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6到2016,短短120年的奥运史不仅见证了人类力争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也见证着科学技术的飞跃。虽然中间经历了一战、二战、大萧条、冷战等动荡与伤痛,但也阻挡不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脚步。当时光进入2016,我们已经可以带着头盔如身临现场般观看比赛,可以在弧形8K屏幕上看偶像毫发毕现,还可以在床上、沙发上、飞机上、火车上随时随地观战,时刻分享自己的心情,你可能难以想象就在50多年前,比赛录像还需要开辟专门“航线”才能让其他大洲观众一睹为快。现在就让我们搭上时光列车,看看这120年里,都发生了什么。
1908 伦敦奥运会
首次实现实况广播转播,仅限于200米、400米、800米跑。
1912年 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首次实现终点动作抓拍系统和赛事公共广播系统,但需要几十分钟才能呈现抓拍画面。
1928年 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首次使用高速摄影机捕捉比赛镜头。
1936年 柏林奥运会
第一次尝试电视转播的奥运会,由于是小范围试验,主办方仅在柏林城内开放了25间放映室,约有16万市民观赛。
1948年 伦敦奥运会
第一次实现正式、系统的电视台、电台转播。也是首次采用转播权收费原则,BBC全程转播了大部分赛事,转播权从此成为争夺焦点。
1952年 赫尔辛基奥运会
引入革命性终点实时摄影机系统,抓拍径赛冲刺,裁判无须再等待。
1960年 罗马奥运会
首次实现西欧范围内的跨国电视直播与洲际电视录播,为了让北美观众尽快看到比赛,意大利、法国、美国三国协作,开辟飞机专线“快马加鞭”运送比赛录像。
1964年 东京奥运会
开创奥运会多项先河,最值得一提的是,首次使用通信卫星和海底电缆进行赛事转播。是人类广播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1972年 慕尼黑奥运会
首次展现了计算机系统的强大性能。场馆内使用了超过15,000公里的电缆,连接了400台电传打字机、50台打印机和100台显示屏。安置在计算机中心的五台电脑可以同步处理多项比赛的数据,仅需几秒钟即可统计出各项比赛的结果。
1984年 洛杉矶奥运会
第一次使用大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电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已不可或缺。大型的LED显示器也矗立在场馆观众席上空。
1992年 巴塞罗那奥运会
首次制作数字电视信号进行播出,标志数字时代正式开启。
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
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本届奥组委投入七万台电脑参与各项赛事工作。
1998年 长野冬奥会
转播首次使用视频点播(VOD)和3D高清电视技术。
2000年 悉尼奥运会
WAP技术得到应用。
2004年 雅典奥运会
3G上网技术让报道越来越便利,终点摄影机已经可以抓拍到1,000张照片。
流媒体技术让观众首次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电视直播信号。
开幕表演中,激光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人类DNA螺旋结构。
2008年 北京奥运会
首届采用1080p高清转播的奥运会。
显示技术应用可谓空前绝后,44,000颗LED打造4,564平米的地面LED显示面积,147台高亮工程投影机创造500米长、14米高体育馆“碗边”巨幕,这一创举不仅影响着以后的开幕式,也影响了整个专业视听发展。
2012年 伦敦奥运会
3D转播技术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实现,4K、8K也开始尝鲜。
移动互联时代,全球有85亿台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互联网,让本届奥运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网上体育盛会。
大数据高速发展,技术运营中心450个工作人员7×24小时负责监督94个奥运场馆的比赛结果、IT安全、供电和通讯,处理的比赛结果数据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多30%。
建筑投影成为奥运开幕式重要的表演元素。
2016年 里约奥运会
8K和VR,让转播技术又一次踏上新台阶。而随着专业显示技术的发展,利用松下110台20,000流明“高亮工程投影机”,史上最寒酸奥运也能光彩夺目。
光感应终点摄影机不仅可以捕捉更高质量的图像,在一条垂直线上每秒可以拍下照片数量达到10,000张。
实现奥运会举办有史以来的首次云端托管。
2020年 东京奥运会
“东京8分钟”在当日场馆内徐徐展开的日本国旗由“机器人”操作完成,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展示东京奥运会的33个竞技大项。可以肯定的是,东京奥运会,人们已经亲临现场就能获得最真实的观赛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