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电视节目是目前国内任何一个电视台都有的节目形式,今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同意中国气象局开办中国气象付费电视频道(英文:China Weather TV),频道呼号“中国气象频道”。开设中国气象频道是我国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在国家强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和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日趋强烈的情况下,该专业频道的核心传播价值在于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和科学普及,为公众构筑一个可依赖的安全通道。而其传播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丰富细致的节目内容、合理的节目编排与特色鲜明的传播风格,同时各台所播出的气象电视节目也在于合理的编排,与时令相结合,加上最新的播出形式,不仅有收视率同时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气象电视节目和专业频道传播社会价值意义重大
现代社会面临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严峻挑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这些“不仅导致生命和社会物质的损失,更使人们的精神价值体系遭受冲击,并引起社会秩序偏离正常轨道,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大众传媒在突发公众事件的表现至关重要。因此《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
天气气候灾害事件由于具有多发性、并发性、持续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更为严峻。频发的干旱、暴雨、冰雹、台风、龙卷风、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再加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衍生性灾害,每年给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科技手段加以阻止,但却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气象预警预报、监测评估信息和科学建议,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灾减灾。一个连续滚动播出的电视气象频道应该成为社会以及广大民众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渠道,成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的公共平台。
公众的气象信息需求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气象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广泛。人们不再满足于“晴转多云、15—28度”这种最基本层面的信息,而要随时了解天气,了解时效更长的天气,了解天气的不同要素;不再局限于了解基本的天气信息,更加需要有关安全、健康、交通出行、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气象信息。因此,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不仅要发布信息,而且要分析信息,探讨如何应用和参考信息,并直接满足公众特定的信息诉求。
长期以来,新闻综合类电视频道中的天气预报节目只是作为“新闻大餐”后的“小点心”存在。节目播出频次少,制约了气象信息的及时发布;节目时间短,限制了气象信息的容量和表现手段;由于分布在各个电视频道,不利于公众收视约会意识的形成。而气象频道的优势在于信息密集高效地传播。气象频道的理想状态是每一小时就能够滚动刷新一次全面的预报信息(目前节目中的天气预报早、中、晚刷新三次),只要观众点击气象频道,随时可以得到详尽、贴近的气象信息。另外,电视气象频道节目将具有更丰富的气象要素、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减少预报信息的模糊性,增强可视性,使观众解读和应用信息更加方便和准确。
上述频道传播价值和优势的实现,并不等于简单、平面的将气象信息堆积给观众。而需要把节目内容、节目编排、频道风格的“戏”做足。
专业气象频道经济价值的表现潜力巨大
气象频道需要多层次和多样化节目内容的设置,该频道是以气象预警预报、监测评估信息及时滚动刷新为基础。这是公众所欲知的基本气象信息。气象频道中,该类信息逢正点或半点播出,突出“次数密集”。与天气气候动态发展和气象业务同步,及时向公众发布天气的每一点细微变化,突出“实效”。提供更为丰富的常规专项预警预报、次生气象灾害(空气质量、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火险等)预警预报以及更为细致的影响程度分析,突出“内容细致”。
气象频道以本地化和细分化的气象信息为特色。我国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存在多个气候区。不同的气候区对应着不同天气状况、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公众更为关注“自己家门口”的气象信息。所谓本地化,就是通过数字化电视信号传输中的插播技术,实现不同省区“本地化”节目的插入。在某一段时间,不同省区的观众收看到的是本地的气象信息。作为进一步的细化,气象频道将气象信息结合到居家、旅游、交通、健康、农业农事等方方面面,尽量呈现全面和细致的气象要素。诸如,沙尘、大雾、紫外线、体感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感冒指数、交通路线及空港预报、着装指数、晨练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等等,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和提示性的点评。
气象频道以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跟踪报道和气象新闻为亮点。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跟踪报道是当代新闻媒体争取的一个焦点和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1999年美国天气频道对飓风Floyd的报道,创下了美国有线电视频道的收视率纪录,超过了当时CNN关于海湾战争报道的收视率。与非气象频道电视媒体对重大天气事件的报道不同,电视气象频道不仅追求现场展示,更重要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对天气事件的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进行全程的监测和跟踪报道,科学地揭示天气背景、影响程度、预防措施、演变规律。并通过气象预报和信息处理现场、各地专家连线、气象新闻发布等,营造更为真实、权威的现场真实。
气象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目前在CCTV新闻联播中,几乎每天都会有1-4条气象新闻。但综合新闻媒体中的气象新闻大都为天气预报的翻版。气象频道的新闻节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态都应该体现丰富性。内容上,关键是用新闻的视角关注气象、用气象的视角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类生活及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天气气候热点、天气与生活、天气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毒气扩散、“非典”传播、2005年岁末的松花江污染)、气候变化等。从形态上,可以用鲜活的新闻消息串联天气气候动态,用新闻专题聚焦天气及其背后的科学知识等。
气象频道以气象科普节目为辅助。气象科学博大精深,大千世界风云变幻,天气气候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气象科普节目的选题非常广泛而又具有贴近性。中国气象频道气象科普节目通过对气象与健康、节气和传统节日、气象词典、气象景观、气象话题、气象知识、气象与生活、气象与人类生存环境、气象科技发展、天气气候评述等选题的精耕细作,不仅可以收到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社会效果,还可以丰富频道节目内容,并在科普节目市场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
专业气象电视节目内容风格创新带来更多眼球
专业气象电视节目需要合理的节目编排。对于一个全天候的电视气象频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与天气的发展变化同步,持续不断的提供气象信息。这种功能主要通过滚动信息和资讯为主的板块式频道编排方式来实现。从而增强信息传播时效性、体现频道连贯性、提供观众选择的便利性。
从节目单元看,对于气象频道来说,观众收视的次数多、节奏快、每次收视的时间短。所以可以预设气象频道的基本节目单元为半个小时,逢正点和半点播出。单元中基本涵盖滚动刷新的全球、全国基本性信息、预警性信息、本地化信息(包括各种气象资讯)以及气象新闻等这些固定节目内容以及其他相关性节目内容。这样,观众随时随地打开气象频道,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最新气象信息。
在设置节目板块时要根据观众的收视习惯,可以将一天划分为不同时段板块,如早、午、晚三个黄金时段的板块和其他非黄金时段的板块。板块之中的节目单元在节奏和内容组合上各有不同。比如在早间、午间板块中,可以设置高密度、快节奏、实用性强的节目内容,满足观众对于气象信息的快速检索。在上午和下午的节目板块中,设置一些科普和欣赏性的节目,提供气象延伸性的服务。在晚间板块中,可以提供深度分析、盘点和综合报道。另外还要精心安排周末和节假日的节目板块,体现针对性、计划性。
而在遇有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可以打破常规编排,进行连续追踪报道。专业电视频道也因此具备特色鲜明的频道风格,这才能获得观众眼球,为更好地延长市场产业链提供条件。
电视频道的风格化,是指“频道内容在实现了专一定位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传播形态与传播特质,它是频道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频道总体的文化品格与审美风格及其相应的形象定位”。气象频道以及时、准确、高效传播气象信息和知识为宗旨,因此,科学性、新闻性、服务性是其频道风格的基本定位。而专业化的主持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