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视频、音频、数据,还是管理、控制和传输,目前都在强调可视化。为什么可视化这么热?因为它可以切实提高效率,让信息更直观、画面更生动、分析更快速、决策更准确、操作更简单。然而可视化解决方案,并非只是屏幕显示那么简单,还包括编码、协议、芯片、数据呈现方式、软硬件设计、集成、音响、空间的配合等等。可以说,一个可视化系统就是一个有机组成体,AV领域的各个公司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可视化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根据不同行业、专业、应用、经验,人们有着各自的理解。事实上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可视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那么发展至今,AV行业是如何认识可视化的?它的过去与将来是怎样的?又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6位业内资深人士,希望他们的分享对行业有所帮助。
对于AV可视化,您是如何理解的?
关点:AV可视化不只是将音频、视频、控制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以便让用户更易理解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它还是一种“体验化”,即一种听觉、视觉、触觉集成为一体的“可视化”!
曾庆文:可视化用户一直有需求,但早些年技术有限,不能完美呈现。如今硬件、软件、数据等都已能深度融合,也就有了今天火热的可视化。
周晔:AV可视化不只局限于视、听、触等感官上的视觉与互动体验,更多的是在于对海量信息数据,采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处理、分析、管理及调度,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并由此转化为可视化资产。AV可视化旨在打破数据孤岛,突破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让可视化资产有序流通及共享,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创造更大价值。
朱力:“简单信号堆砌上墙显示”不是AV可视化。将来自全球各地、抽象的、海量的异构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可视化表示,帮助及时有效的决策和远程控制才是核心所在。
周欣:AV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在专业视听领域的具体呈现,通过显示器、大屏等信息媒介进行音视频数据展现,以实现数据与人之间的友好交互,增强人们对音视频的体验和管理。
熊伟:对于专业商用显示器厂商来说,AV可视化就是把用户最想要、最需要的信息高效的呈现给客户。为此NEC研发集成了很多技术,如:为客户提供树莓派物联网平台、OPS标准下的Windows平台、以及内置GARNET媒体播放平台等。
您认为近十年来,可视化取得的几个最大亮点是什么?
关点:三大亮点。一是视频素材之间关系的可视化,使用户更易理解,例如,本地与远程会议室之间视频信号的关系是什么,以往只有工程师通过现场复杂的AV系统路由切换控制分析才知道,但是可视化以后非专业人员也能看懂,非常便于会议参与者实时了解会议运行情况,提高会议效率;二是当前智慧城市、智慧建筑中的AV信号数据,都可以与物联网结合,用户在虚拟化的城市、建筑等三维数字展示中可随时调用和展示;三是通过大数据存储和智能计算技术,能够在海量音视频数据中,快速搜索到用户所需并展示出来。
曾庆文:产品更智能、系统更灵活。这些年魅视一直做的是“连接”工作,编解码、传输、控制、协作,这些都属于“连接”。而“连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智能、更灵活。
周晔:2012年上海寰视推出了可视化控制软件,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极大改进了用户操作使用模式、提升了交互体验。之后随着视听信息越来越多样化,AV可视化开始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统一调控。如今AV可视化已经成为了海量信息数据最终的表达方式及呈现平台。
朱力:传统AV显示仅仅是通过显示设备把输入信号显示出来,而可视化是一套系统性的内容采集、处理和显示过程,需要根据可视化要求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和显示、可互动。这个过程是可视化与传统AV显示的最大的区别和进步。
周欣:在编解码方面,H.265/HEVC支持在有限带宽中传输高质量的网络视频。相较于H.264/AVC,编码效率和带宽占用优化都有了显著提升,在低于1.5Mbps的传输带宽下,也可实现1080p全高清视频传输;在传输方面,随着NDI和SRT网络视频传输协议的推出,进一步推动AVIP化走向成熟。NDI技术为局域网内的IP信号传输提供了一个超低延迟和超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SRT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因特网网络中实现安全、可靠、低延迟的视频传输,是对IP媒体传输技术(如NDI)的有效补充。
熊伟:一是“融合”。如显示器无论从传输介质、带宽、到传输方式都在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扩展性能;二是“跨界”。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了“跨界”整合。例如,做视频内容的公司收购了数字标牌播放器厂商,广告运营商与AV硬件厂商产生了火花。“融合”和“跨界”打通了数据源、数据处理、数据呈现的壁垒,让数据可视化不再是作秀,成为了真正的生产工具。
您心目中优秀的可视化方案是怎样的?
