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星光影院”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迷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通过露天电影放映及影人交流沙龙的形式向影迷分享优秀电影作品、传递电影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一次请来了导演谢飞,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本命年》、《香魂女》更前后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金熊奖。虽然年事已高,但谢飞依然执教,为中国电影奉献光和热,同时对当下的电影市场也有着非常透彻的认知。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演员都来抢导演的饭碗,而且票房还不错,那对于学了很多年的导演系学生是不是有危机感,您能不能谈下,学过和没学过导演的会有区别吗?
谢飞:电影的早期阶段是没有专业学校的,都是师傅带徒弟,各个创作环节带着走,同时电影又是综合艺术,导演是这门艺术的总控人,所以他必须对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而电影100多年历史里的很多导演,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演员到导演的过程,先做编剧再当导演的更多。并不是说你十七八岁进入电影导演系,你就必须当导演,怎么可能呢。因为导演是要对各个领域都非常熟悉,并且能控制的了才有资格做导演。所以我一直不觉得演员抢掉我们的饭碗,比如说孙道临、姜文都是很好的演员,最后都开始做导演,也都做出成绩,那是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到的。而且他们又有表演方面的强项,所以现在读科班导演的年轻人,就要想到有强烈的竞争者,不是说一个学校和一个老师就能保证让你当上导演,甚至当上好导演。因为我们导演系毕业生和演员系毕业生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尤其在市场机制的竞争下,成功率都很低的。它需要你有真才实学,而且还要碰到好的机会。
从去年到现在,IP已经在文化市场被炒得热火朝天了,很多导演和投资方都热衷于IP,那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IP是现在新产出的一个词,有了网络以后,很多信息可以迅速的找到综合起来。那么过去,尤其在商业市场的商业片,美国人拍的类型片,都是引入市场信息、观众信息来分析。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比较简单,强调整个片子的教育性、政策性、宣传性各个方面。因为当时所有的电影都有人看,不会在乎拍电影还会赔钱。慢慢到了市场经济以后,你会发现观众是有选择的,特别今天的观众,年轻人娱乐为主,稍微有些不符合他们口味就不成。那么就要分析到底什么人看,这个演员,这个方式到底会有百分之几十的观众会看,能给你带来多少票房。
像美国,美国的商业片,比如我的是一部西部片,演员是谁,一定要去调研,5年到10年这个演员他拍过什么戏,他最高票房多少最低票房多少。这就是IP电影积累,一定要做这个。现在很多电影做了这个之后就非常成功。这说明对于市场真正有价值的调研是决定性的。所以我跟我的学生讲,你确实是有这样的观众,比如明星、题材你就可以投高点,你是个文艺片你就要投低点。一部100分钟左右的故事片你可以只花100万,也可以花1亿。其实都是故事片,没有本质区别,你只有300万票房的观众,你为什么要花1000万去拍?而100万和1000万都可以把这个电影拍出来。最近美国又出现了一部电影,用iPhone手机拍的,成本非常低,但票房却非常成功。人家也是一部电影。其实因为以前我们市场经济讲的少,现在的现象有点奇形怪状,其实成本低了,票房的回报率商业上是真正成功了。
比如在柏林电影节跟我一块去的李安的《喜宴》,只有100多万美元的成本,但在美国市场3000万的票房,300倍。而《星球大战》,它投资了1个亿,2亿票房,它才2倍。你说谁的商业更成功?不过好像《星球大战》比《喜宴》轰动的不得了。可是都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投资回报来看,《喜宴》也是很成功的。

现在我们都还在说第4代、第5代导演,第5代导演还是现在我们电影的中坚力量,但到了第6代导演,真正有建树的两只手就可以数完,电影在各个环节都好像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那您怎么去看待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就整个电影市场来看,可能在您那个年代每年出品的电影不是那么多,而现在每年有五六百部电影,很多年轻导演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
这是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经历的必然变化,为什么会出现三代、四代、五代、六代,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任何年纪里,它都有不同的人,我们这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巨大的政治变化,文革前后,解放前后,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就有不同的共同性,叫成几代是可以叫的。眼前第七代短期内是不会出现的,由于放映方式的变化,我们把他们称为“新生代”,比如《泰囧》的徐峥,这个是“中生代”。再往后,我们就称“网生代”,是网络带来的,由于形势不一样,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我们还是很羡慕今天的年轻人,数字技术造成拍电影成本非常低廉,甚至容易。所以现在,想拍一个表达自我的小片子,甚至不花钱都可以拍成。但是你想要获得商业轰动,还是要进入商业模式。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要太悲观,而且任何时候一个艺术家和电影家都不可能艺术和金钱双重受益。你不要幻想这种事情。如果你想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就不要想着赚大钱。你像周星驰的电影,一直都是很赚钱的,那你说周星驰的电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它是一个通俗娱乐体。但是香港也有一些艺术导演,比如拍过《似水流年》的严浩,还有许鞍华等。他们的电影肯定取得不了周星驰这样的粉丝群和票房,这两者是阳春白雪,是人民和市场都需要的。但是又要特别保护那种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代表民族最高的文化表现,并且是可以流传后世的。你看《小城之春》在当年反响也不高,但现在一提就是中国的经典电影,它是文化的标杆。再到《罗生门》,在日本当时拍完后是没人看的,评价也不高,在外国得奖,黑泽明才慢慢为观众熟知起来。也许走过了40年以后,后代人也只记得40年代有个《小城之春》,表现的那时候的中国,其实当时有很多表现中国的东西,大家都忘掉了。

之前说过,您不继续拍电影,一部分原因是不符合现在商业的需求,但像欧洲一些导演,比如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还在拍,您是不是觉得您不拍是深受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影响?
是,环境影响比较艰难。此前我们还有伟大的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他到去世前都还坚持拍,拍这个《百鸟朝凤》是非常艰难的, 我也看过他的初剪,我也提过一些意见,我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吴天明了,想的问题不那么透彻,但是他满腔热血,而且很认真,他虽然意外的突然去世,但是回头看他的作品是今天中国电影很上乘的作品。但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高峰期和他的瓶颈,那《百鸟朝凰》要超过那个时期也超不过。
中国目前有48个院线,有超过四万块银幕,现在影院越来越多,但都越来越商业化,没有留给艺术电影的市场,您对未来的预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来自于主管部门没有一步一步的来做。电影院还不够,观众还不常去。因为中国人均入影院还不到1次,但是像韩国就维持在4次左右,一个畅销的电影不光是在档期内放映,它能轮番看,1400万观影人次,而韩国才5000万人口,去掉1000万10岁以下不能看电影的,你想都多少人看。而中国,只要有5亿人看电影,就了不得了。现在30亿的票房,30的票价,观影人次才3亿。但影院肯定恢复不到50、60年代所有年龄都去的传统影院,要用其它方式看。但我们其它方式回收票和法制又很差,我们盗版还是非常严重的,碟没有了,但网络上有。《爱奇艺》独家买了《太阳的后裔》,但第二天你会发现其它网站都可以看。说明网络环境政府还是没有花功夫治理的,我认为政府是应该治理的。
其实文化艺术片的受众群是非常大的,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艺术片的电影票几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如果我们鼓励大家多样化的去观看,艺术片还是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