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2018-05-30 李卫涛 陈新军 湖北广播电视台 传播与制作


 【摘要】电视节目的安全制作和播出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近几年来国家对制播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电视制播安全需要技术部门和频道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技术部门在流程规划、业务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应发挥积极地主导作用。技术人员也应提升服务理念,配合和引领栏目实现在融媒体环境中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  制播安全 政治定位 文件格式 培训师制度 审片和监控同步性 客户和用户

一、引言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电视作为党和政府主要宣传媒体的定位进一步确认,对电视节目内容的严格把控,对制作和播出的安全要求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新闻直播类节目更是首当其冲。目前,随着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在广电行业的推广应用,多家电视台已经开展基于云架构的媒体融合业务探索,电视制播形态进入创新期。但是,不论电视传播方式如何变化,传统电视在政策宣传中的政治定位,决定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电视新闻网络化制作和直播仍将保持现有的传统模式。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业务流程涵盖内容生产和技术保障的多个岗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频道和技术部门密切配合,既明确分工,更要全程协作。

  新闻制作和播出全流程图: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图1

  一条新闻要经过素材上载、剪辑、配音、字幕、合成、播出、归档等多个环节,节目的剪辑制作是耗时最长的部分。电视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时效性,要保障新闻快速、安全、高效地制作,需要编辑记者熟练规范的设备操作,需要技术人员做好系统运维保障。目前,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均为文件化和网络化,不同公司承建的新闻网,其文件格式、内部流程、运行机制各有特点,做好关键节点的业务规划,实现网络制作机房的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是节目快速制作和安全制播保障的关键。我们将几个重点环节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大家分享。

二.技术先行,统一编辑文件格式标准

  随着互联网普及,拍摄设备多样化,新闻素材的渠道更加广泛,既有传统的专业摄像机,也有手机,网络IP流,还有电视台内部不同网络之间的素材分享等。

  各电视台使用的新闻制播网大多是由专业公司(索贝、大洋、新奥特、AVID等)建设的系统,配套使用公司研发的专业编辑软件。为提高编辑制作的稳定性,各公司都只针对有限的几种编码格式进行深度开发,保持较好的兼容性,直接使用多媒体记录的文件,常会出现系统无法识别文件,或虽然文件可以浏览播放,但编辑过程中经常莫名报错的现象,甚至造成剪辑完成的节目无法通过报播进行审片,严重影响播出安全。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图2

  在节目进行编辑前,必须将素材文件转换为编辑系统兼容性较好的格式。对文件格式的转换工作,要在编辑工作开始前完成。不建议编辑记者为了“抢时间”,直接使用网络文件进行多种格式的混编,这将成倍提高编辑过程出现报错的概率,影响、甚至造成后续工作中断。

  建立配套的转码工作站,安装经测试运行稳定的第三方转码软件,将互联网文件或者台外送交的文件统一转码为指定格式。

  配置多媒体文件播放器,对流媒体文件通过播放-采集的方式进入素材库。

  素材文件格式的统一,不仅仅大大提升编辑制作的稳定性,也提升了后台打包服务器文件转换效率和成功率,使送审的节目快速转换为文件,到达审片环节。

  为提高台内部不同制作系统之间文件交换效率,我们对不同公司制播系统的文件兼容性进行测试,编制了《电视后期制作系统文件交换格式标准》,规定在输出文件的系统内部完成转码工作,转码格式要遵循素材使用系统的要求。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通过技术先行,为编辑记者提供明确的文件使用规范,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大大降低了编辑过程中报错率。编辑记者切身感受到统一文件格式这项工作的意义,自觉落实,推进了节目的安全制作。

三.技术引领,实现培训专业化和可持续

  一套电视制播系统建设完成,中标公司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软件操作方面的培训。按照合同约定的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仅对编辑记者进行基础操作内容培训,无法完整覆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二是编辑人员流动性大,公司培训周期短,新员工无法享受公司培训,工作中主要依赖编辑记者个人经验互相传授,使新员工养成诸多不规范操作的习惯,影响节目正常制作。