关点:好的方案应是基于互动的“可体验”方案。曾庆文:简单的说,实现了业主需求的方案就是好方案。但作为方案提供商,还需要考虑弹性,系统要能随需求变化,实现扩容、迭代,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方案。
周晔:应具有五个特点:
(1)能够将跨地域的可视化信息实现互联,并实现任意调度,从而打破信息孤岛;
(2)能够将跨业务平台的可视化信息融合调控,打造出一体化的可视化信息管控平台;
(3)能够将可视化信息实现全域有序共享、人机双向的高效互动与协作,从而发挥出可视化资产的最大价值;
(4)能够不断地迭代扩充,丰富多样的可视化
信息应用服务最终集成为一体;
(5)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定制不同的可视化应用模式,满足各行业实际使用需求。
朱力:只有具备以下三个特点,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可视化平台:
(1)系统具有泛数据采集能力。即能对所有类型的数据源、数据库、数据格式具有兼容性的采集能力,并能转化为平台可处理的数据类型。这里的所有类型包括结构化的数据、半结构化的数据和无结构化的数据。用户只需提供数据源接口和相应数据权限,其他的数据采集工作由平台完成。
(2)大数据处理能力。平台具备数据处理工具,可根据实际业务建立数学模型,具备大数据分析功能,输出实时数据结果,形成可视化报表或组态。数据图表可以实时刷新、可以钻取联动。
(3)实时数据可视化能力。可将数据报表或组态根据实际需要输出到任何显示终端。
在可视化大屏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是最难实现、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是可视化环节中关键的关键,也是区别一个大屏系统是否真正是“可视化平台”的判断标准。如何提升底层算法进而将用户行业海量数据真正用好、用得最高效才是大数据可视化系统成功的关键。
周欣:应该具备低延迟、安全可靠、拓展性强的特点。AV行业正在逐步IP化,因为这种基于IP网络的信息传输可以打破物理距离对信号传输的限制,实现分布式的部署和更高效的管理。如果能在各类网络环境中实现低延迟和可靠的音视频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可视化的用户感受,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当然这类基础设施投资能否在未来灵活拓展,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熊伟:互动、互通及AI融入是必不可少的。如面对零售的可视化方案需要让用户从可视化数据的呈现、AI的体验、商品下单等整个体验过程中感受不到丝毫割裂感。
用户心目中的优秀可视化,与我们业内所认知的有什么异同?我们是否该与客户保持一致?
关点:用户作为数据最终的使用者,可视化只是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输出形式,也是AV数据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接口。所以让数据尽可能的真实、丰富、结构化和可计算,是行业最需要做的事情。
曾庆文:用户看重的是数据和效率,需要可视化系统能够“所见即所思所想”。以往很多厂商或集成商只按自己的思路去做事,但这些年明显看到的变化是,大家越来越积极地去接触和响应用户需求,这是一件好事。以往我们总想教育用户,最后却发现是用户教育了我们。
周晔:不少用户存在可视化数据壁垒、可视化资产利用率低、可视化价值预期高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用户解决这些难题,对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判,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最终帮助用户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全面智能化分析与精细化管理,使可视化信息资产发挥出更大价值。
朱力:现阶段可视化方案主要是用于企业管理,这类用户具有三个共性:第一,企业有大数据;第二,需要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提升管理;第三,跨部门的管理需求很多。这类用户认可的优秀可视化方案,与我们是一致的,就是能够将抽象的、海量的异构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可视化表示,帮助及时有效的决策和远程控制,提升管理效率。
周欣:用户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备实现可视化,在保持现有工作流的同时降低边际成本,这要求各厂商提供的产品要能够有效帮助用户基于他们现有的设备实现可视化。
美乐威Capture系列支持用户稳定采集各类视频设备的高清或4K音视频信号,并传输到软件、切换台、大屏进行制作和显示;美乐威Convert系列基于NDI和SRT技术提供网络视频传输和解码显示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过渡到IP工作流,从局域网/因特网直接获取音视频内容进行显示、录制和制作。
熊伟:无论是用户还是业内,对于可视化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关注的是解决需求、升华需求,最终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业内关注的是标准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未来AV可视化会呈现怎样的发展?
关点:第一,通过各种物联网设备对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储存、计算与分析;第二,AV可视化将无处不在,跨屏跨设备、相互联系、统一控制。
曾庆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以及随时随地,想到即能看到,这应该是大家努力发展的方向。
朱力:目前虽然用户控制中心已经做到了可视化,但是各专业软件之间的数据还缺乏全面的关联,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所以可视化系统平台的发展方向是:整合、打通现有各数据子系统,从数据交换平台获取实时数据、计划数据、历史数据、计算指标等数据和图像监控系统的图像画面信号,将所有数据统一融合和分析,深入萃取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采取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示方式,将生硬的实时数据、关联、报表有效的转换为图形、图标、图像,以最佳可视化方式全景式展示、应用,使控制中心管理运营人员能够及时全面感知所管辖区域各环节的运行状态,快速做出最佳应对决策,最终实现智慧化工作和管理方式。
周晔:未来AV可视化将更加智能化、全面化,表现在:
(1)全域互联,构建全域可视化云,打破信息孤岛;
(2)汇聚融合,跨业务融合,打造一体化可视化信息平台;
(3)便利协作,全域共享,高效协作,发挥可视化价值;
(4)平台服务,可不断扩充可视化信息应用服务;
(5)场景定制,通用的可视化信息,个性的应用场景;
(6)灵活部署,完备套件,弹性架构,多样云部署。
在可视化方面,公司曾经做出了哪些技术创新及产品?
