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家计委下达了地面试验平台的任务给上海,并且要求其不仅要搭建平台,也要制作一些高清的节目。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高清节目制作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原来做标清节目是4:3的构图结构,高清节目制作已经变成16:9的构图结构了,16:9的构图结构和4:3的构图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体育转播时,16:9横向捕捉到的内容要比4:3多得多,从机位的角度来说也相对可以少一点。
第二,拍摄人员对拍摄过程的改变将有一个习惯过程。电视制作要求快,我们采集新闻或者拍摄什么内容,摄像机到外面一转就回来,实际标清的摄像机镜身相对比较长,我们在跟踪聚焦方面稍微马虎一点问题都不大,但是高清摄像机不仅镜身短,同时清晰度非常高,不清楚的镜头回来是不能用的,所以摄像人员要习惯这个过程。我们有很深的体会,一个新技术的推广,人是很重要的因素,要估计到他在适应新的环境下会有什么变化,但是要一个人短时间改变是不可能的,要让他慢慢地感受,然后改变一些习惯。因为我们原来都是各个部门轮流使用,专题部门、新闻部门、体育部门,这样可以感受一下他们对设备掌握的情况,看看还需要我们技术上作哪些配合。
第三点,高清电视拍摄的时候,对灯光要求特别高,清晰度高了以后,体现高清的层次感特别明显,一幅漂亮的构图对灯光的层次要求很高,传统手法拍摄不好的画面,有时候觉得还没有标清画面感觉好,因为高清本身图像细致,对层次要求很高,所以用光的要求也很高。高清对布景的要求也高了,原来我们在演播室做过试验,比如在原来的布景上,我们简单地处理一下就进行节目拍摄,拍的时候灯光等都比较好,最后仔细一看片子,布景上面的水渍在画面里非常突出,破坏了画面效果,实际上在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时,对布景的要求提高了,这件事在制作部门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制作节目不仅仅是设备的投入,对制作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第四,高清电视制作对道具的要求也增加了,高清电视要体现出清晰度,体现出质感。到底什么样的道具更能体现出来清晰和质感?通过制作节目的感受,他们提出要有非常有质感的道具放在环境里会凸现晶莹剔透的感觉,比如玻璃器皿里面有水,这样拍出来是非常透亮的画面,更能体现高清节目的表现力。高清如果用很好的道具,马上就能体现出高清节目的质感。通过各种栏目对高清设备的使用,各个部门对高清电视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通常我们做电视节目要求反应快,制作人员不习惯慢慢做事情,制作一个电视节目,有时候拍一个素材回来马上就要播,就要适应快节奏、多场景,而且电视节目可能在各种场景拍摄,因为在自然的环境下发生的各种事情都要拍摄,就要适应多场景的快节奏变化。这就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技术部门作为服务单位,也需要考虑高清设备的参数设置问题,让每个编导都熟练掌握各种参数设置有一定困难,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小组,研究他们可能碰到的场景,大概有几套参数,可以把它设置下来,让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
在数字高清拍摄制作推进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积极地研究和实践,今后大量上高清的时候要事先规划,规划前我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合理的规划,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我们没有知识准备而造成浪费。同时我们也要花力气了解应用部门,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是技术人员的认知度的问题,光是技术人员认识了,如果使用部门没有认识,这个技术也很难推广,这是几年来我们对新技术推广的经验。所以我们在推广高清的时候也注重了这方面,技术人员知道高清有好处,拍摄人员不一定认为它有好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在拍摄中碰到的问题,推广起来也很困难,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专门有一个高清的节目组,始终跟踪拍摄人员,看他们会碰到什么问题,反复进行总结和技术准备。高清电视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播出,我们能感到像当初数字电视起步一样,目前最欠缺的是节目,但是开播之前,我们在电视节目拍摄的前期准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节目的储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下,我们才能保证高清电视节目顺利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