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劳动者致敬

微博

QQ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 人物专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飞向月球》节目包装技术总监

2021-08-19 依马狮视听工场


客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项目:
《飞向月球》(第二季)

目标:
依托原创混合显示(IMR)超高清电视制作平台,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以还原科学探测历程、沉浸体验月球环境、解析采样技术亮点、透视航天探月精神的创作理念,制作出了以“AI数字航天员”特效为代表的一系列“爆款”视觉效果。

前不久,《飞向月球》(第二季)成为热播“爆款”,引发大量关注、评论和转发。

作为一个科学纪录片,能有这样的热度,实属不易。这其中除了人们自身对于航天内容的极大关注外,极具写真的画面、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的出现、月球空间环境的真实还原,由此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也是重要因素。

为了呈现这样高品质的视觉体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团队历时两年精心打造。依托原创混 合显示(IMR)超高清电视制作平台,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以还原科学探测历程、沉浸体验月球环境、解析采样技术亮点、透视航天探月精神的创作理念,制作出了以“AI数字航天员”特效为代表的一系列“爆款”视觉效果。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些幕后故事,《传播与制作》专访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飞向月球》节目包装技术总监——王子建老师,他将向我们呈现《飞向月球》(第二季)的真实制作历程。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请您介绍一下《飞向月球(第二季)》这个项目?

《飞向月球》是一个系列性节目,是一个科学纪录片。中国科技部有三大工程,分别是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飞向月球》主要记录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围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蕴含的科学原理、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

2017年我们开始《飞向月球》(第一季)的制作。当时长征火箭载着嫦娥四号进行了月球背面的探测,这次探测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是一次人类壮举。

围绕着这个壮举,我们开始进行《飞向月球》(第一季)节目的整体设计。当时4K技术刚刚开始兴起,利用这次机会第一次完成了央视4K超高清特效纪录片的精密化制作。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在科普表达上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直观解读科学原理,真实还原月球空间环境,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呈现出一部多维度、立体化、有温度、具情怀的科学纪录片。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AI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发表多篇SCI(2区)和EI引用的学术论文,目前正在进行实时特效制作模式、计算机图形制作呈现标准的研究。在《飞向月球》(第一季)、《飞向月球》(第二季)等大型科学纪录片中,担任总台原创混合现实(IMR)超高清电视制作平台视效技术总监。

Ross Video视音频方案的全面性使我们在现场构建、搭建时间、技术研发方面的消耗降得很低,为我们进行AI数字人物核心底层算法的探索争取了时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飞向月球》节目包装技术总监     王子建

《飞向月球》(第一季)主要完成了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围绕嫦娥四号飞向月球之前所做的事情进行了记录和叙事;

二、是解读航天人的情怀。为什么要航天?为什么这些专家和科学家花费这么多心血做这个事情。拍完《飞向月球》(第一季)之后,效果不错。不管是从我们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获得了认可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筹备《飞向月球》(第二季)。这时中国航天进行了下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嫦娥五号 “绕落回”,这是个很有情怀的故事。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在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带给中国两样东西,其中之一是1克的月壤。这1克月壤多珍贵呢?只能分出一半0.5克进行研究,另外0.5克用于展览。

嫦娥五号的“绕落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成功了,从月球上取回来一公斤左右的月壤,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了。

围绕着绕落回这三件事,我们开始进行《飞向月球》(第二季)的创作。

在技术方面,也是围绕绕落回这个故事开始现场搭建,与第一季真人抠像自拍模式不同,在第二季中,为了更深入体现一些特征,我们尝试进行了4方面的研究:

a.AI数字人物的创作;b.AI数字资产孪生应用;c.4K沉浸式拍摄系统开发;d.CG 4K HDR工艺流程建立。

 

 《飞向月球》(第二季)制作中应用了AI数字人物技术,这个技术是怎么实现的?

往常的节目,一般都是根据项目先进行技术梳理,然后搭建,之后才开始制作。第二季是与之前不同,是科研先行,先进行了预演。

这个片子在2020年11月正式开始制作拍摄,但是研发早在2019年底就开始进行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I数字人物。这是一个高仿真的精品数字人物,而非是普通用于娱乐、直播带货的数字人物。

AI数字人物创作的意义是为了践行央视“5G+4K/8K+AI”总体技术战略。我们认为AI落地,视效先行,基于此打造了一个全球首创AI超写实数字人物,应用在这个4K科学纪录片当中。

我们从2019年底开始进行技术储备,先做了一个POC,也就是概念性验证,认为具有可行性,接着进行了相关算法的研究和储备。成形之后,从2020年的9月开始实施,到2021年完成。

我们从研发到最后实施的主要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测量摄影。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就是通过相机阵列,对AI数字人物扫描。拍摄扫描的人物不是单纯的采样,而是有皮肤质感的、包含各种多维度信息的一个采集。

第二阶段是对整个神经网络的学习。

这部分是AI处理的主体。先进行的是数据集的构建,也就是对人物的一个数据采样。我们通过几次采了10多个小时的数据,之后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抽取和交预处理,预处理之后形成一个数据集。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之后进行建模,这是一个数学建模,并非三维模型建模。数学建模就是对特征进行构建,即我们要如何采集什么样的特征,能够支持我们之后的现场拍摄应用。

数学建模之后利用算法进行代码的实现,最终把这些都完成以后开始训练,利用数据集和算法,体现这个数学建模,进行推定。训练好以后进行调优。调优后形成了一套参数集,放进Ross Video Voyager虚拟演播室系统系统运行,在这个系统之上进行研发。这属于高定制化的研发,最后完成整个数字人物的逻辑,最终呈现给大家。