  要消除上述问题,必须实现操作培训的专业化和可持续性。技术人员对制播业务的运行机制熟悉,对节目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全面,在操作培训方面,技术部门完全可以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建立系统维护档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归类总结,形成培训内容。选用业务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技术人员,补充培训技巧,成为培训师,承担对编辑记者的培训任务,实现培训的专业化、可持续性。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实践性高,对编辑记者队伍的节目制作能力提升明显,同时也体现了技术人员的价值,提升了服务质量,增加了栏目与技术部门的粘度。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培训内容要结合业务变化同步完善,传统制作、云制作、直播应急操作、文件化送播等均可纳入培训内容,技术部门将新业务的运营管理内容不断融入资源池。我们为此编制了《技术维护档案》,并不断充实资源内容。

  培训对象逐步拓宽,可以是编辑记者,也可以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工作要求分层级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培训师的不断扩大,培训师制度的建立,打造完整的培训体系。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四.技术保障,确保审片和监控的实时同步

  1.节目流程中的延时风险

  新闻节目要求做到“随到随剪,随剪随报,随报随审”。审核作为节目制作过程的最后一环,是衔接制作和播出的纽带。审核通过的节目文件迁移到演播室播出服务器,进入播出流程。

  节目在审片环节,存在三种状态:待审、审核通过、退回。每一种状态,都要先经过系统多台服务器,完成相应的流程后才能显示。节目报播到审核,审核通过到文件迁移到演播室等业务,从操作发令到实际完成,有一定的延时,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监控手段予以保障。

  技术人员一般在技术保障区实施对制播系统的监控,通常采用定时检查后台服务器运行状态,定时检查演播室播出服务器到片情况的方式。巡检周期相对固定,与节目制作区也存在一定距离。由于节目提交的随机性,巡检周期和节目提交密度不同步,存在着巡检空档期节目集中提交的现象。当大量节目集中提交时,容易造成后台服务排队现象,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服务器宕机,甚至业务中断。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到片率,威胁直播安全。

  要确保节目顺利提交,通过审核的文件顺利送到播出服务器,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实时监控后台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能够管理和及时处理相关业务,还需要掌握每个条目审核情况,根据节目审核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启动应急处理,实现对新闻条目的精准把控。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技术监控和节目审核两个岗位实现信息共享。将两个岗位工作地点集中,是最简洁有效的方式。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应用远程桌面等技术手段,在审片区布置远程监控站点,设立流程监控岗位,专人专岗,明确任务:

  ·实时监控后台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排除故障,确保业务流畅。

  ·掌握新闻条目进程,对受阻条目,及时通知编辑记者按照标准流程处理。

  ·现场解决编辑记者遇到的问题,协助完成应急操作。

  ·确认审核通过的文件传送到演播室播出服务器的完整性。

  ·协助审片主任落实节目技术指标,如双声道、音频幅度等。

  我们将这种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分工协作的方式纳入安全制播保障体系,大大地提高了安全保障效率。

用技术引领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安全制播

五.技术服务,“用户”变“客户”

  电视制作和播出过程中,由于职责和考核内容不同,频道和技术部门责任边界清晰,加上安全制播鲜明的政治属性,容易出现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现象,在直播中可能出现沟通不及时,产生安全隐患。

  安全制播,是广电行业对电视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是频道和技术等部门共同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技术部门通过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从“有问题,我去解决”变为“技术引路,贴身服务”,实现对节目制播的实时把控,预判分析,提前介入,对隐患进行预消除。

  将频道栏目由“用户”变为“客户”,实现服务前置。通过推进新技术的应用,配合频道新业务落地,在服务中体现技术人员的价值,最终实现技术与节目的双赢。

  网络技术的进步引领了广电业务的创新,对广电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技术能力也是一种服务能力,通过对“服务”认知的调整,技术人员从后台走到前台,在电视媒体融合建设中的将发挥引领作用。

制播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