电脑都可以登录云平台进行“云导播”、“云直播”、“云转播”、“云拍摄”、“云编辑”、“云存储”,手机丢了也没关系,登录你的“云空间”就可找到自己的东西。有了云,就不怕某一个机房进水、停电、失火、损坏。
以上就是7.20郑州特大暴雨救灾抢险报道工作给我们的启示。风雨过后是彩虹,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与帮助,让我们砥砺前行,去迎接新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