神经网络阶段进行了1年多才完成,直到2021年2~3月份左右才开始进行现场拍摄,将这个数字人物进行了实时的驱动。驱动下来以后,进行现场数据的收集、后期分析和制作。

如果细分创作流程,可以分为测量摄影、资产处理、逻辑、神经网络、技术美术或现场拍摄这么几部分。

AI数字人物与以往的主要区别在于:突破了创作物理空间的限制。在《飞向月球》(第二季)里能看到很多的镜头好似在一个大场景中拍摄的。其实是在一个150平米、实际可用范围只有100平米的空间内进行的拍摄。100平米可以衍生出几千平米级别调度的模式,赋予了深化创作的更多维度。以前这种实体拍摄受限于很多东西,比如演员、道具、场地等。如今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维度的拍摄,大幅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效果质量。

 

与其他纪录片相比,《飞向月球(第二季)》有哪些独特的技术点?

第一,首次尝试了AI数字人物。

第二,体现了AI数字资产孪生应用。科学纪录片的宗旨是进行真实还原,但这也是特效制作的一个难点,我们需要数据支撑。为此我们从国家天文台获得了月球数据的DEM信息集,但这个DEM我们无法直接用。我们根据这个DEM通过计算进行了转换,形成了能用格式。这就是AI数字资产孪生应用。

第三,虚拟拍摄。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4K沉浸式虚拟拍摄系统,当然这个研发的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从零开始去做,还是基于一个大的体系架构。这个架构里面包含了Ross Video、NVIDIA、EPIC这些已有的平台,我们在上边进行应用级研发 。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现场控制逻辑和现场运动算法的研发,之后是控制设备接口、控制协议接口,最后完成整个嵌入式系统的一个集成,实现4K沉浸级拍摄这个模式。

第四,CG 4K HDR工艺流程建立。之前HDR大家都有各自的方案,但并没有太好的应验。这次我们直接将CG HDR直接呈现给观众,在制作端全程保留全部色彩信息和动态范围,在输出端完全适配总台现行色彩标准。 

这是具体流程上的四个技术点。从大的流程上,我们是基于原创混合现实(IMR)超高清电视制作平台。“5G+4K/8K+AI”是总台的战略布局,IMR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实现了数字虚拟制片流程的贯穿,制作平台的流程化。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飞向月球》(第二季)幕后技术大揭秘   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如何诞生?

《飞向月球(第二季)》制作有哪些复杂之处?

目前节目技术制作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堆砌了,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进行探索。深度是什么?
对于我们来讲,就是科研先行或称为研发先行。

在制作这种精品纪录片之前,要做大量深化的数学模型研发,在研发基础上圈定技术路线。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再去选用合适的软件和硬件。

将算法、数学模型、以及一些标准的落实,最后完成整个制作,对于我们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复杂性。对于制作来说,现在高定制化需要比普适化要大很多。原来的制作是普适化,我们叫行活,每个片子安装流程排活就可以了。但现在每个片子都有它的特点,而基于这个特点要去做大量研发。下一个片子可能会用到上一个片子的一些技术手段,但又不完全一样,仍然需要研发。所以《飞向月球》(第二季)技术先行的模式,让我们觉得相对复杂一些。

什么是广度呢?

现在电视制作已经不再是面向一个屏幕的制作,如今是一个高维度全媒体时代,如何将宣传内容进行立体化传播,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

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将简单的一个纪录片制作、特效制作,扩展到全领域,如新媒体、展览、文创、游戏、现场讲解、电影等场景。如何将电视传统的被动模式变成主动模式,技术上是完全不同的架构,这是一个难点。

 

 这个节目中应用了Ross Video的哪些产品方案?最终确认采用Ross Video系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飞向月球》第一季和第二季大部分都是基于Ro s s Vi d e o解决方案来做的。选择Ro s s Video,是因为它们在产品线上,相比其他厂商,比较全面,从开始的拍摄到最后的收录都有产品方案。如SDR 12G方面,它的整个流水线相对成熟;在IP流媒体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可以这么说,Ross Video视音频方案的全面性使我们在现场构建、搭建时间、技术研发方面的消耗降得很低,为我们进行AI数字人物核心底层算法的探索争取了时间。

AI数字人物、数字孪生应用也都是基于Ross Video voyage这个产品进行二次研发的。此外它还有基于图文的IT级产品,能够让我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请您对Ross Video做一个总体评价?

产品很稳定性,我们《飞向月球》第一季和第二季,以及其他很多片子,一直用Ross Video产品来制作。不只是在纪录片特效领域,在舞台综艺很多需要高质量展现的地方,如春晚、中秋晚会和建党100周年晚会,用的也是Ross Video 的产品。

Ross Video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为我们很多前瞻性尝试提供了可能。Ross Video方案本身自带AI智能识别,如果要用自己的AI技术,Ross Video也提供了AI小微服务接口michael service,这给我们特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新的技术和应用。

 

谈谈你在这个节目制作上的一些观点?如何让节目制作上升一个档次?

现在对于我们来讲,先要练好内功,那么内功的基础是什么?标准!

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和工业标准,来供给整个制作单元,快速而稳健的形成可复用的标准化数据资产。这是我们对未来构建的一个基础。

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协作,以前都是线制作模式。这个模式对于4K和8K超高清制作,尤其是8K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现在制作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维度也越来越高,使用传统线性制作和传统渲染流程,是无法想象的。

基于此,我们要构建我们下一代实时特效制作流程,不单单是面向电视,而是面向全媒体。

Ross Video 4K IMR 超高清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