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电视台现有藏、汉两套卫视节目,藏语卫视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并于2002年9月1日在尼泊尔落地。现每天播出节目18小时,每天自制藏语节目平均71分钟,藏语影视剧年译制300小时。为了实现和完成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每年完成1000小时影视剧的译制和890小时的自制新闻、专题、文艺节目”的要求,丰富我台藏语节目,提高藏语节目的译制效率,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调研、论证,并结合当今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和西藏的实际,我们提出了构建西藏电视台藏语译制网的方案,现介绍如下。
一. 藏语译制网系统的建设目的
藏语译制网建设的总目标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传统译制配音流程,实现译配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译制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建设的目的是:
1.用数字化视音频文件代替传统的节目磁带作为工作传递介质。
在传统的译制流程中,原始节目带需要经过多次的复制与合成才能输出最终成品节目带,而多次复制带来节目图像质量的下降。译制网系统用数字化的视音频文件代替磁带作为工作介质,将需要配音的节目转换为数字化文件进入译制网系统。视音频文件不存在复制和拷贝中的信号衰减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保持初始的视音频信号质量,对提高藏语节目的播出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用网络方式代替原先孤立的单机站点。
译制网络系统采用网络化的工作方式代替原先孤立的单机工作站点,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变译配流程中每一步工序的转移速度和交接顺畅度,对于译制配音这种流程化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3.用非线性工作方式代替原先的线性方式。
磁带的特点就是线性工作方式,采用磁带的传统译配模式如果在审查中发现缺陷,对节目的任何修改都只能重新录制一盘磁带,既浪费时间,又降低信号质量,还会造成成本增加。在译制网系统中采用视音频文件保存节目,在节目没有下载到磁带以前可以对节目或配音的任意片断进行添加或修改,节目的编辑、修改和审查更加方便、自如。
二. 系统拓扑结构和功能描述
西藏台藏语节目译制网络在逻辑架构上分为收录/上下载、视频编辑合成、音频制作、文稿处理、导演/演员看片、视音频初审/终审及共享存储/迁移/管理这些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上下载、视频编辑合成、终审等站点由于需要读写高码流视频文件采用光纤直接接入磁盘阵列,数据迁移也需要接入光纤交换机,其余的工作站点通过以太网和服务器实现对光纤磁盘阵列的访问。下面就每个模块的功能做一简介:
(1)收录/上下载由卫星收录和节目上下载两个部分组成。
卫星收录主要功能是将各种卫星信号、SDI/ESDI信号和数字电视的TS流信号直接采集成非编可编辑的高低码率文件。提供手动实时收录和自动定时收录两种采集模式,真正做到无人值守的自动收录。
节目上下载主要功能是以高低码流两种格式(MPEG-2 50Mb/s、MPEG-4 2Mb/s)的视频文件和16bit/48kHz的音频文件将已选定影视剧和专题、文艺等节目上载、编目,并集中存储到磁盘阵列中,同时可将译配好的藏语节目下载到录像带或刻录成DVD光盘。
(2)文稿处理包括台词抄写、藏文翻译和译文校对以及文稿打印。
由于译制工作的特点,需要有大量的翻译文稿,这部分文稿不但是配音的重要提示,同时也是后期上字幕的依据,因此在文稿处理中不仅需要进行常用的文稿编辑工作,还应具有稿件编辑、稿件多级审查、稿件管理、稿件查询等功能,能实现汉语、藏语的同屏对照显示、编辑和校对。。
(3)音频制作,包括配音/音效/拟音/混音制作等环节,也是藏语译制网络系统核心功能。
配音是在完成前面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入录音间完成藏语台词的配音工作。此环节录音师和配音演员要根据从网络上获得的低码流视频画面来进行参考。录音师还可以通过音频工作站对配音演员的声音做精细的调节和修改。
音效/拟音制作中,工作人员要从网络调用和播放参考视频画面,而且还要调用上一个工序中录制好的并且通过初审的藏语对白,根据剧情,对照画面和台词,使用服务器中存储的音效素材或者使用本录音间的播放设备,完成配乐和效果等工作。对于节目源中可以使用的音效、音乐等,还可以通过调用磁盘陈列中音频文件来进行挖补、复制和移动。
因为我台交换来的节目大部分没有国际声道,很多声音效果不能直接从节目的原始素材中获得,也很可能无法在现有的素材库中找到。所以,在拟音环节中,需要工作人员调用从网络获得的参考画面,以及上述工序中录制和制作完成好的语音对白和声音效果,对照剧情和画面,使用各种道具来作效果以及其他声音的拟音制作。
在混音时,工作人员从网络调用和播放低码流参考图像,并且调用前面诸多环节中录制和制作好的语音、音乐、效果等素材,对照画面,根据剧情,完成最终的音频缩混工作,并将混音文件回传到网络存储单元中,以供下一环节使用。
(4)编辑合成功能主要是完成译制节目的非线性编辑、添加藏文字幕、图像声音合成等。
我台交换来节目的原汉语片头、片尾在藏语频道中是无法中间使用的,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从网络中调用与原片头、片尾一样的素材进行藏语片头、片尾的重新制作。另外,编辑合成具有强大的音、视频合成能力,后期制作完成的音频文件与编辑完成的高码流视频文件要合成为单一成片文件,供最终审查和下载输出。
(5)导演、演员看片。导演和演员通过网络对照台本观看待译制节目的原始音视频画面,进行剧本分析、角色分配、熟悉剧情和排练口形等工作。
(6)藏语节目初、终审功能主要是完成节目的审听、审看和技审。审查过程中可以直接对译制文稿和译制条目进行调用和审查,可以方便地输入各种的审查信息。
(7)节目存储功能区主要是完成各类节目资源的存储调用。由在线和近线存储两部分构成,在线存储200小时,近线存储2000小时。
三. 藏语译制网系统构建中考虑的问题
如何使建成的网络平台在我区这个高海拔、干燥的环境下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就必须在软硬件上选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并且在全国已大面积推广使用,得到充分检验的产品和系统,在操作使用上已有大量的成功案例证明方便、易用,在维护上有足够多的经验积累。下面就译制网络系统建设中我们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简述如下:
1.网络平台的选择。
在进行译配网络系统的设计时,必须考虑整个网络近期、远期建设规划要求、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实时性;必须具备高速不间断的数据传输能力,保证各工作站并发工作时,所有的数据不会被阻塞;必须具有足够的再扩展能力;保证系统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内的最成熟的网络结构是FC网和以太网相结合的双网结构,它充分利用FC网干扰小、带宽宽、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来传输各种音、视频数据,而一般的数据定位信息、控制信息和网络管理信息通过以太网传输,这样可以有效地分配数据流,从而提高网络性能。
共享存储系统是网络化的核心。目前传统的磁带存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无论是占用空间、保存年限、技术质量、单位成本、检索利用等均不理想。因此,根据我台实际情况, 存储网络平台采用了在线、近线相结合的二级存储架构。在线存储采用SAN光纤盘阵的方式,能够存储200小时视音频素材及大量的媒体资料,在线存储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冗余性。近线存储采用行业主流应用的数据流磁带库,带库容量能够存储2000小时的视音频素材及大量的媒体资料。