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DVCPRO第一用户——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刘宜勤感言
见到刘台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日子,进入2007年的北京气候温和犹如春天。约见的采访地点定在位于西三环莲花桥畔的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刚刚搬进的新址。新年刚过,身为影视技术学会理事长的刘宜勤,就开始为影视学会2007年的工作忙碌着。
得知我们要询问有关DVCPRO在中央电视台最初的应用情况,刘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采访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
CCTV原副台长、现任中国影视技术学会理事长刘宜勤 |
传播与制作:您第一次接触DVCPRO设备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刘宜勤:印象中应该是1996年,当时松下刚刚在NAB 96展会上推出DVCPRO设备。97年的BIRTV也随即展出了DVCPRO摄录一体机和编辑录像机。
传播与制作:请您简要回顾一下中央电视台与松下公司最初就DVCPRO技术交流的过程。
刘宜勤:松下非常重视中央台的数字化设备改造项目,记得当时松下电器事业部部长山本克彦先生专程到台里与我们会晤,就广播电视数字化新技术和中央电视台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在当时DVCPRO这种小型的压缩数字格式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松下电器方面也从中央电视台了解了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意见,大家都希望共同推动中国电视台数字化进程。
时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广播电视事业部海外营业部中国香港课课长吴会森先生和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负责广播电视产品的销售代表住谷茂树先生很快来到台里,并带来DVCPRO设备,从台领导到技术部门的负责人都饶有兴趣地观看了DVCPRO摄像机和录像机的演示,多方征求了意见,从机器操作性能到摄录一体机的手感等,我们都亲手操作了一下。并通过主观评价,感觉图像效果不错,尤其是相对于当时的模拟设备解决了多代复制带来的图像质量下降问题,画面损失小。这样DVCPRO在中央电视台得到了好评,随后我台经济频道采用了DVCPRO设备。
在DVCPRO25格式成功之后松下电器又继续开发了DVCPRO50格式,更适合电视台节目制作的高质量要求,在销售上也扩大了在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规模,为此,成立了松下电器广播电视系统公司。在我台计划进行新闻中心数字化改造时,当时的高木总经理和住谷部长也经常来拜访,与我们一起交流和探讨,促成了新闻中心数字化改造采用DVCPRO 50的技术方案。
传播与制作:当时出于什么原因决定选用DVCPRO设备?
刘宜勤:1996年年底,中央电视台将“中央二套”原来分散的制作基地集中在邻台的军事博物馆内专门成立了一个制作区,经济频道准备开设新的专题类节目,需要购置一批新的采编设备。当时也正好是摄录编设备的一个转折时期,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沿用模拟设备,还有一种就是选用刚刚诞生的数字设备。作为一个中央级的大台,其事业发展应该及时跟上先进的数字技术发展步伐。我们也赶上了“换机”的好时机,最后台里作出技术决策,决定采用数字摄录设备。新闻采访主要讲究实效性,DVCPRO比起模拟大机器,体积小重量轻是它的优势,小尺寸的1/4英寸磁带比较便于携带,很适合记者外出采访。
传播与制作:中央电视台订购的第一批DVCPRO设备数量是多少?这批设备目前的使用情况?
刘宜勤:第一批订购了DVCPRO 25M设备,前期设备型号是AJ-D700摄录一体机大约80台,后期设备型号是AJ-D750演播室编辑录像机大约120台,前后期加起来应该有二百台。1998年松下推出DVCPRO 50M后,我们除了进行主观评价,还进行了客观测试。经济频道又购置了一百多套DVCPRO 50M前后期设备。据了解第一批DVCPRO 25M设备还在经济频道,但只作为CCTV-2节目的应急备份用。第一批设备已经使用了十年,按照设备使用周期计算,也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
传播与制作:DVCPRO设备都用在CCTV-2哪些栏目里?
刘宜勤:最早用在CCTV-2经济频道的《商务电视》栏目,也就是现在的《经济与法》栏目。后来陆续在新闻节目,如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和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服务版块的《生活》、《健康之路》、《为您服务》;深度资讯版块的《对话》、《财富故事会》、《今晚》等专题节目使用。还有一些品牌益智和娱乐栏目,比如像《非常6+1》、《超市大赢家》这样的节目需要外拍花絮也是通过DVCPRO录制。
传播与制作:继经济频道之后,中央电视台还有哪些部门采用了DVCPRO设备?
刘宜勤:在看到CCTV-2采用DVCPRO设备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台里整体感觉DVCPRO在各方面性能都比较令人满意。因此新闻中心在进行模拟向数字转换时,先期少量选用了DVCPRO 25M设备,后来何台长上任后,台领导又做出技术决策,成功地将新闻摄、录、编、播的工作流程切换到DVCPRO 50M数字设备。海外中心制作部也采用了DVCPRO设备。我们还购置了不少松下专为现场编辑推出的DVCPRO AJ-LT75漆上便携式编辑机,由于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视频制作的全套过程,深受记者们的欢迎。
传播与制作:您在任期间,中央电视台DVCPRO设备参与过哪些大型转播活动?
刘宜勤:97年7月1日,迎香港回归庆典仪式直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连续72小时报道。我们在北京和香港建立两个报道中心,投入近200台摄像机和250台录像机;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新闻中心和海外中心采访组使用AJ-D700和AJ-LT75完成了现场采访报道任务;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和曼谷十三届亚运会,中央电视台都派出体育记者作现场赛事报道;9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采用高清转播车现场直播,DVCPRO也功不可没,ENG为现场新闻采访带来方便性和灵活性;还有99年澳门回归……,这些大型报道都使用了DVCPRO 25和DVCPRO 50设备。
传播与制作:您认为中央电视台率先采用DVCPRO的意义有哪些?
刘宜勤:自DVCPRO设备在中央电视台投入运行以来,无论是图像质量、多代复制性能、操作方便程度、工作可靠性等方面都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还简化了制作工艺流程、降低了设备成本、保证了安全播出,这些,也证明当时台里的技术决策是正确的。
它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中央电视台使用DVCPRO设备后,也为地方台数字化改造积累了一些指导经验,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为DVCPRO在全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事实也如此,第一批DVCPRO在CCTV-2运行不久,一些省市兄弟电视台就组织技术人员到台里参观,紧接着,在地方台也批量采用DVCPRO设备,使其成为新闻采集应用领域主流的视频记录格式。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思考,DVCPRO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和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电视台忠诚的用户分不开的,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