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首都——多哈,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波斯湾港口。第十五届亚洲运动会在这个有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的城市举行。经历了16天的鏖战后,多哈亚运会于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圆满落幕。相信您一定还记得,开幕式那别出心裁的火炬点燃仪式、165枚金牌夺冠以及破记录瞬间精彩、闭幕式演绎的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神话……,想必这些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图1 繁忙的CCTV前方工作区 |
|
图2 CCTV副台长何宗就、副总工宋宜纯、 播控中心主任陈默等领导视察前方转播系统 |
|
图3 后方直播演播室——CCTV体育频道 100平方米高清演播室 |
|
图4 举行开幕式、闭幕式的卡塔尔哈里发体育场 |
|
图5 下届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中国广州 |
多哈亚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体育赛事,是央视大型赛事报道“练兵”的一次重要机遇。中央电视台派出报道亚运会的第一批技术人员于11月9日晚启程前往多哈,他们到达多哈之后要搭建IBC机房,调试各场馆转播信号到IBC。几天后,CCTV多哈亚运前方转播系统迅速搭建测试完毕,并且实现了北京与多哈之间的素材双向传输。11月21日下午2:50,前方记者从酷热的室外回到IBC。他们顾不上喘一口气,就开始将刚刚采访的素材制作成节目,争取在当晚的《体育世界》栏目中播出。新闻讲求的就是时效性,记者使用非编工作站上载素材、编辑节目;配音间工作人员按照文字稿件进行配音;最后合成送审。两档节目《多哈风情》和《体育新闻花絮》总时长5分27秒,从开始写稿做节目到最后调出节目准备播出,一气呵成,仅用了20多分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晚9:30开播的《体育世界》成功播出了传回的节目。首战告捷,大家都十分兴奋。11月25日,又有一批CCTV技术人员抵达多哈,其中还包括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体育中心主任江和平、播控中心主任陈默等领导。他们不顾旅途疲劳,抵达当天就来到IBC进行视察,对当天的体育新闻进行了审片、对整个赛事的转播提出了保证安全、力争精彩的要求。
12月1日,多哈亚运会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中拉开帷幕,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凌晨4点开始直播。传送部100平方米演播室作为多哈亚运会后方直播演播室,承担CCTV-5体育频道连续16天24小时不停机播出的直播任务。这对2006年上半年刚刚新建的100平方米高清演播室是一个考验,对技术人员也是一次严格的训练。为此,传送部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和设备,对演播室视频、音频、灯光等系统和各主要设备进行了细致地检查、维护和保养,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备份和应急处理预案,加强人员安全播出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力争做好亚运会直播的技术保障工作。后方报道组配备了5套后期合成、4套多媒体、2套网络播出、24套对编、7套精编工作站、3套配音及外出采访ENG等设备。
此次中央电视台前方IBC报道中心网络制播系统在雅典奥运会和十运会成功使用网络制播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全面全流程使用前后方一体化网络制播系统,首次实现前后方双向素材共享,该系统突出体现了存储一体化的大共享概念,使异地素材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快捷,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制作资源。从11月26日首次直播,到12月16日闭幕式直播的结束,该系统从收录、上载到制作、配音、播出、归档各环节均运行稳定。播出子系统尤为稳健,实现了全程的安全播出,为我台本次亚运会电视报道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2008年奥运会前的最后热身,中国媒体在多哈亚运的报道水平,不论是从内容还是技术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整个IBC,真正使用无磁带播出系统和编播系统的仅有CCTV一家。印度国家电视台来采访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惊愕,居然看不到一盘磁带。当看完工作人员进行的全程无带化制播演示后,他们简直惊呆了,“电视还可以这么做!这不是和电脑一样了吗?”卡塔儿半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获知CCTV这次全面采用网络制播系统的消息,对该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亲自来到IBC一探究竟。
经统计,多哈亚运会前方网络制播系统共收录赛事标清信号1556场次,近2100小时,上载素材200余小时,场记约3万条;网络高清收录38场次,116小时;网络制作节目时长115小时,其中前方CCTV-5网络播出占总播出量的49.3%;北京远程网络编辑回传143小时;多哈远程浏览北京素材打点下载1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