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IP化,大洋在行动!

—— BIRTV访大洋副总裁商同

2017-09-11 李爱光 传播与制作


  在BIRTV 2017展会上,大洋展出了IP化全流程解决方案,包括全新发布的i-Flow IP调度系统以及更多IP化新功能,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

  大洋公司副总裁商同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在BIRTV上,观众关注的主题还是媒体融合、IP和4K。这三个主题看似没有关系,但其实有内在联系。广播电视台特别是技术体系关注的问题是:首先,IP给台里的技术架构带来了什么挑战?其次,IP给台里的技术运行、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哪些变化?第三,在新建系统时,落地方案是什么样子?用户基本上是带着这三个问题前来的,有困惑也有疑问。在会上与他们交谈,大洋也从他们那里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他们的需求,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建议等等。这是非常难得的。

IP化,大洋在行动!

  他说,比如第一个问题,IP给台里的技术架构带来的挑战,大洋在和一些电视台讨论时,都觉得其实从传统的播控来说,从总控、分控一直到传输都算作传统播控系统的边界,而IP化以后,对于信源和最后的发布端,它是一个全流程的整体工作,不需要像把信号源从演播室调到总控、分控直至播出等工作,完全打通了多环节、多链路,实现了端到端的工作流程。因此技术架构就发生改变,而系统边界变了以后,其管理的业务边界也随之而变。

  在会上讨论时,用户和大洋都觉得这个变化对业务,特别是对总控、信号调度的管理要求提高。首先是对设备的管理,这是基础的层次。第二是对业务的管理,包括编播业务、调度业务和分发业务。这两个管理和传统模式是吻合的。第三是对逻辑的管理,也就是在整个播控域、信号分发域要增加逻辑的校验,包括边界约束条件的限定。最后是增加IP化以后内容以及整个过程的管理,使内容生产整个过程技术上可管可控。这四个管理涵盖了大洋新IP架构新业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商同表示,以上是在展会期间与各个台讨论交流达成的共识。

化解IP化成本难题

  商同认为,电视台关注两个成本或担心。首先是系统造价成本,现在台里大都是基带,转向IP,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一个过渡期,比如基带和IP混合期,逐渐过渡到IP。这个过程,支出可能是双份的,建造成本就可能增加,增加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是他们所关注的。

  在过渡期,成本增加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可以尽量把它限定于一定范围内。比如,IP的扩展性是其天生优势,我们可以在IP这部分做小的系统,进行设备搭建和技术完善,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以后,慢慢扩展。

  其次,电视台担心系统建成以后,有效期是多少。换句话说,IP标准尚未尘埃落定,现在买的设备,可能马上就过时。因此,大洋给台里的建议是,IP核心部分都是基于商用通用交换机调度模式,这部分的投资是不会浪费的。有可能变化的是周边的IP转换网关,而这部分随着标准升级,驱动也会随之升级。当然,大家都关心是免费还是付费升级,不过,应该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遵循标准

  商同指出,做任何一件整体架构的事情,一定要融入国际标准体系内。大洋加入了IP媒体解决方案联盟(AIMS),努力推动广电行业IP媒体解决方案全球化进程。在这个组织内,体会到各个厂家的协同,比如松下、索尼做前期部分,大洋做中间的调度和非编部分,还有一批周边厂家,从技术体系来看,已经形成了IP生态;从合作角度来看,大家在一个IP大家庭中。AIMS几乎每周有两次工作会议,一个为技术会议,一个是市场推广会议。大家互通信息,特别是用户信息和需求。因此,在AIMS里,大洋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分享其它厂家的信息。

因地制宜IP化

  商同说,很多IP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实事求是地说,国外的发展先于我们。因此我们应该承先启后,首先遵循国际IP标准,然后考虑中国特色,比如在编码传输方面,国际上可能是采用HEVC标准,但国内是AVS或AVS2。但我认为这一块是不矛盾的。因为标准应该有相互兼容性,具有共性,但个性化需求也确实存在。所以,在IP化方面大洋的思路是首先遵循国际标准,同时和国内几个典型的标准工作组密切合作,满足不同领域的个性化要求。

大洋IP解决方案特色

  商同表示,大洋的IP解决方案有许多特色。

  在技术层面,首先是遵循开放、标准的协议来构建整个IP框架,这样适配性和互换性会更好;其次,IP本身是一项技术,在这种技术如何服务于实际的业务方面,大洋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主要首先得益于大洋多年耕耘广电业的积累,其次是大洋的业务非常完整,采编播管存一个不缺,大洋的硬件也很强,软硬协调非常好,因此在把IP落地到各个业务和各个产品的技术环境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例如,在演播室IP落地方面,大洋有一个典型的产品eStudio全能机,它既引进IP技术,也将研发的硬件引进,如FPGA技术,加入大洋原有的软件特色,如GPU加速加CPU编解码,形成合力,同时延伸出新的功能特点。