关点: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和对可视化的理解,利国产品集成了各种收集AV数据的功能,并向AV系统提供调用接口。在一些AV信号路由切换矩阵中,设计了交换控制接口,通过远程浏览器即可调用、查看各种AV信号通过矩阵路由的情况。这种可视化不是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而是通过AI与使用者互动的可视化。诸如一个小的信号切换操作按钮,都是根据数据分析处理后的可视化互动按钮,有趣且非常智能。
曾庆文:在大家不看好IP化的时候,魅视就一直持续投入和引导,如今业内IP化已形成百花齐放的现状,魅视最终用事实证明了魅视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对的。
周晔:上海寰视早在2012年就提出全可视化管理理念,并推出了首款可视化控制软件;随后又推出基于osd可视化操作面板的坐席协作控制产品,一改传统坐席协作键鼠快捷键控制的模式,操作管理更简单和直观,并且将坐席协作与大屏管理融为一体,通过统一的可视化平台实现高效的席屏联动。
之后又推出首款基于大屏的云会议产品,让会议、决策、调度可视一体;MICS全域可视化云平台是新一代全域可视化信息服务云平台,可以利用各类网络环境帮助用户实现全地域、全领域、全类型的可视化信息接入,集成连接、调度、存储、应用等可视化云的必备基础处理能力与服务应用,构建集信息互联、统筹管控、高效协同、数据呈现于一体的可视化信息中心。
朱力:台达推出的DVP数据可视化平台,可兼容所有主流数据库、数据类型及数据源;自适应调节画面分辨率及画面尺寸,无失真、无变形;窄带传输,节省带宽;可同时将画面传输到各种显示终端、异地及其它厂商的屏幕上。此外,还可实现分布式多屏显示联动,为企业管理平台提供子系统数据深度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数据价值挖掘,使各子系统数据多维度信息灵活呈现,实现全方位可视化表达,同时可实现跨地域跨屏幕的可视化资源调度。
周欣:美乐威专注于音视频采集、编码和转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可视化方面,美乐威提供支持多种音视频接口的Capture系列视频采集设备,基于FPGA提供丰富的视频处理功能,能够将视频源设备输出的音视频信号稳定连接到显示设备与制作设备,实现AV信号可视化;同时美乐威还推出了基于NDI和SRT网络编码传输协议的Convert系列IP视频编解码器,帮助用户低成本地过渡到IP工作流,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音视频信号解码,实现可视化展现。
熊伟:作为专业显示器厂商,NEC有很多创新。例如:2011年NEC联合微软、Intel共同发布的OPS标准,目前已成为教育一体机、数字标牌一体机的行业标准。
2016年NEC率先把物联网行业的硬件平台——树莓派平台融入到商用显示器。
在未来2021年NEC商用显示器产品上,NEC还将搭配全新平台,可有效降低整机功耗、增加产品稳定性和系统的开放性。
未来公司在可视化方面还会有什么技术、功能面世?
关点:将会更加注重产品中对各种AV数据的搜集和结构化处理,通过开放的接口与AV可视化系统互联。
曾庆文:一是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础研发,这是产品最重要的基石;二是根据用户需求做好应用研发,不但要实现功能,还要易用、好用和人性化。
周晔:以MICS全域可视化云为核心,连同MediaLink全域分布式多媒体系统、Wallink云拼接显示屏、CollabStation云坐席协作系统、EffiMeeting云视频会议系统,以及不断扩充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要的定制化服务,共同组成全域可视化解决方案,打造集连接、共享、协作、应用一体的智慧视听新形态,帮助用户快速完成可视化云建设,汇聚可视化信息资产,使之发挥更大价值。
朱力:持续DVP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完善升级,兼容更多类型数据库、数据格式,支持更多的地理信息,提供更多、更复杂的可视化展示、可视化应用。同时,还将持续进行数据可视化平台与大屏幕显示系统之间的应用融合,使数据可视化平台在大屏幕上显示更清晰、刷新更快、使用更简单、操控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