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第一个车载移动电视在上海开播。之后的04、05年,全国共有30多个城市试播车载移动电视,由于数字地面电视标准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各个城市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五花八门,欧洲DVB-T,清华DMB-T、上海交大ADTB-T和韩国的DMB等。
2006年,我国数字地面电视标准已经确定为DMB-TH/ADTB-T,DAB也被推荐为我国数字音频广播行业标准,而且,基于广播的手机电视技术及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也趋于成熟,韩国的DMB、欧洲的DVB-H、美国的MediaFLO和我国的CMMB(S-TiMi)。在这种情况下,车载移动电视该往何处走,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较早试验移动电视的郑州电视台副台长徐亚楠。
观点一:技术标准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
问:您对当年的“移动电视热”怎么看?
答:本来,数字地面电视技术主要为高清和多频道标清的固定接收用户而开发的。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移动性、便携性和个体性信息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超过对固定数字电视的预期需求,因此,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开办车载移动电视成了各地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时数字地面标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均未出台,实际上开展车载移动电视业务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但是市场似乎等不及了,各地电视传媒乃至地方政府认为尽早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开播移动电视节目,既可以抢占市场(公交车和出租车载体),也可以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对外形象,于是全国纷纷试播移动电视。清华和上海交大的标准之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2005年全国就已经有30多个城市开始试播移动电视。
没有标准怎么办?不管了,只要能用,拿来就是。反正数字卫星电视(DVB-S)和数字有线电视(DVB-C)也不是国标,是市场占领使其成为实际上的国标了。一时间,欧洲的DVB-T、韩国的DMB、还在襁褓中的DMB-T和ADTB-T都被拿来做试播。由于标准未定,产品不成熟,全国车载移动电视业务挣钱的没几个,大量投资付之东流,形成了“移动电视经济泡沫”。我国的数字卫星电视广播和数字有线电视广播已经被迫使用欧洲的技术标准,这一次,数字地面电视标准之争又害了移动电视,标准滞后可真的把我们害惨了!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有人说过一句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技术标准绝对第一重要,它是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
问:照这样说,车载移动电视业务是不是没希望了?
答:那倒不是。2000年以前互联网也曾出现过“网络泡沫”,很多人血本无归,正是人们提前看到了互联网的光明前途,蜂拥投资造成的。但你不能说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在短短5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并且出现了搜狐、新浪、网易、雅虎、百度、Google等互联网产业巨头,一些年轻人的财富聚集速度连比尔·盖茨都自叹不如。
移动电视在技术上是一个朝阳产业,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原因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外出时间越来越多,各种车辆越来越多,并且由于交通拥挤,人们在车上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移动电视、听广播就必然成为人们在乘车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广播电台的经济增长速度全面超过电视台,就是这个原因。
问:现在国家标准已经确定,车载移动电视应该采用那个技术标准?
答:当前,开展车载移动电视业务的确比前几年条件成熟一些。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目前,DMB-T/ADTB-T已经被确定为我国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强制性标准,DAB也被推荐为数字音频广播的行业标准,并已经有了自己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S-TIMI),从技术角度讲,这三种标准均可向车载终端传送电视节目,到底采用哪一种发展车载终端,恐怕还需要国家的统一规定,要不然又要五花八门了。我们知道,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标准将来主要解决高清节目和多套标清节目的地面覆盖,数字音频广播标准带宽较窄更适合开展数字音频广播和手持多媒体广播,我个人认为,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更适合车载移动电视业务。现在的问题是,三种新标准的产品还没有大量上市,尤其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码标准AVS还没完全成熟,应尽快走出实验室,加快商品化进程。
观点二:手持多媒体终端是移动电视的发展方向
问:移动电视技术将来向哪个方向发展?
答:移动多媒体广播最大的特点是移动性,它既可以向手持电视发送节目,也可以向车载电视发送节目。我个人认为,车载电视只是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一部分,手持终端市场容量更大,移动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移动多媒体。首先,移动性、便携式、个性化的多媒体手持终端更符合现代社会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和私家车上的车载电视不能像手持电视那样满足每一人的个体化收视需求。其次,我们知道,有线固定电视是以家庭为收视单位,车载电视是以汽车为收视单位,而手持的移动多媒体终端是以个体为收视单位,收视群体大得多,市场容量也更大。第三,基于卫星广播加地面覆盖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多种码率和各种尺寸的屏幕,涵盖了居家、户外、车载乃至长途交通工具。
问:手持多媒体技术是不是要影响车载电视的发展?
答:肯定会。车载电视业务虽然不会像互联网那样,泡沫之后就出现暴发户,但也绝对不会死掉。主要看有没有社会需求,有需求就不会灭亡。我个人认为车载电视会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框架内和手持终端共存。电视比广播出现得晚,技术更进一步,但广播电台并没有因此死掉。我想,车载电视至少比分众传媒和聚众传媒的楼宇电视技术手段先进吧,楼宇电视每天还得派几十个人满大街跑着去更新闪存和硬盘,而且没有人们最想了解的新闻信息,但是他们可没少挣钱!
观点三:基于广播技术的手机电视更符合中国国情
问:您对手机电视发展前景怎么看?
答:现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伴侣。MP3、MP4、闪存、计算器、PDA、GPS导航仪、网络下载、游戏机、照相机、手机支付、收发信息甚至手表等功能已经逐步集中到手机上,被手机所代替。如果手机再增加听广播、看电视的功能,随时获得新闻信息和下载想看的电影,手机将彻底变成一个多媒体信息终端。手机已经被人们称为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
但是,我认为基于IP技术的手机电视可能不符合中国国情。理由有三: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虽然IPv6可以提供足够的IP地址,但是频率资源有限,人均带宽永远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富余,即使4G时代到来,随着用户的增加,网速也会越来越慢,不能收看流畅的视频节目。其次,传送一路视频的带宽可以传送几百路语音通话,而我国手机普及率不到36%(欧洲为90%以上),如果电信运营商多发展语音业务比发展手机电视得到更多的回报,基于IP的手机电视就很难在我国普及。第三,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少,买不起传输视频节目所需要的带宽,因此,资费问题也会制约IP手机电视业务的普及。而广播带宽大家共同拥有,不会随着用户增加网速变慢,不需要购买独立带宽,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得起多媒体广播。因此,基于广播技术的手机电视更符合中国国情。
另外,移动多媒体广播除了向手机发送电视节目,还可以向笔记本电脑、PDA、GPS、车载终端、楼宇终端、户外终端等发送广播、电视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终端产品涵盖更加广泛。如果有人嫌手机屏幕看电视太小(看足球赛确实够呛),那就看屏幕稍大的手持终端吧。
而且,广电运营商同时又是内容提供商,新闻信息发布是广电部门的份内职责,手机电视这个新媒体仍然需要把握舆论导向,在未来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由广电部门开展手机电视和手持多媒体业务在政策上也更加顺理成章。
问:有人说手机电视是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争夺的最后一个大蛋糕,电信部门肯定不愿放弃。如果由广电部门经营手机电视,电信部门不给发手机牌照怎么办?
答:您说得没错。手机电视产业能够带来巨额经济效益,以上海市为例,1000万部手机即使有300万可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每部包月30元,每年将会带来10亿元的经济回报,如果加上交通导航、天气预报、特色服务等用户定制的数据增值业务,经济回报率将更高。这也是大家争夺的原因。电信部门不发牌照,广电部门可以先针对不需要手机牌照的手持多媒体发展用户,毕竟,基于广播的手机电视更符合中国国情,老百姓愿意用IP手机电视还是广播手机电视,让市场去说话吧。其实,即使手机电视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