  引入IP,还可以进一步融合业务,降低媒体融合的门槛。这也是大洋优势所在。大洋既有传统媒体部分,又有新媒体部分,并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部分互动,它们基于IP后,能够全面降低门槛,更高效实现融合目标。

  在产品落地方面,大洋考虑非常周全。除了考虑周边的转换,还包括核心部分,例如i-Flow IP调度系统、播出服务器以及全流程、全链路的监管,它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既遵循标准,又贴近业务。对于用户来说,是一套可以落地、安心无忧的系统。

全公司协同推进IP

  商同指出,大洋有个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公司架构按产品线划分,但又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协作。比如IP在各个业务部落地,就由他来牵头,其它部门配合。目前IP解决方案,牵涉到4个业务部门,首先是大洋技术研究院解决所有标准层面、编解码层面的问题,其次是大洋硬件公司科利通实现IP化解决方案的硬件部分,第三是大洋看家的播控,IP化与原有业务相融,第四是演播室,就是把前期的部分融合进来。总的来看,大洋内部的几个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产品委员会等)形成很好的协作机制,并由IP组牵头负责,共同推动IP化。这与大洋的媒体融合工作相类似。

IP化建议

  商同说,从大的业务来看,IP化大势所趋。比如要开展4K业务,以传统方式来做,成本高昂且集成非常难,设备互换性很差。采用IP后,基本上把这些难题拉平。另外,传统广电最大的困惑之一是设备用来五到八年,维护成本降不下来,IP化以后,核心交换机是通用交换机,维护成本几乎没有或很低,综合考虑这两个比较明确的方面,对IP化大家是有共识的。

  至于如何构建,他觉得是要选准切入点。从全球范围来看,有两大切入点。最大的切入点是演播室,比如BBC和福克斯等的做法。另一个切入点是在总控的信号调度方面。结合国内电视台的特点,从总控、信号调度作为切入点比较恰当。我们经常思索在国内,是总控喜欢IP,还是IP选择总控最容易?这和我们的体制和机制有很大关系。国内电视台总控部门相对集中,有很多演播室,但只有一个总控,而且它还可能隶属于播控,因此这个设备IP化和系统改造,对原有岗位编制等影响不大。另外,各个业务部门获得IP带来的好处是最容易体现的,IP化后,每个信源的信号都可以被快速共享,这与当前基带架构信号多级调用、跨演播室调用非常困难形成了天壤之别。而回到建设成本来看,总控IP化的改造和原有传统IP化改造的规模相比,相对较小。演播室IP改造,涉及前期、后期、字幕等大量相关设备,总控IP改造,就比较简单,成本增加不会太高。因此,他个人建议电视台IP化,从信号调度、与总控相关业务共享入手比较适宜。还可以举一个例子,集中收录的后边可以先不动,但前端的信源调度IP化也是相对容易的。

IP化,大洋在行动!

掌握IT技能

  IP化,需要技术人员掌握IT技能。商同说,大洋很重视这一点,也和很多台讨论过。现在台里编制有限,相关的技术人员有限。大洋给台里提供的思路是在操作层面、交互界面,操作步骤基本沿用原有的习惯,使这部分人员能够继续顺利工作,而对于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由于有大量IT设备,面对的挑战就很大,大洋因势利导,提供辅助的管理工具,这个工具和传统工具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两点,首先是可视化,把原来隐性的东西变成显性,无形网络变有形;第二是把原来定性的分析定量化,网络IP化,最强项就是体现在定量,网络吞吐、实时传输、每个包的数据都可以定量分析,技术维护部门实际上不用关注这么多的细节。再一个对更深层的网管级,就必须有专门的IT技能。不过这部分人员是少而精,台里的负担也不会很重。

对IP化充满信心

  最后,商同表示,IP化势不可挡。业界包括大洋原来的预计是会在2020年大规模到来,但实际上从近两年来看,这个时间点可能要提前。在国内,少数省台将于今年践行IP,明年将会是快速上升的阶段。我们估计省级台有60%的人在关注IP,40%用户要在今年或明年上半年采用IP,整个过程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这就倒逼我们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尽快落地,经受实践的考验。而在BIRTV可以看到,IP化全流程解决方案,大洋准备好了。

大洋 BIRTV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